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 民意 > 正文

林郑月娥,又名“不能幻想有实质改变!”(图)

作者:

林郑搞对话平台,由激进派到温和派都不看好,连蒋丽芸都泼冷水,林郑自己心知肚明,那为何她坚持一直“和理倾”下去?

全国港澳研究会副会长刘兆佳在本月23日透露玄机。佢明言“社区对话”旨在争取中间温和者的谅解,减少对抗争者的支持,并不期望激进抗争者会回心转意。对话会翌日,建制派媒体全力吹奏,带动平息乱局的风向。以温和派读者为目标的报章,《明报》出了篇社评叫〈官民对话踏首步,缩窄鸿沟须行动〉,《信报》社评就〈知耻近乎勇是展现诚意重要一步〉。政府花这么多力气搞场大龙凤出来,计算精准到林郑情愿被困几个钟都唔突围,以免坏了释出善意的好事,又怎会不事先同友好或有偈倾的媒体打定招呼?别忘记这台戏的主持人,政制及 大陆事务局局长政治助理吴璟儁,以往是知名记者来的。

但中间派究竟会否被林郑打动呢?

按教大讲座教授吕大乐分析(注一),反送中抗争令中间派变得和以前不一样,即使部分抗争者采取激烈行动,民意都没因和理非割席而逆转。原因是:对不少中间派而言,他们对今天特区政府的印象,是没有什么会“衰得过佢”。笔者同意吕教授的观察和判断,但此一时彼一时,民情这回事,相当动态和飘忽(还记得反送中初期,政圈和社运界仍担心年轻人的冷感或无力感,窒碍抗争力量壮大)。林行止先生说了多年的“猪栏效应”,对公民社会中特定群体的心理微妙变化,实在不容忽视。

当林郑的公众形象低无再低,市民对她不再有任何期望,这样一个拥有极大政治权力的人,在无嘢可输的情势下,反而有豁出去、绝地反攻的机会。只要她一反常态,肯认低威,扮聆听(所谓品性难移,更何况一个做咗几十年人都咁刚愎自用的官员?),而且持续咁做,一次又一次咁哽咽,一次又一次卖弄委屈,博同情,就总会令一些容易心软的人觉得佢有点改变,开始同情佢,考虑畀佢一个将功赎罪的机会,咁佢就得米。起码做到止蚀,再等谷底反弹的时机(例如示威行动意外造成无辜市民伤亡)。

耍花样争取民意,都叫面向群众,本来好难批评,但林郑宁舍唔同。佢最大最大的毛病是不知个“错”字点写。吕大乐批评政府藐视民众,实际上唔止,直头是反智。蔑视知识力量不可能有善政。林郑为官多年,升至特首,足以代表政府长官意志凌驾追求真善美的精神。林郑的官威,是连港大教授周永新都被佢肆意践踏:“顾问研究始终系顾问研究。”一般巿民的“愚”见佢真的听得入耳?

在佢领导下,政府真的可以一改事事逢迎中共(注二)、并以少数权贵利益为先的施政作风?被林郑呃了两次的保育人士冯炳德接受独媒特约报导时便直斥她“根本系一个贼婆”。“贼婆”几日前在《纽约时报》撰文,指她会研究对话会中讨论,并转化为实际行动。这种话她过去说过多少次?到头来,她只会拣那些啱听的意见来听,但凡中共不喜欢或伤害到大商家利益、即使明知对公众有莫大好处,姑勿论整治领展和市建局,抑或抽富豪税以支持推行全民退保,她都会搵藉口 say no(林郑够胆死批评帮政府做研究的周永新,不掌握公共财政,又指周永新随意讲,研究不太认真)。

林郑在《纽时》的文章中又称,香港有足够财政储备应付逆周期,而数以十亿计资金投放基建上,将大大改变香港面貌。原来,她已计划好,等到社会气氛回复平静,便一切依旧,重新回到过往设定好的议程和发展轨迹上,一系列大型基建和明日大屿将陆续上马。换言之,她根本无意研究,遑论改动现时劫贫济富、裙带资本主义的经济社会结构,真正的双普选更加唔驶谂,那么香港的深层次问题又点会有解决的一日呢?

靠地产商捐地建公屋/社会房屋?本土研究社便质疑这做法,有可能是透过“捐地”出租方式,避开了用相若甚至更低的政府收地赔偿让他离场,亦同时透过出租保留该土储地权至2047年(注三)。况且,将焦点放在捐地之上,等于转移公众视线,巧妙引导社会避开讨论囤地行为对居住权、城巿完善规划、社会均衡发展所造成的难以逆转的伤害。(商界和某些经济学者喜欢玩语言伪术,将囤积多年的土地美其名为土地储备,难道这些大企业是照顾公益为先的政府?)

靠发展局收新界地?前土地供应专责小组主席黄远辉,就质疑政府公布的数字,实际上皆是“已预知的供应”,无助减轻本港土地供应短缺的情况。况且政府收地,以新界东北发展为例,“地产商就唔虾,虾我地无权无势嘅人”年逾七十的祝婆婆,30年前以6万元购入古洞寮屋,像志记鎅木厂那样惨被迫迁,接受报章访问时如是说。而“土地共享先导计划”或所谓公私合营,本土研究社讲得好清楚:“先帮地产商释放囤积农地起豪宅,用唔到啲生态敏感地(如南生围)、小地主嘅地,先至会靠政府收。”

笔者在〈港澳办口中的深层次矛盾〉中提到,除了从2,700公顷军事用地中释放一部分出来,要妥善处理土地问题,打造一个合乎公义的宜居城市,应该采纳规划署前助理署长伍华强提出的“终极方案”。这才是真正由根本处入手解决香港的深层次问题。只是林郑声称10月施政报告的“大手笔”政策,“含金量很高”,似乎主打是派钱措施,充其量纾舒一下民众之苦,但不会真正解决多年积聚下来的结构性民生问题。

注一:吕大乐〈“林郑月娥式回应”〉,《明报》,九月廿七日

注二:笔者在五个月前〈林郑失职,习总失策〉一文中,便以曾荫权为例,指出林郑事事唯习近平马首是瞻并非真正的尽忠职守。有需要时,她应该向上司分析清楚政治形势,向中国领导层进谏,煞停一些看似有利中共但实情有害整体利益的指令(例如修订逃犯条例)。

注三:本土研究社〈新世界天水围捐地个案大搜查〉

责任编辑: 李广松  来源:作者脸书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本文网址:https://www.aboluowang.com/2019/0929/13492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