娱乐 > 国际娱乐 > 正文

失控的《泰坦尼克号》:一个比正片剧情更精彩的幕后故事

看完《冰海沉船》的卡梅隆灵光一现,产生了想要拍另一个版本的念头。

这样的话,他就可以拿着拍电影的理由,来赢取更多的支持,去亲自观摩泰坦尼克号的残骸了。

前前后后,一去就是33次。

用尽各种手段,卡梅隆勉强得到了满意的镜头,并用到了电影正片当中。

但他还不满意。

为了能够做出理想中的效果,他让道具组做了按1/20比例缩小的残骸模型,补全了一些没能在海底拍摄到的画面。

花了400万美元进行深海潜水,又专门造了模型,才完成了电影开头部分的内容,这绝不是一部单纯爱情片的操作。

卡梅隆这家伙很早就想好了,他要最大程度上地结合真实的历史,在电影里还原出泰坦尼克号原来的样子。

他要拍的是“乱世佳人之冰海沉船”。

于是消耗他大量筹备工作时间的,不是打磨剧本,而是研究相关的历史资料。

包括船内的一些真实的历史照片,发生灾难时船上都发生了些什么,哪些传闻是真的,哪些传闻是假的,卡梅隆都研究得一清二楚。

一些不清楚的,就通过合理推测,并配合艺术化处理。

比如史密斯船长最后会去了哪里,船最后到底是怎么沉下去的,都是依据史实资料确定最后方案的。

要真实还原出历史的样貌,拍摄场地是至关重要的。

90年代的电脑特效还能力有限,必须要找到合适的地方实拍才行。

问题是,卡梅隆怎么都找不到一处合适的取景地,现在的码头都现代化了,和10年代的场景相差甚远。

那用模型?

不行,那样拍不出壮观的感觉。

那怎么办呢?

“那好办。我们自己建一个不就行了。”卡梅隆说。

专门为了一部电影搭建大型片场,这是前所未有的。福斯可能觉得这样很酷,开创了历史,以后还可以留着用,还真的采纳了卡梅隆的建议。

1996年5月30日,福斯巴哈片厂开工建造,40英亩的海岸,32000平方英尺的大舞台,拍摄沉船戏要用的大水箱,还配备了制作办公室、道具仓库等辅助设施。

怕卡梅隆不够用,福斯还另购了60英亩地,以备不时之需。

正式开机的时候,码头的外景还没有建好,卡梅隆就先带着剧组拍摄部分的内景戏。

等到9月份,墨西哥的罗萨里托海岸线出现了一艘雄伟壮丽“泰坦尼克号”,剧组才正式进入新片场开工。

片场的事情搞定了,那么接下来就要处理细节问题了。

卡梅隆很快遇到了新的难题。

10年代的服装道具很难找到,特别是船上那些,历史照片上的家具、饰品、桌灯、瓷器、皮箱、救生衣等等,想买都买不到。

还能怎么办?

直接手工制作。

根据艺术指导彼得·拉蒙特的回忆,大大小小的道具总计有数千件,还有布景材料,花了近一年时间制作。

光是这些,消耗的成本就足以上千万。

由于船上的人很多,不可能在拍几个主演的时候四下无人,特效又做不出假人,所以群众演员是必须的。

刚进到巴哈片厂,卡梅隆就召集了上百名临时演员,多的时候有上千人。加上各种的幕后工作人员,单算每一天的便当开销也是不可忽略的。

这么下来,就算不加上买地的钱,7500万的预算也变得捉襟见肘。

为了这部戏,连地都已经买下来了。福斯公司不可能中途放弃,高管不得不找卡梅隆喝喝茶。

卡梅隆是个硬骨头,他宁可放弃自己的报酬,也不愿意大幅度缩减开支,搞“豆腐渣工程”。

幸运的是双方找到了解决问题的办法,找多另一家大制片厂来投资。

只是这是需要付出一定的代价,牺牲了北美的发行权,福斯才拉来了老牌影业派拉蒙入局,《泰坦尼克号》的成本增加到1亿3500万美元。

这使得之后北美观众看到的电影,开场片头不是福斯,而是派拉蒙。

福斯可想不了这么多了,只要这项目能顺利进行,然后回本,就算是万事大吉了。

然而等到1997年,电影计划在这一年的暑期上映,拍摄进度却只进行到一半,卡梅隆遇到了一个他自己无法解决的问题。

1亿3500万用完了。

《泰坦尼克号》失控了!

派拉蒙意识到事情不对,将投资上限定为6500万美元,同意推后了上映时间,其他的一概不管,反正你福斯要按时间交货。

6500万买来了一部商业烂片也没关系,再冒然增加投资就很愚蠢了。

福斯就懵了。

卡梅隆这家伙到底干了什么?

也没什么。

就是在拍摄完进餐一场戏之后,他发现餐具上没有白星公司的标识,不符合历史。

然后花了200万美元重做。

想要实现一个从船头缓缓后拉,俯瞰整个泰坦尼克号的镜头,实拍无法完成。

然后就花了100万美元做特效。

尽管这个镜头只有短短的10余秒。

总之为了达到心目中的效果,卡梅隆多少钱都愿意花。

责任编辑: 赵丽  来源:8分电影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本文网址:https://www.aboluowang.com/2020/0413/1435942.html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