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中国文化 > 正文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忍”之道 “忍” 是一种智慧

隐忍谦让,是一种传统美德。“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

《论语》中多处记载孔子论“忍”。他说:“小不忍,则乱大谋”。孔子还说:“一朝之忿,忘其身以及其亲,非惑欤?”大意是因一时的愤怒而忘记自身及其亲人,这不是太糊涂了吗?孔子又说:“君子无所争”以及“君子矜而不争”等,说的都是“忍”。

《论语》中还记载孔子告诫子路说:“牙齿因为刚硬所以容易折断,舌头因为柔软所以易于保存。柔软必定胜过刚硬,弱小的东西也可以战胜强大的东西。喜好争斗必定要受到损伤,一味逞勇一定会导致灭亡。做各种事情的根本态度是:忍让是最好的。”

《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大意是至高无上的优良品德就像水一样,像水一样善良就有利于万物而不至于发生争斗。《老子》又说:“天道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意思是说符合自然规律的事物不与别的事物争斗,却善于战胜它;不说话,却善于应对。

道家修炼人也留下许多关于“忍”的言论。紫虚元君说:“饶恕、饶恕、饶恕,各种各样的灾祸就会一下子消失;忍让、忍让、忍让,债主和仇家从此就没有了。”赤松子告诫弟子说:“能忍让就不会受到侮辱。”许真君说:“忍受难以忍受的事,顺从自强不息的人。”孙真人说:“忍让就能使坏事自己消失,反省自己祸事就不会落到自己身上。”

佛教经书中记载释迦牟尼说:“我领悟了‘不争’的精髓,可以说是天下第一。”他又说:“六种超度方式与万种修行方法中,忍让第一。”

佛法所说的忍,是“安住”,我们常说心猿意马,人的“心”和“意”一直在奔驰,无法安定下来。心不安是人生最大的痛苦,一颗驿动的心不知往哪里安放,所以佛法教导我们要把心安住在法上,也叫法忍,这里的“法”指的是宇宙客观真理。

《易经》中的乾卦的第一爻——潜龙勿用。龙者:有能力有本事的人也;潜龙:就是有本事有能力的人深藏不露;勿用:就是不要太高估自己,不要太自信,过分的自信就是自负。

也就是说:就算你是一只有真本事的龙,时机不成熟,你也要做一只潜龙,不要太张扬,也可以说是做人做事要低调一点。

易经》讲的“潜龙勿用”状态,这时要以静制动,静待天时,这种情况下就要发挥忍的力量。

《尚书》中周成王告诫君陈说:“必有忍,其乃有济;有容,德乃大。”

忍,意味着内心坚毅而决绝,即能忍人所不能忍,这是一种修养和境界。重耳流亡忍苦受辱,终成晋君;颜渊箪食瓢饮安贫乐道,终成孔门最为贤德之弟子;韩信负剑却忍受胯下之辱,终于登坛拜将;苏武杖节牧羊十九载,忠义守节、忍常人所不能忍,成为后世楷模。

俗话说:“忍事敌灾星”,“忍得一时气,免得百日忧。”又云:“凡事得忍且忍,饶人不是痴汉,痴汉不会饶人。”以及“得忍且忍,得戒且戒。不忍不戒,小事成大。”都是告诫人们“忍一时海阔天空,让三分风晴云淡”的深刻道理。

“忍”字头上一把刀,刀插在你心上,你能忍住巨大痛苦而不乱叫,不怨天尤人,这个就是忍的基本含义,也是忍的最低级层次。古有言:忍字头上一把刀,遇事不忍把祸招;若能忍住心头恨,事后方知忍字高。

当然也不能乱忍,要忍得适其时,适其事,该忍就忍,不该忍的时候就不能忍。有时反而需要重拳出击,该出手时就出手,这也是对“忍”的善用,而不是一味的乱忍。

忍,是一种智慧,不是懦弱;忍,是一种大度,不是卑微;忍,是一种让步,不是胆怯;忍,是一种宽容,不是心机。

有些事,不管我们愿意不愿意,都要发生;有些人,不论喜欢不喜欢,都要面对。

会忍的人,在强者面前,不看轻自己;在小人面前,不擅用心计;在利益面前,有忍让之心;在气愤之时,有容忍之行。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能忍是智慧,能让是修养。

会忍的人,够仁够孝够真。对长辈忍,是在尽孝道;对伴侣忍,是珍惜感情;对孩子忍,是锻炼耐心;对朋友忍,是重情重义。

能忍之人,家庭和睦,夫妻恩爱;朋友重视,长者喜爱。

漫漫人生路,不争高低,不赌输赢,得饶人处且饶人,能让一步是一步。一忍为大,把忍当福,淡定、从容、心宽、坦然,让人生少些争斗,让生活多份宁静!

包容忍让、平等待人,作为一种传统美德,从古到今传承了下来,但真正能做到的人并不是很多,尤其涉及到自己切身利益的时候。尤其在物欲横流、钱、权当头的今天,提倡这种美德,似乎更为必要。

心胸宽广、放眼远处、恭谦礼让的人,无论在何时都是受人尊敬的。

责任编辑: 王和  来源:每日头条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本文网址:https://www.aboluowang.com/2019/0313/12592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