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正体字,内涵博大精深。多写一划、少写一点,就是“错字”。但您知道吗?中国历史上有四大“错”字,错得巧、错得妙,错得令人拍案叫绝!
如今这些著名“错”字,都在风景名胜处。游历至此不妨留心观察,知其理,会心一笑,更添趣味。这些“错”字,你认得几个呢?
首先,天下第一“错”字——“避”。在承德避暑山庄正宫内午门上方,悬挂着一块匾额,匾的四周环绕鎏金铜龙浮雕,蓝色匾心有四个金光闪闪的大字:“避暑山庄”。
承德避暑山庄正宫内午门上方,悬挂着一块匾额“避暑山庄”。(Boyang12138/Wikimedia Commons)
仔细看,“避”字右边的“辛”下部多写了一横。此字是康熙亲笔御书,题写于康熙五十年。其实,这种写法并非康熙皇帝独一家,最早已出现在篆书、隶书中,也常见于北魏、唐代的书法作品中。
再来,最有善心的“错”字——“鱼”。西湖十景的“花港观鱼”,康熙皇帝也为此景御笔题写了一块石碑。碑上的正体“鱼”字下的四点少了一点,变成了三点。据说康熙是“有意写错”。
康熙信佛,心怀慈悲,有好生之德。题字时他想“鱼”字下面有四个点,四点代表“火”,鱼在火上烤,还能活吗?于是有意少写了一点,三点成“水”,这样鱼便能在湖中畅游,潇洒地活了。
第三,最具哲理的“错”字——“流”。江苏扬州大明寺的平山堂,左边的“风流宛在”匾额,出自清光绪初年两江总督刘坤一之手。而当初欧阳修在扬州时是个“风流太守”,在扬州留下不少韵事。
江苏扬州大明寺的平山堂,“风流宛在”的匾额出自清刘坤一之手。(公有领域/大纪元制图)
刘坤一把“风流宛在”中的“流”有意少写一点,“在”字多一点,意思不言而喻,希望少点“风流”,多点“实在”。
最后,最令人叫绝的“错”字——“富”、“章”。山东曲阜孔府,大门正上方悬挂着一块蓝底金字“圣府”匾额,两侧楹联:“与国成休安富尊荣公府第,同天并老文章道德圣人家”。
上联中的“富”字少上面一点,宝盖头成了秃宝盖。下联也有一个字写得极不规范,“章”字下面的一竖通到了上面。
据说,孔府这两个“错”字是神来之笔。神仙把“富”字上的一点抹去了,称孔家不宜过富,要“去一点”;而“章”字下的一竖出头,则表示“文章通天”。
据考证,这两个字表达特殊寓意的写法古已有之,并非错字,属于异体字的范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