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大学已有120年的历史,是不是中国最早的大学?据说它目前排名中国大学排行榜第三名,这个排名估计未必能让该校的领导和教授们服气。从产出的论文数量、科研学术成果和院士人数来看,浙江大学目前要想超过北大清华可能还有些困难,但它全力奔向网红的节奏,肯定会甩掉北大清华好几条街,昨天爆屏全国的一条消息足以证明这一点。
据微信公众号“浙江大学”(ID:zdnews99)9月16日消息,浙江大学多部门研究讨论并经校务会审议通过,发布《浙江大学优秀网络文化成果认定实施办法(试行)》。办法规定,在中央级媒体的网站及其“官方微博、官方微信、官方移动客户端”(简称两微一端)和其他主流媒体及其网站、“两微一端”和重要商业门户网站及其“两微一端”上刊发、转载,并产生重大影响、形成重大网络传播的作品;获省部级网络文化评选奖励的作品,可申报认定为等同于国内一级学术期刊刊发。
这个认定规则还提出了具体的量化指标:作品被不少于10家主流媒体及其网站、“两微一端”和重要商业网站及其“两微一端”刊发、转载;微信公众号刊发的作品,阅读量不少于10万;头条号刊发的作品,阅读量不少于40万。这就是说,网红的十万+的标准正式成为浙江大学一个新的学术标准。
这个规定刚刚推出之际,众多网民的第一反应是:不可能!谣言!堂堂的浙江大学岂能混同于网红水平?网名“80后的尾巴会思考”说:应该是假新闻,坐等辟谣。另一个网名“弗朗科元周”说:应该是假新闻吧,这门槛太低了。但让人大跌眼镜的是,这不是谣言,这是浙江大学党委和浙江大学共同发出的一个红头文件,通知发布《浙江大学优秀网络文化成果认定实施办法(试行)》。
该实施办法共有十条规定,其中第一条规定:学校将优秀网络文化成果纳入学校科研成果统计、各类晋升评聘和评奖评优范围。第二至第九条,从优秀网络文化成果的界定到优秀网络文化成果的传播再到优秀网络文化成果的传播效果,均给出了量化指标,包括上文提到的那些指标:中央级媒体、主流媒体和重要商业网站的两微一端,传播量是十万+以上,该实施办法最后一条(第十条)规定: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由党委宣传部负责解释。
看完这十条规定,不能不佩服浙江大学这个百年+大学,真正做到了与时俱进,在互联网时代敢于引领潮流,占据学术新的制高点,加快建设网红大学步伐。按照这个实施办法去做,周小平同志完全可以在该校当一级教授,此人每一篇文章都在10万+以上。环球时报因为被该校选入“主流媒体”而成为一个学术平台,该报在第一时间里喜不自禁地宣布,它将严格把关发表文章的门槛,不让花钱买阅读量的文章混入进来。完全可以相信,浙江大学通过打造一个网红大学而居世界大学排行榜首位,指日可待。
浙江大学打造网红大学,非起始于今日,它制造的重大网络新闻,这些年来不绝于耳。就拿该校120周年的庆典来说,已让全世界叹为观止。高调宣传的十几亿校友捐款,纽约帝国大厦专为浙大开放的灯火,让浙江大学尽显富豪大学的风采。更为奇葩的是,那个由数个中文系教授写的文言文校庆公告,让99%的人没有看明白,这让校领导颇为自豪。副校长罗卫东对媒体说:“此篇公告乃中文系主任胡可先等诸位教授合力完成,体现了浙江大学人文学科的雄厚历史底蕴,集中展示了中文系古典文学学科的风采,让人耳目一新。要切实改变人们对浙大有知识无文化的偏见,需要更多师生校友的共同努力。既要有重大活动的文化设计,更要有从身边细节着手的点滴积累。其中,老师同学以及广大校友的人文素养和文化气质,无疑是学校文化最好的窗口。加油吧!”
但就是这篇被校领导标榜为体现了浙江大学人文素养和风采的文言文公告,在属于1%的行家看来,可谓破绽百出。我不掠他人之美,引原文和评论如下:
原文:国有成均,在浙之滨;启真笃学,求是育英。
评论:“均”、“滨”在真韵,“英”在庚韵,相差很远,放在古代第一节就不及格,因为出韵了。“国有成均,在浙之滨”引用了马一浮先生所做校歌的原句,何等典雅,而作者接上的句子以“英”押韵,上来就错。
原文:公元二〇一七年五月二十一日,将值浙江大学建校一百二十周年,适甲子之逢双,肇华诞之隆庆。
评论:前面说“一百二十周年”,后面的“甲子逢双”是同义反复(甲子就是60年,逢双就是120年),累赘可删。“肇”是开创的意思,华诞庆典怎么能说“开创”?你过生日可以说“开创生日”么?
