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史海钩沉 > 正文

虚假的历史 骗得了一时 骗不了永世

作者:

1

在我们大家的认知里,包公(包拯)是宋朝一个公正廉明的好官。

事实是不是这样呢?

今天我们通过《宋史·包拯传》、《包拯集》、《续资治通鉴长编》、《宋刑统》、《宋史·职官志》等史料,看看历史上真实的包拯。

首先应该承认的是,从这些历史资料的记载来看,确实包拯是一个好官,历史上真实的包拯,在朝中经常弹劾不法的官吏,包拯在管治开封府(河南开封是北宋的首都)的时候,确实为民除害,公正廉明,所以我们说,影视剧对包拯的形象定位,基本上确实是符合我们的历史事实的。

然而,有一件事,我们的影视剧没有告诉你,也不好意思告诉你,这件事就是:

包拯的工资非常高

是的。

历史上真实的包拯,虽然说确实是一个好官,但是,如果你把包拯想象成一个两袖清风、甘于清贫、视金钱如粪土的清高人士,那么,你就错了。

历史上真实的包拯

俸禄惊人

非常有钱

依据宋代史料,包拯在宋朝官职最高的时候,身兼三职:权知开封府事、龙图阁学士、尚书省右司郎中。

其中,单单龙图阁学士一职,包拯的年薪是1656贯钱。

1656贯钱,相当于今天人民币多少钱呢?

根据《宋史·食货志》的记载,北宋时期的400文钱可以买到一石米,按照这个来换算,包拯“龙图阁学士”一职的收入是:

年薪120万人民币

对。

你没有看错,是年薪120万元人民币。

包拯:你们只知道我是个好官,可是你们不知道,其实我很有钱

然而不要忘记,这只是包拯“龙图阁学士”一职的年薪,还不算“权知开封府事”、“尚书省右司郎中”这两个职位的薪金。

如果加上权知开封府事、尚书省右司郎中这两个职位的薪金,保守估计,包拯的年收入,至少有200万人民币。

这是非常保守的估计了。

然而,这还不算。

依照宋史资料的记载,朝廷还给包拯封了2000亩土地。

北宋时期的地租是多少?按照《宋史·食货志》里面的物价来换算,2000亩地,至少一年可以租到人民币100万元。

注意,100万地租,还是非常保守的估算。

那么,这几项算下来,我们可以估算出:

包拯年收入至少

有300万人民币

是的。

至少300万人民币。

这么高的工资待遇,试问,包拯还需要做一个贪官吗?

我认为不需要。

包拯:我这么有钱,还需要贪吗?我做个好官很正常好吗

总之换了是我,年入300万,我会非常公正,十分廉明,保证明镜高悬,绝对明察秋毫。

亲爱的读者,读到这里,你对包拯为什么是个好官,是不是有了全新的认识?

哈。

就是这样。

存在就是合理。

那么,为什么包拯的工资有那么高呢?

其实,并非只有包拯工资高,整个宋朝,其实工资都高,例如王安石,按照同样的换算方法,他的年薪也在300万人民币以上。

为什么呢?其实,宋朝的皇帝一直都是高薪养廉的理念,宋太宗赵光义曾经说过这样的话:

庶几丰泰

责之廉隅

宋太宗的意思是说,你要让当官的有钱,当官的才能自觉做到不贪污。

宋太宗赵光义

今天我们知道了这些,回过头再看包青天,我们就会发现,一切的历史,都是那么的合理,一年300万,换了我,也会是个好官,包拯当个好官很正常,包拯当个贪官,那反而不正常。

那么,包拯的清官形象为什么可以流芳百世呢?

这个问题的答案是:

包青天的清官形象

迎合了百姓的需求

是的。

老百姓对包青天,存在一种政治心理上的需求,这就是为什么包拯的清官形象,可以流芳百世,而自古的作家们、戏作家们都很鬼,他们会故意隐去包拯工资高的历史真相,把包拯的清官形象打磨得更完美,以进一步迎合读者的心理需求。

2

我们上中学的时候,都学过一篇课文,说鲁迅在日本留学期间,班上播放幻灯片,同班的日本同学,站立欢呼天皇万岁。为什么呢?因为幻灯片的内容是日俄战争期间,一个大清国籍的男子,给俄国军队做间谍,被日军抓到,被日军当众斩首,而斩首的当场,有许多中国人围观,他们个个表情麻木,于是,鲁迅觉得,中国人的问题不是身体病弱,而是精神麻木,所以,鲁迅立志“弃医从文”。

今天我要告诉各位,这篇文章里所说的这个幻灯片

其实是假的

凭什么说它是假的呢?

