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 中国经济 > 正文

大陆银行理财产品在线转让火爆 有何猫腻?

目前,中国浙商、浦发、招商、中信等多家银行支援理财产品线上转让。投资者可指定“下家”定向转让,也可利用银行线上平台“撮合”找到“下家”。

近期,大陆媒体大力报导,多家银行已支援理财产品线上转让,用词煽情。但是“淘”到了高收益的产品虚实为何?为何有不少银行接受理财产品线上转让?相关专家又持何观点呢?

学者:理财产品线上转让绝不要“沾”

综合大陆媒体报导,临近年底之际,各界闹钱慌的情况增多,“理财转让”逐渐升温。目前,中国浙商、浦发、招商、中信等多家银行支援理财产品线上转让。投资者可指定“下家”定向转让,也可利用银行线上平台“撮合”找到“下家”。

银行给投资者提供流动性便利,支持投资者相互之间自由转让定期理财等投资产品,提供资金清算和份额划转服务。除投资个人上线转让外,一些银行亦转让自家的产品。

中国民间独立观察、经济学者原野向大纪元表示,银行支援理财产品线上转让,可理解为一种“善后”。他建议投资人绝不要“沾”,很危险,离“它”远一点。

为什么呢?这些产品具有违约风险吗?

理财产品线上转让或为纾困资金

原野说,和违约的性质是一样的。不一定是产品本身具有风险,问题出在中共治下的监管系统。他认为,银行推出的有些理财产品进行第二次转让,是转嫁矛盾、危机。因为所有的转让只是技术上的一种操作手法,不代表有问题的原产品已真正得到善后。

但转让能使产品的问题和危机获得缓和的余地。他说,当局一直在变通。“叫权宜之计。当局提到一个词,叫纾困方案。上半年就提了,中央定的调子。防止大股东质押的股票爆仓,想纾困资金。”

“防范大企业在银行的股权质押伴存的系统性风险,这一块也是重大的问题之一,最后都会体现在银行这边。解决资金问题的矛盾会累积,累积多了要爆发。”原野说,这问题一刀切,解决不了,就一点点慢慢地去转移“或者说借道消化”。

报导说,一些投资者把尚未到期的理财产品转让出来变现。由于今年理财收益率节节下滑,多在3%到4%,因此不少利率5%以上的二手转让理财产品很抢手,成为投资者秒杀的香饽饽。

那么,有问题的理财产品混在其中吗?

原野说:“其实是中央的政策。这是权宜之计或称转移矛盾、模糊焦点。为了维稳,大局的稳定,说是稳定压倒一切。有人说这叫‘做局’,或说下一盘很大的棋。不让它坏掉、烂出来,就拖延。”

专家:肯定是中国经济大有问题之下的要求

浙商银行上海分行个人银行部副总经理告诉媒体,该银行目前的转让平台是自己提供的产品,仍有风险匹配度的要求。“只有对应的合格投资者,才能购买相应的理财产品。”

中国央行、国有银行分行前高层管理人员弘勋向大纪元分析,全中国三四千家银行中,约15%具有发行理财产品的资格,其它没有资质的银行就向发行的银行购买。

“很多房地产项目和城投公司项目不符合银行贷款要求,这些公司就将专案包装成理财产品通过银行发售出去,从而获得资金。这些理财产品的收益率比同期银行存款利率高,因此发售出去比较容易。”

弘勋说,因为实体经济的收益少、风险大,一些小银行可用于贷款的资金不想投放到实体去,不给民营小企业贷款,因此购买大银行发售的理财产品。最近银监会监管部门要求银行解决“脱实向虚”问题。“要求向实体经济发放贷款。”

“这个理财产品也是借道到房地产,到国企大型项目上去了,就是脱实向虚。处理掉未到期的理财产品资产时,不能够让搞房地产等企业还款,没法还,就变相地把理财产品卖出去,把资金收回来。所以就有转让、在线转让等等这类情况出现。所以升温、火爆,就是这个意思。”

弘勋表示,报导说是浦发、招商银行等小银行在脱手。“肯定是中国经济大有问题的情况下,当局才这样要求。中共总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出了问题以后才治理,没有长远的打算。”

近期陆媒报导不断

事实上,一个月前已有一波“银行理财产品线上转让火爆”等报导。近日,不少陆媒又以标题“银行‘神操作’:理财产品也能转让了!有人已经‘淘’到了高收益”等做报导。

原野表示,“大陆媒体从来都是指向性发表。我不相信他们,怀疑,不觉得是本着客观、理性、公平、公正的立场。”

责任编辑: 李华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本文网址:https://www.aboluowang.com/2018/1226/12235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