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 言论 > 正文

颜丹:非死即生 韩国提出恢复汉字

—韩国提出恢复汉字说明了什么?

作者:
与其说,韩国“割舍不了”汉字,倒不如说,没有一个国家和民族能抹杀自己的历史。而韩国的历史显然是与中华民族的汉文化一脉相承、骨肉相连的。要想剔除汉字,几乎就等同于要斩断这个国家的根基、否定这个民族的历史。

时间步入2017,再过半年将迎来2018。然而,很多人或许并未在意,甚至早已忘记,韩国将会在2018年从小学开始正式恢复汉字教育。

尽管在此之前,教育部的这一提议引起了韩文学者以及教师们的强烈反对,比如有统计显示“66%的中小学教师反对汉字教育”,认为“汉字教育会增加学生们的教育负担”,然而,从韩国上个世纪70年代实施“去汉字化”之后,出现了“高达98%的韩国小学通过体验课等形式开展汉字教育”,“在广大的私立补习班,汉字教育却大行其道”的景象来看,反对者的理由实在是太过牵强,根本不足以令人信服。

常言道,“非死即生”。此次“汉字”得以在韩国“重生”,或许就是因为其在韩国长达千年的“不死”。众多的韩国学者认为,汉字虽然源于中国,但自公元3世纪传入古朝鲜,也已使用了上千年,包括《八万大藏经》、《朝鲜王朝实录》等在内的绝大多数韩国古籍均系汉字书写,汉字已成为韩国国文的一部分。此外,不少网民也直言指出,“韩国国民在户籍中登记的姓氏100%都是汉字,如果将汉字认为是外国语,那就意味着连自己的姓氏都是用外国语记载的,这实在令人难以理解”。

既然有那么多韩国人认为,汉字已如同他们的国语一样熟悉、亲切,那么,要将这种亲切感强行的从他们的情感中剥离出来,必然就会引起整个社会的极大反弹。比如,从正式提出“废止汉字”的总统朴正熙执政时起,围绕着“去汉字化”引发的争论就一直在韩国社会中此起彼伏,几乎从未消停过。

而这些争论持续引发的关键也就在于,自90年代后期,韩国的年轻人基本上已经没人认识汉字了。然而,伴随着汉字的废止,问题也日益凸显出来,没学过汉字的韩国人终于发现,自己看不懂国家古籍、到了历史景点也看不懂门匾,甚至连《大韩民国宪法》都看不懂了。

除了不认识汉字,“专用韩文”在实际生活中也给普通民众带来了不少的麻烦。由于现行60%到70%的韩文字属于汉字词,因此同音同字但不同义的情况十分普遍。2016年,韩国电影《哭声》赢得了颇丰的票房。这部热门电影在宣传海报上的名字除了韩文以外,还写上了“哭声”这两个汉字。只因“哭声”的韩文与“全罗南道谷城郡”这个地名的韩文一样。而电影讲述的是一个安静村庄的惊悚故事,因此上述这个地方的民众十分担心,电影放映后会给该地带来负面影响。

如果说电影的名字出现异义,并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那么人名“撞衫”就会显得十分尴尬。尤其是在严谨的正式场合,对一些知名人士来说,分不清谁是谁极有可能会造成混乱。比如,韩国第20届国会议员金成泰和金圣泰,他们的韩文名字没有任何差别。为了加以区分,其中有一位则不得不使用汉字的名牌。可见,“去汉字化”非但没给韩国人带来更多的成就与骄傲,反而让他们变得更加狼狈、尴尬。

于是,在李明博政府时期,20位辈份、政见截然不同的韩国前总理在《敦促在小学教育中实施汉字教育的建议书》上联合署名。他们认为,“半个世纪以来,由于‘专用韩文’的错误的文字政策,今天我们陷入了比上世纪90年代经济危机还要危急的文化危机”。同样拥有危机意识的还有此前的金大中政府,在这一时期,13位韩国前教育部长官联合上书,建议重开中小学汉字教育。

将“恢复汉字”提上议事日程,也就意味着“去汉字化”的失败。或许,韩国人还未来得及思考,为什么对于一种外来的文字,竟会如此割舍不断?离开了汉字,韩国社会就无法延续了吗?韩国人就无法存活了吗?

答案仍需从历史的脉络来找寻。与其说,韩国“割舍不了”汉字,倒不如说,没有一个国家和民族能抹杀自己的历史。而韩国的历史显然是与中华民族的汉文化一脉相承、骨肉相连的。要想剔除汉字,几乎就等同于要斩断这个国家的根基、否定这个民族的历史。

从“去汉字化”的失败中已能看出,韩国根本就无法否定自己的历史。而更无法否定的是,在久远的历史中,汉文化对包括韩国在内的整个东亚的文明教化与深远影响。可以说,那时广博深远的汉文化是东亚各国得以建立、发展、延续的源动力。对于生活在传统文明不断遭到洗劫的现代社会的中国人来说,华夏民族五千年的繁荣、伟大与辉煌或许是难以想像的。

然而,从如今韩国要正式“恢复汉字”的终极选择来看,五千年华夏文明的辉煌也同样会被认识到,是中国难以割舍的历史。若有一天,中国正式提出,要恢复包括服饰、礼仪等在内的传统文化,也同样是“非死即生”的必然。

责任编辑: 赵亮轩  来源:中文大纪元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本文网址:https://www.aboluowang.com/2017/0513/9288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