两个理由。

首先第一个理由:

根本就没有这张幻灯片

事后在日本,有人专门考证过。

事情是这样的:

鲁迅青年时期在日本念的那所“仙台医学专门学校”,沧海桑田,后来摇身一变,变成了今天的“日本东北大学”。

鲁迅留学的仙台医专,现在演化成日本“东北大学”

可是,尽管校名变了,但是,仙台医专的旧档案,包括当年的教学幻灯片,都还保留得很好,并且,还仍然保存在今天的日本东北大学,而且还依照当年教学的年份,班级,分门别类,各种教辅材料,都保存得整整齐齐,井井有条。

日本人就是这个性格,保存什么都是很完整、很严谨的。

日俄战争中日军随军记者拍摄的砍杀间谍的照片,鲁迅也许是从报纸上看到这幅照片,进而把这件事进行艺术加工,写成了仙台医专的教学幻灯片

有个对研究鲁迅有兴趣的日本学者,名叫渡边襄,渡边襄专门跑到日本东北大学的档案室,去翻找这一套幻灯片。

他找到了。

渡边襄,找到了鲁迅留学仙台时期的这一组教学用的反映日俄战争的幻灯片,是一组15张的幻灯片,完整无缺。

但是,渡边襄发现,在这15张内容是日俄战争的幻灯片里,并没有鲁迅所说的那张“斩杀大清间谍”的幻灯片子。

不要误会,我这不是说日军没有斩杀过大清间谍,而是说,在当年鲁迅母校的这一组教学幻灯片里,没有这一张片子。

鲁迅:我身为作家,码字的时候来一点虚构,来一点艺术加工,很正常好不好

渡边襄的考证,还不是唯一的破绽。

更大的破绽,其实就在鲁迅自己的文字里。

关于同一件事,鲁迅自己的文字

自相矛盾

首先,鲁迅在他的《藤野先生》里,说的是日军对这个大清的间谍进行“枪毙”。

注意,是“枪毙”,就是开枪打死,鲁迅的原文是这样的:

……便影几片时事的片子,自然都是日本战胜俄国的情形。但偏有中国人夹在里边:给俄国人做侦探,被日本军捕获,要枪毙了,围着看的也是一群中国人;在讲堂里的还有一个我。“万岁!”他们都拍掌欢呼起来……

注意看我涂红的两个字:枪毙。

然而同一件事,鲁迅在他的《呐喊自序》里,则说是“砍头”。

注意,是“砍头”,就是用刀杀头,不是用枪打死,鲁迅的原文是这样的:

……有一回,我竟在画片上忽然会见我久违的许多中国人了,一个绑在中间,许多站在左右,一样是强壮的体格,而显出麻木的神情。据解说,则绑着的是替俄国做了军事上的侦探,正要被日军砍下头颅来示众,而围着的便是来赏鉴这示众的盛举的人们了……

注意我涂红的“砍下头颅”四个字。

可见,同一件事的叙事,鲁迅自相矛盾了。

在《藤野先生》里,鲁迅说幻灯片上的是枪毙。

但是在《呐喊自序》里,鲁迅则说,幻灯片上的是砍头。

枪毙和砍头,能是一回事吗?不是一回事。

一个年少时期对他的心理产生巨大冲击的照片,按照常理,人是不会忘记的,尤其是照片中杀人的动作,要么是杀头,要么是枪毙,这个视觉冲击最为强烈,如果说鲁迅果真记住这一幕的话,那么是枪毙还是砍头,按理说鲁迅是不应该记错的。

而鲁迅在他的文章里,一会说是砍头,一会又说是枪毙,这说明什么呢?

这说明了,鲁迅笔下的这一幕,很有可能是虚构的,或者说得客气一点,是艺术加工的。

当然了,鲁迅文字的马脚和破绽,并不能否定他文字思想的光辉。

只不过我认为,这件事告诉我们,写文章其实还是写实最佳,因为你虚构的画面,隔一段时间你忘了,再写的话,写出来又不一样,所以我们说一个作家虚构一百件事,都不如自己亲身经历一件事。真实的文字,永远都是最经得起考验的。

