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 言论 > 正文

方方:人生就是这样无奈

作者:

 

在小说《武昌城》里,我写了两个人物。我一直觉得这两人对自己的人生有一种深重无奈感。

他们一个是攻城篇里的罗以南,一个是守城篇里的马维甫。

这两个是我小说中最重要的人物。

在那里,他们以正面形象出现,并且明显地带有我个人的情感。他们也得到诸多读者的关注。

有读者认为,这是两个与以往小说中着力设计的正面人物完全不同形象。你为什要这样写?你喜欢他们吗?

我的回答自然是肯定的。

攻城篇中的罗以南是一个软弱的人,他只想逃避现实,甚至对革命毫无兴趣。只是因同学梁克斯的强迫,他抱着无所谓的态度,踏上了北伐的征程。

他人在北伐队伍中,心里却并未怀有救国的热情,他只是听之任之,对军中诸多事有时还会持不同想法(当然他并未说出来)。

他态度明朗而执着地要救梁克斯,只是出于人道精神或是出于朋友之谊。

及至他的后来,他重返军队,也不是为了某个理想,他只不过是在完成朋友的遗愿。他要让梁克斯年轻的一生有所贡献。

因为梁克斯说,他唯一的贡献就是促使罗以南没有去当和尚而成了为战士。罗以南始终处在这样一个被动的过程里,很多年以后,革命不要他了,他才实现他年轻时当和尚的愿望。

而马维甫则根本就不是革命者。他是阻挠革命一方的北洋军官。他的手上或许还沾有北伐革命军的血。

他完全不赞同学生的革命,但他同样也反对杀学生的头。在这场战役中,他坚守城防,无论城内多少百姓因此而丧生,无论城外多少生命因此而终结,他心有所动,但却依然坚定不移地执行命令。

因为他是军人,他须得忠于职守。

他的良知分成了两半。一半同情百姓,一半忠实军队。

虽然最后在各种情况的迫使下,他默许了开城,但现实却让他突然发现,自己无法面对自己的背叛。

他的良知醒了,而他的人格却毁了。这样的结果,令他死于自戕。

在查阅历史资料时,我会觉得很多事情很多人,我们是无法判断的。也没权利去判断,所以,我们不可能轻率随意地说对和错,因为隔着时空,我们与我们想写的事件并没有贴身,尤其是历史,再多的阅读,都无法真正了解真相。

所有战事,都有双方对立。

而身处于任何一方的人,都有他自己的理由。就是我们通常所认为的敌人,他作战的理由也未见得就是从恶出发。

敌人和坏人是两个概念,而自己人和好人也是两个概念。所以,正义和非正义以及好人和坏人,这是两个完全不同的层面。

人的思想和性格是很复杂的,人和人之间的关系也是很复杂的。作为写作者,只需站在每个人物各自的立场和角度,按照他们的思想逻辑设身处地写出他们各自内心深处的感受就好。

同样,也能更准确地表达出我所想要表达的东西。

只是,无论怎样,我对罗以南马维甫这样的人实在有所偏爱。在一个非常的时代,这样看重良知和人格的人,却都是身不由己地活着。

他们一旦作出自己最初的选择后,便不再有自己的个人意愿。他们面对着共同的困境,这就是他们做着自身并不想做的事。

强行攻城不是罗以南所愿,而拼死守城也不是马维甫所愿。他们努力挣扎,想摆脱这种困境。

但是,却因为他们的个人品质,比方也们所怀有的人道精神、他们对忠诚的理解、他们对生命的器重等等,都使得他们只能在现实面前屈就,按现实规定的路线行进。

一旦试图脱离,或许陷入更大的困境之中。用马维甫的话来说‌‌“无论做什么,我都无法探救自己‌‌”。

他们其实都清楚地看到自己的困境,但却无力走出。他们内心的复杂,无人能够理解。这样的困境,我们都有。哪个时代都有。

只是,当理想与现实发生冲突时,依赖个人的品质个人的素养和个人的能力,根本无法实现自我拯救。人生就是这样无奈。

而我的小说,便是要尽可能表达出这样的复杂和无奈。

责任编辑: 赵亮轩  来源:读者推荐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本文网址:https://www.aboluowang.com/2020/0514/14511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