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史海钩沉 > 正文

大明朝16个皇帝 为何只有“十三陵”

明十三陵布局的一幅水彩画。(维基百科图片)

明十三陵坐落于北京市昌平区天寿山下40平方公里的小盆地,距离北京市区约50公里,是中国明代皇帝的墓葬建筑群。那么明朝共有16位皇帝,为何只有十三陵呢?还有3位皇帝的陵墓在何处?这要追述一下历史了。

广告

明十三陵自永乐七年五月(1409年)起用,直到安葬崇祯帝后结束,历时230多年,共葬有13位明朝皇帝,23位明朝皇后、2位明朝太子、30余名妃嫔、1位太监,是全球保存完整皇陵墓葬群之一,2003年7月3日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大明王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由汉族建立的封建王朝。元朝末年,政治腐败,元顺帝统治时期,爆发了红巾军起义。朱元璋参加了红巾军,他南征北战。公元1368年,朱元璋以应天府,即南京为京都,国号大明,年号洪武,建立了明朝。朱元璋就是明太祖。

但从明朝万历朝中期开始,皇帝怠政,官员腐化,关外女真叛乱,明朝开始走向衰亡。天启年间阉党专政加快了这一进程的发展。至崇祯年间,多处爆发民变,后金军队也突破长城,五入关内。公元1644年,李自成的大顺军队攻占北京,崇祯帝自缢,但由明朝宗室在华南又斗争了数十年,直到明永历年间即1680年,方战败彻底灭亡。

明初以应天府为京都,明成祖朱棣在位时以顺天府,即北京为京都,应天府改为留都。永乐三年,朱棣将北平改名北京,并设立北京国子监等衙门。永乐四年,他下诏在北京修建宫殿。

公元1409年,朱棣在北京设立六部与都察院,并在北京为死亡的徐皇后设立陵寝,公元1416年,朱棣公布迁都的昭告,永乐15年开始大规模营造北京,永乐18年宣告完工,永乐19年正式迁都北京,从此明朝根植于北方,除〝南明王朝〞外,大多皇帝在当时的北京寿终正寝。

那么,大明王朝的16位皇帝中是那三位皇帝没有进入北京〝十三陵〞呢?

一、明太祖朱元璋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早年建都于南京,死后葬于南京钟山的〝孝陵〞,当时北京还没有建都,他葬于南京,其陵寝就是南京明孝陵。南京明孝陵规模宏大,建筑雄伟,形制参照唐宋两代的陵墓而有所增益。

朱元璋陵墓占地长达22点5公里,围墙内享殿巍峨,楼阁壮丽,南朝七十所寺院有一半被围入禁苑之中。陵内植松十万株,养鹿千头,每头鹿颈间挂有〝盗宰者抵死〞的银牌。

为了保卫孝陵,内设神宫监,外设孝陵卫,有五千到一万多军士日夜守卫。清康熙乾隆帝南巡时,都曾亲往谒陵,还特设守陵监二员,四十陵户。

二、明朝第二世皇帝

继位的明太祖朱元璋长孙明惠宗朱允炆做皇帝不久,其四叔燕王朱棣(即后来的明成祖)在北京发起〝靖难之役〞,与朱允炆兵戎相见,从北京杀到首都南京,大兵很快攻进皇城,建文帝朱允炆从皇城的角门逃之夭夭。燕王朱棣打进入皇城时,活不见人,死不见尸,不知朱允炆逃往哪里了。

尽管后来朱棣派人四处寻找,但是建文帝依然不见踪影,因此不仅在北京没有陵墓,即便在南京也没有陵墓。

三、明朝第七世皇帝

公元1435年,九岁明英宗朱祁镇继皇帝位。公元1449年,蒙古瓦刺首领也先进攻大同,大太监王振怕自己的家乡蔚州有失,鼓动明英宗亲征。几场战役大败之后,在土木堡皇帝朱祁镇也成为了蒙古人的俘虏。

