评论 > 惊人之语 > 正文

蔡慎坤:“五一”节实际是“国际示威游行日”

—“五一”节究竟是谁的节日?

作者:
我们再也看不到工人阶级的身影,我们再也听不到工人阶级的声音,作为一个庞大的社会群体已经被高速发展的社会彻底抛弃并且遗忘。工人阶级从“咱们工人有力量”变成了无力自救的弱势群体;从“石油工人一声吼,地球也要抖一抖”的风云人物变成了集体失语的社会弃儿。在当今中国的大小城市,打工者早己沦为“房奴”和“弱势群体”的代名词,随着新兴资产阶级一夜暴富和权贵资产阶级快速崛起,工人阶级彻底沦为昔日的无产阶级。

党媒照例要体现资本主义国家工人五一游行抗议。

今年的“五一”节,北京出奇的安静,没有像往常那样,召开隆重的国际劳动节暨表彰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大会,主流媒体和门户网站推送的旧闻,不过是重弹一下什么劳动光荣劳动开创未来劳动托起中国梦之类的老调!我不知道千千万万的劳动者看了有何感想,面对一个个不劳而获贪婪无比的窃国大盗,面对一个个靠政商勾结一夜暴富的富豪权贵,面对疯狂上涨的房价和高昂的教育、医疗、养老成本,我不知道每月几千元的城市劳动者和每年几千元的农村劳动者,凭什么乐呵呵高兴凭什么傻乎乎感到光荣?

从小我们所接受的教育,“五一”是劳动人民的节日,是工人阶级的节日。殊不知,“五一”这个节日,是为了纪念1886年5月1日以美国芝加哥工人为中心在美国各地争取要求改善劳动条件,实行八小时工作制的示威游行罢工日。“五一”节也是“国际示威游行日”。“五一”节不仅仅是劳动人民的节日工人阶级的节日,更是劳工争权益争地位争法律保障的重大纪念日。

1982年中国修订的新宪法,明确取缔了工人罢工示威的权利,因为工人阶级是无产阶级的先锋队,是主体思想上的领导阶级,领导阶级当然就不能搞什么罢工示威了,自此之后,工人阶级的地位就一落千丈,曾经伟大的工人阶级变成了一个可有可无的符号,当初为了推翻中华民国夺取政权,工人阶级发挥过某种特殊作用,在新政权成立之初,工人阶级头顶着金灿灿的冠冕,也曾经是无产阶级的先锋队和主力军。

中国工人阶级形成于上世纪初叶,是同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共同成长起来的一个阶级,也是中国近代历史进程中迅速崛起的一支新兴社会力量。然而,时至今日,工人阶级作为一支社会力量己迅速解体并且不复存在。工人阶级解体的过程,大致起始于二十多年前的国企改制,国企改制的结果就是大批工人“下岗”失业。

过去中国工人阶级的地位虽然不高,但上班可以维持基本的体面的生活,还能享受免费教育医疗保险养老保障,比农民阶级风光很多,这些特殊的待遇随着国企改制基本都烟消云散,在改制的过程中,工人阶级靠长期的低工资所积累的财富乃至无形资产,被新生的权贵利益集团掠夺而去,虽然下岗者中有少数人从事商贸活动并成为有产阶级,绝大多数人沦为彻底的无产阶级,只能到处漂泊打工艰难谋生。

当中国成为“世界工厂”“中国制造”风靡全球时,在成千上万家工厂辛勤流汗日夜加班加点的不再是那支先锋队所组成的工人阶级,而是被称之为打工仔打工妹的“农民工”完成的,“农民工”在中国是一个更尴尬更不受尊重的群体,几十年来,他们干着最苦最累的活拿着最低的薪酬,其政治待遇社会地位甚至远远低于当年的工人阶级。

“工人”和“农民”不仅仅只是名称不同,在基本权利和政治待遇更有天壤之别,“农民工”无论在工厂车间干了多久仍然是农民,在城市没有长期的栖身之地,既使有居所,也只能是“暂住”。“农民工”的子女在城市上不了好学校,还要交高额的借读费,甚至不能参加同城高考也不可能平等被录取。因为种种束缚和歧视政策,农民工从精神上意识上根本无法融入城市社群,从经济地位上也打不进城市社会。大多数人只是城市的匆匆过客,异乡的“长工”或者“短工”。

在改革开放轰轰烈烈的时代,我们再也看不到工人阶级的身影,我们再也听不到工人阶级的声音,作为一个庞大的社会群体已经被高速发展的社会彻底抛弃并且遗忘。工人阶级从“咱们工人有力量”变成了无力自救的弱势群体;从“石油工人一声吼,地球也要抖一抖”的风云人物变成了集体失语的社会弃儿。在当今中国的大小城市,打工者早己沦为“房奴”和“弱势群体”的代名词,随着新兴资产阶级一夜暴富和权贵资产阶级快速崛起,工人阶级彻底沦为昔日的无产阶级。

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曾经很牛气地宣称,工人阶级是一无所有的无产阶级,所以在革命中就不怕失去什么,也不会失去什么,他们将失去的只是手铐和脚镣。马克思还说工人阶级是无产阶级的先锋队,无产阶级只有解放全人类才能解放自己。而中国革命取得成功几十年后,只有很少人跻身为资产阶级,而更多的工人阶级依然还是无产阶级俱乐部的一份子。

“五一”究竟是谁的节日?是名义上的劳动人民和工人阶级吗?工人阶级还是昔日的先锋队和主力军吗?如果连工人阶级都不存在了,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或许有人认为,昔日的无产阶级已经兑变为资产阶级,在社会主义国家,工人阶级是指一切以工资收入为主要生活来源的劳动者,当然包括知识分子和企业主。这个说法是否成立?抑或只是一种阿Q式的自慰。

责任编辑: 江一  来源:博客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本文网址:https://www.aboluowang.com/2017/0502/9225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