原文:夫天地创生,万物兴焉;君子创业,垂统续焉。
评论:“垂统”本来就包含“继承”之意,再加一个“续”字,赘。
原文:秉日新又新之义,树本固道固之才。
评论:“日新又新”是成语,但“本固道固”是作者生造出来的,古书只有“本立而道生”。在古典文学中,这种毛病叫“偏枯”,也就是说,对不出对子硬凑。
原文:实庠序至教,乃明德始阶。历百年复廿载,期继往而开来。
评论:“庠”、“序”是并列结构,“明德”是偏正结构,偏枯。“复”是实词,“而”是虚词,不能对仗。“阶”在佳韵,“来”在灰韵,勉强可押。
原文:维我成均学府,巍矗钱塘。原夫清季图存之志,启于求是维新之堂。
评论:“成均”和前文重复了。“清季图存”和“求是维新”也不能对仗,偏枯。
原文:筚路蓝缕,英俊多方。中更国难,西迁路长。
评论:终于看到一句没问题的句子了,但文字杂乱无味。
该公告的每一段,在这位行家看来,几乎都有问题,行文、押韵、对仗均不到位,加上赘词、偏枯,硬伤破绽比比皆是,根本不足以对外人道。另有上海一位学者在评论这篇文言文公告时,从中国文学史角度切入,批评公告作者对中国传统文学主流知之不深、把握不准。要言不烦,我亦引述如下:
众所周知,中国古典文体主要有散文和骈文两类。骈文起源于汉末,形成并盛行于南北朝。因其过于讲求对偶声律,堆砌词藻典故,意少词多,形式生硬,自中唐时代韩愈、柳宗元发起“古文运动”后就开始衰微,等到宋代苏轼、苏洵、苏辙、欧阳修、王安石、曾巩继起,“唐宋八大家”名世后,骈文就迅速衰落,沦为中国传统文章的支流,甚至逐渐成为主流文学界鄙视讥笑的文体,重要的正式文章一般都不再采用这种文体。浙大这篇文告的起草者选择以骈文形式起草这样一篇意在“让大家了解浙大浓厚的人文学科底蕴”的重要文章,恰恰说明其对中国古典文学的精要领悟有限,对中国古典文学的主流和支流把握不准,对中国古典文学的精华和糟粕不能精切区分——质言之,起草者过于艳羡骈文,本身就足以证明其传统素养不足,于中国古典文学主流崇尚的“文质彬彬”(儒家的美学主张)和返璞归真、大巧若拙的“大美”(道家的美学主张)会心尚浅;或者至少是炫奇之心过甚,以致芜叶障目,不见繁英。
上述两位学者的批评很到位,浙江大学自以为得意的文言文公告,其实可以用唐韩愈的八个字做总结:周诰殷盘,佶屈聱牙。公告是写给大多数人看的,既然大多数人看不懂,那总得让少数人满意吧,结果让少数人不忍卒读,这岂不就是笑话!
如果说用文言文写公告,弄巧成拙,或许只是反映出浙江大学个别教授的古文修养还差一些;那么,从浙江大学120周年庆典所刻意铺陈开来的豪华奢侈的场面中,反映出来的就不仅仅是人文修养不足的问题,而是学校的整体价值观和教育理念的重大偏差。一个浙大校友在校庆之际写了一篇给学校添堵的文章:全世界都跳起了广场舞——我的牛逼母校浙江大学今天120岁生日。这篇文章多少也用了一些网红的语言,但她揭示出来的问题是严肃的认真的,其中写道:
“昨天,我校又以百廿浙大校庆宣传片震撼首发,里面很多次出现类似春晚的镜头,说实话通篇不知所云,根本不像一个大学的宣传片,没有一点人文气息。”
“一个世界闻名的高等学府120周年大庆,看不到任何有关科技改变世界,关注人类未来,坚守精神独立性的理念,你在舞什么?”
“有人说现在高等学府还有什么独立精神?都是铜臭味。我倒不认为铜是臭的,商业广告里有铜吧,但商业广告一个比一个走心,你浙大怎么就不能走点心呢?”
“我总觉得大学的校庆不应该是这样的,它完全没有打动到我,即使是一个在里面有四年青春记忆的人,在里面吸取了很多思想的价值观的人。”
这些话说的是多么在理!为了比较一下世界上其他著名大学是怎么举行校庆的,这位浙大校友还从网上收集了一些案例。比如,麻省理工学院建校150周年的纪念日,学校举办持续长达150天的各项活动,向以往对学校做出贡献的人致敬。校庆一系列活动的重点不仅在于“庆祝”,更意在“反思”,即让所有校庆参与者思考,如何进一步走进学术的前沿,并为当下世界面临的最紧迫问题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哥伦比亚大学250周年校庆,有三个特点:讲座,学术,社区,即在校庆期间,为周边社区居民举办了社区文化节,儿童狂欢、爵士音乐会、科学文化展、健康集市、电影放映、舞蹈演出等各具特色的节目,让本校学生和周边社区居民都感受到了校庆活动的热闹气氛。最绝的是牛津大学,它甚至没有举办过像样的校庆,据说是因为对学术和真理的追求让它畏惧名利。由此反观浙大的校庆,“从去年11月到现在,只有9个讲座。”除此之外,就是各院系“隆重召开”、“圆满召开”、“成功举行”的一些活动。这位作者由此产生的迷惑是:我的母校牛逼在哪里?她最后的结语是:庆典可以了,你们慢慢介绍前排领导吧。
这篇文章肯定是会让浙江大学的领导们很不爽,但我相信,浙江大学的大多数校友们是会认可这篇文章的基本观点。浙江大学校庆反映出来的问题,在中国具有普遍性。中国各大学在行政化的主导下,攀附争比的都是谁家盖的楼多,谁家出的官大,谁家的亿万富翁多,而学术作为教育之本则早就被丢到爪哇国去了。
浙江大学的“网红版”、“文言版”和“校庆版”,三个版本看上去没有什么关联性,但它们同出于一个学校的母体,不能不让人产生一种恍惚:今夕为何夕?从文革时期的“两报一刊”,演变成现在的“两微一端”,这是中国大学教育的进步?政治化再加上网红化,大学还有什么学术可言?只有呜呼哀哉!
本人在此声明——好像也有人发过类似的声明,本文如果破了十万+,请千万不要推荐我去当浙江大学的教授,我实在是承受不了这份荣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