反映日俄战争中,日军砍杀大清间谍的绘画

3

我们从小就知道《三国演义》里面“草船借箭”的故事。

故事说的是,诸葛亮调集一批草船去诱敌,曹操的部队不知是计,万箭齐发,都射在船壳的草垛上。

诸葛亮令船返航,结果,募集了数万支免费的箭。

然而,这个故事

其实是骗你的

《三国演义》只是小说。

注意,是小说,而不是史书。

小说《三国演义》是在史书《三国志》的基础上改编、加工、虚构而成的,而在史书《三国志》里面,根本就没有诸葛亮草船借箭的故事。

换句话说,诸葛亮“草船借箭”的事迹,在真实的中国历史上,是不存在的,它只存在于元末明初的小说家罗贯中创作的小说《三国演义》里面。

《三国志》才是史书,也是小说《三国演义》的主要蓝本

实际上,在历史上做过“草船借箭”这件事的,确有其人,只是,那个人不是诸葛亮,而是孙权

关于孙权“草船借箭”的历史资料,留下来的有许多,我举一个例子。

例如,史书《魏略》记载:

“权乘大船来观军,公使弓弩乱发,箭着其船,船偏重将覆,权因回船,复以一面受箭,箭均船平,乃还。”

这段资料记载的,是这样一件事:

“孙权乘坐一艘大船,来侦察曹操的军情,曹操叫部下射箭,于是,万箭齐发,都射在孙权的船上,船差一点被这一阵“箭雨”倾覆,于是,孙权下令掉转船头,让船的另一面接受“箭雨”,于是,大船两边都受箭了,重量平均了,船也稳了,于是,孙权下令走人。”

这才是真实的历史上,孙权“草船借箭”的故事。

很显然,罗贯中从《魏略》里面,读到了孙权“草船借箭”这一段,于是,罗贯中将这个故事移花接木,把主角加工成诸葛亮,然后,写进他的小说《三国演义》里面去了。

诸葛亮谈笑之间,智取曹箭数万支,只可惜,此事纯属虚构

《三国演义》所虚构的诸葛亮的“机智事迹”,其实还不止“草船借箭”这一则,我们大家知道的所谓诸葛亮“大摆空城计”,同样也是虚构的。

诸葛亮大摆空城计的故事说的是:

司马懿出兵来攻打蜀国,诸葛亮叫城内的官兵疏散,后撤,他故意大开城门,并且,诸葛亮本人则大大方方地,坐到城楼上,优哉游哉地,弹琴作乐。

司马懿兵临城下,抬头一看,这蜀国敌人啊,连城门都没有关,而且诸葛亮这小子,竟然优哉游哉,在城楼上弹琴!

看对方这么从容淡定,司马懿盘算:肯定有大股伏兵,好汉不吃眼前亏,我还是撤了好。

结果,司马懿撤兵了,不敢打。被诸葛亮骗了。

这一出,一直被世人津津乐道,被认为是展示诸葛亮高超智慧的典型案例。

《三国演义》其实是一本小说,不可以当作历史来读

这个“诸葛亮摆空城计”的故事,其实

也是骗你的

在史书《三国志》里面,并没有“诸葛亮摆空城计”这回事。

换句话说,在真实的中国历史上,是没有“诸葛亮摆空城计”这回事的。

“诸葛亮摆空城计”的事情,最早的出处是西晋人郭冲所写的《条亮五事》。

然而史书《三国志》编纂者陈寿则认为,《条亮五事》根本不靠谱,都是虚构,所以不予采纳。

后来南朝的历史学家裴松之为《三国志》做注解,也认为《条亮五事》的文字,包括诸葛亮摆空城计等,都是虚构的、不靠谱的。

罗贯中写《三国演义》,直接抄了郭冲的《条亮五事》,然而罗贯中并不知道,他是被郭冲骗了。

不过,也许罗贯中明明知道这件事是假的,只不过,小说嘛,写得越神奇越好,而至于谁真谁假,他罗贯中才不在乎呢。

诸葛亮:我摆过空城计?我怎么不知道?

不但如此,《三国演义》里面说,华佗给关羽刮骨疗毒,这件事其实

也是假的

为什么说这件事是假的?

因为时空对不上。

华佗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真实存在的名医,他死于公元208年。

而关羽攻打樊城,手臂中箭,时间是公元219年。

换句话说,关羽手臂中箭的时候,华佗已经死了11年了,华佗不可能从坟墓里爬出来,给关羽刮骨疗毒的。

所以我们说,对于历史爱好者来说,《三国演义》是一本很不靠谱的书,真正会读史的人,是不屑于读《三国演义》的。

电视剧《三国演义》中华佗给关羽刮骨疗毒,只可惜也是假的

(注:公众号“读书人冯学荣”已更名为“冯学荣读史”)

责任编辑: 李广松  来源:冯学荣读史/QQ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本文网址:https://www.aboluowang.com/2020/0617/14656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