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 军政 > 正文

金正恩三挑习近平 内部消息惊爆 看习如何扭转?

习近平在金砖峰会上的演讲

继8月29日朝鲜发射导弹后,9月3日金砖峰会开幕当天朝鲜进行第六次核试验。这已是平壤第三次在北京有重大外交活动之际举行核试验。分析认为,朝鲜核试令北京当局难堪,也藉此对中共表达不满,日媒称美军正拟定秘密对朝作战计划。德媒披露,朝核六方会谈是江系玩弄国际社会的伎俩。

中国地震台网自动测定:9月3日11时30分朝鲜附近发生6.3级左右地震。韩联社说,这可能是朝鲜进行了第六次核试验。朝鲜此前曾于2006年、2009年、2013年、2016年1月和9月进行了五次核试验。

朝鲜这次核试验适逢中国、俄罗斯、印度、巴西与南非,五国首脑于厦门出席金砖五国首脑峰会开幕日。舆论观察到,这已是平壤至少第三次在中国有重大外交活动之际举行核威慑。

在2016年9月浙江省杭州二十国集团峰会(G20)后,朝鲜进行第五次核试验以及2017年5月北京“一带一路”国际会议的开幕日,朝鲜发射导弹。

这次峰会介于北戴河会议和中共十九大之间,被认为是习近平展示在国际事务上的能力,并借此在国内政坛获取更大说服力的重要场合。中印间的对峙在持续72天后和平解决,据信与习近平希望为峰会创造友好环境有很大关系。

朝鲜这是故意给习近平难看。

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梁云祥对东方日报表示,近期中方与朝鲜关系紧张,朝鲜知道中美之间有矛盾,中共不会完全抛弃朝鲜,亦不会希望美国向朝鲜开战,因此以核试来令中方陷入被动的境地。而选择在金砖峰会前进行核试,除了要令北京当局难堪,也藉此对中共表达不满。

旅美时评家唐靖远在接受《希望之声》采访时曾表示,在中共十九大前,习近平可能面临的风险来自两个方面,其一是国内贪腐权贵集团的反击,其二就是朝核问题可能令朝鲜半岛局势失控。

外界认为,金正恩看准中共19大前不想生战,并认为如果北京不配合,川普或许不会轻易开战,因此近期加紧推进导弹水平。专家认为,最糟糕情况是,国际社会失去最佳时机,最终被迫承认这个流氓政权拥核。

江泽民的策划德媒披露六方会谈的真实内幕

德国之声8月31日的“长平观察”在其评论中披露了六方会谈的真实内幕。“一位中共军方智库成员”的说法称:"朝核六方会谈,是我们玩得最好的一张牌!"那时候的朝核危机并没有形成实质性的威胁,中方几乎掌控自如。正忙于伊拉克战事的布什政府恳请中国出面,邀请几方代表到北京,坐下来"谈一谈"。由于"六四"屠杀被逐出国际舞台之后,中国正竭尽全力"与国际接轨"。这样一个东道主机会,正是求之不得。

美国媒体人、阿波罗网特约评论员“在水一方”分析,解决朝鲜核问题的一系列谈判六方会谈第一轮在2003年8月27日至29日进行。也即是胡锦涛当政期间,但此际退而不休的江泽民仍然稳坐在军委主席位上。被全面架空的胡锦涛,在政令不出中南海的情况下,朝核问题也被江泽民操控。再加之“江泽民在任时提出的“十六字”方针,与朝鲜是“血盟”关系,即“继承传统、面向未来、睦邻友好、加强合作”。江泽民对金正恩政权一直大力扶持。

不过,习近平2012年执政以来,减少了与朝鲜往来。尤其是2013年7月25日,中共副主席李源潮访问朝鲜时,表明中朝关系不再是血盟,而是正常国家之间的关系。但习近平对江派在朝鲜问题上造成的影响和困境如何解决,目前还难以断定。

日媒披露解决朝鲜问题的最佳方案

在朝鲜发射飞越日本上空的导弹后,日本经济新闻评论员秋田浩之9月1日在其评论中披露美国方面正在寻求不打不谈解决朝核问题的第三种方案。

评论披露,6月19到21日,日美韩合计约40名官员及专家聚集到美国太平洋司令部所在的夏威夷州。在非公开模擬演习中,除了模拟了两种局面,还就“针对特定目标的秘密作战”拿出了可行性方案:即秘密作战。

文章称,就算难以瞄准核武器与导弹的地下设施,但能够破坏朝鲜军队的通信网,或偷偷击沉朝鲜潜艇。将借此让朝鲜领导人金正恩看到美国的军事力量和决心,迫使其放弃核导弹。秘密作战就是实现这种威慑的军事行动。

作者还引述,美国国务卿蒂勒森重申“美国不打算颠覆朝鲜政权,或越过38度线进攻”这一宗旨,分析道,此举意在防止将来美国实施秘密作战之际朝鲜作出过度反应,发展为全面战争。这一听起来柔和的发言或许包含了针对将来的考量。

如果朝鲜部署核导弹,局势将明显改变,有可能发展为军事冲突。实际上,美国正悄悄拟定军事作战的内容。熟悉内情的美国安全保障专家表示,美军首脑已经拟定了约10套作战方案,并向白宫提出。

当然,这些似乎是旨在为应对紧急事态而上的“保险”,实施的准备工作并未加速。一名美国前高官表示,军人出身的国防部长马蒂斯等人“深知战争的残酷性,因此对于攻击非常谨慎”。

阿波罗网王笃若林亿报道

责任编辑: 林亿  来源:阿波罗网王笃若林亿报道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本文网址:https://www.aboluowang.com/2017/0903/9879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