消息传到京城后,立了他的弟弟朱祁玉为监国。当时一代名臣于谦为兵部尚书,主张抵抗。又因也先多次用皇帝来威胁明朝,于是就立朱祁玉为帝,以免了蒙古也先的勒索。

朱祁玉年号景泰,史称明景帝。后来明英宗复辟,朱祁钰速死,明英宗不承认他是皇帝,捣毁其在天寿山修建的寿陵。还有一说,寿陵被改建为在位29天的朱常洛的陵墓,改名为庆陵。以亲王身分将他葬于北京西郊金山的景泰陵。

除了上述的3位皇帝外,明朝其余的13位皇帝均葬在位于北京昌平北面天寿山,因而也就有今天的北京〝十三陵〞。

明十三陵的主陵是朱棣于1409年至1413年最早兴建的明长陵,他当时经〝车驾临视〞,钦定山名为〝天寿山〞,1423年他于北征鞑靼途中驾崩,后安葬于此,但明长陵工程直至1427年始全部竣工。期后近20年的兴建,形成长达7公里多的完整建筑群。

十三座陵墓中,朱棣的明长陵、嘉靖帝朱厚熜的明永陵和万历帝朱翊钧的明定陵,均是生前所建,规模亦最大,其余陵墓则是死后才动工,大约会用半年修建。崇祯帝因为是亡国之君,并没有正式建陵,现时的陵墓是以其妃田氏的墓穴改建。

明十三陵依山而建,沿袭南京孝陵的模式,即除神道共用外,各陵都是前为祭享区,后为墓冢区。陵墓规格相近,各据山头,陵与陵之间相距500米至8000米不等。除思陵偏在西南一隅外,其余均成扇面形分列于长陵左右。亦有陵仿孝陵之制,称有一座叫〝哑巴院〞的建筑,或更设一座琉璃照壁作为萤幕障。

每座陵墓的陵门,设有碑亭,碑文记载皇帝生前的业绩,应由嗣皇帝来撰写,但从明仁宗为其父朱棣写了一篇3500字的纪功碑文后,再也没有嗣皇帝续写,所以现在除了长陵碑外,其余各陵都成了无字碑。

明十三陵的风水传说

永乐七年(1409)明成祖朱棣,率领文武大臣到北方巡视,顺便也带了几位风水先生,为其选择百年后的陵地。这日来到昌平县龙母庄时,看见庄上有人家办喜事,明成祖暗想:〝今天不是黄道吉日,为什么会有人娶亲呢?〞于是,他停下来,询问娶亲人家,得知是本村僧人姚广孝择的日期。

于是,明成祖命人找来姚广孝,问他为什么挑选此日?姚广孝说:〝今天确实不是黄道吉日,可我算定今天一定有贵人前来。龙虎相冲,凶煞神自退,这叫逢凶化吉。〞明成祖见他说破自己的身份,知道遇到高人,于是,便封姚广孝为选陵侯,随他一同去选择陵地。

姚广孝寻找陵地,足足跑了两年。最后找到一处黄土山的地方,这里东、西、北三面群山耸立,南面蟒山、虎峪山相峙而立,好似一龙一虎踞守大门;中有曲水环抱,山清水秀;山间明堂广大,群山似封若闭,中间水土深厚确实是风水极佳的宝地。

明成祖问姚广孝道:〝选陵侯,你看看,这块地可以埋葬我几代子孙?〞姚广孝说:〝此地山间明亮广大,藏风聚气,可以埋葬皇上的万子重孙。〞其实这是一句隐语,即告诉明成祖,到了万历皇帝的孙子崇祯皇帝,明朝就灭亡了。

明成祖当然听不懂这句隐语,非常欢喜,于是,就降旨圈地八十里做为陵区禁地,并将黄土山改名天寿山动土修陵。

明成祖朱棣的陵墓就在此处正中的位置,其他陵墓均依山而筑,呈扇形分别建在东、西、北三面的山麓上,形成了体系完整、规模宏大、气势磅薄的陵寝建筑群。这里共埋葬了十三个皇帝,因而称为十三陵。

原来,改朝换代的事也是上天早已经定好的,正像姚广孝所说的那句隐语一样,明十三陵预示着明朝也只能到崇祯为止了,在十三陵墓区内的墓地,埋葬崇祯后,就再也没有安置其他皇帝的地方了。

责任编辑: 夏雨荷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本文网址:https://www.aboluowang.com/2018/0221/10730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