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年初,一部《北京人在纽约》的电视剧,火遍大江南北,成为当年收视率最高的电视剧。
其中扮演“阿春”的王姬,更是一夜之间成为万千人心中的偶像。
这部剧,让王姬一跃成为当时最火的女演员之一,跻身一线女星行列。
然而,这部剧虽然成就了王姬的事业,却也带给了她一生的自责与痛苦。
01
1962年,王姬出生在北京,是个土生土长的北京姑娘。
因为父亲去了贵州支边,所以王姬和姐姐只能跟着母亲一起生活。
母亲工作繁忙,几乎没有精力去管她们姐妹俩,所以王姬自小就处于“放养”状态。
这种没有束缚的成长环境,让王姬的性格变得自由随性又独立坚强。
父母不在身边,她就和姐姐一起做饭、洗衣、操持家务。
那道糖炒面粉则成为了王姬吃的最多的饭,至今难以忘怀。
早熟的王姬,也特别有自己的想法。
那时候,家里的邻居是跳芭蕾舞的,王姬每天看着邻居曼妙优雅的舞姿,充满了欣赏和向往。
于是跟着偷偷学了一些舞蹈动作的王姬,开始对文艺表演充满了兴趣。
14岁那年,人小鬼大的王姬报考了解放军文工团,最终成功考上。
当时她并没有告诉父母,因为生怕增加他们的负担,不同意她去。
于是考上之后,父母才只好由她自由飞翔。
自小独立懂事的王姬,进了文工团之后,特别勤奋刻苦。
一是为了实现自己的梦想,二是让父母过上好的生活。
在文工团期间,王姬就已经靠工资养活自己,甚至补贴家用,妥妥的乖孩子。
她梦想着能够成为一个顶级的芭蕾舞演员,做中国的乌兰诺娃。
每天起早贪黑练功的她,一点没有小女孩的娇气,成为了文工团的“女汉子”。
有好几次,她因为练功过度,晕倒在地。
除了刻苦练舞,王姬每天晚上睡觉前,会在被窝里用手电筒学习法语和文化知识。
在文工团磨炼了几年后,王姬就成了一朵受宠的明珠。
而且长相靓丽的她,很快让她迎来了一个机会。
1980年,香港一家影视公司相中了美貌如花的王姬,邀请她去参演电影。
于是,王姬便顺利出演了自己第一部影片《塞外夺宝》。
这次意外接触电影,让王姬彻底爱上了表演,决定立志成为一名演员。
可是,要想成为一名好演员,就要去专业的正规院校去学习深造。
她当时最想去的是北电和中戏,没想到最后却误打误撞进入了北京人艺。
当时北京人艺正好在招生,王姬怀着一腔热情去报考。
那一年参加考试的有1400人,而最终只招收14个,竞争非常激烈。
不过王姬是幸运的,她最终一路过关斩将,成功考上了北京人艺。
她也和宋丹丹、梁冠华等人成为了同班同学。
进入北京人艺的王姬,却并没有如自己所愿,在演艺事业上发光发亮。
02
进了北京人艺之后,王姬不但没有体会到演艺的激情,反而让其大失所望。
北京人艺是个人才济济的地方,要想熬出头,简直难如登天。
在人艺的这7年时间里,王姬每天的工作基本上都在后台等待候场,或者跑个龙套。
后来有一次,王姬终于等到了一个大好机会。
在排演话剧《家》中,因为女主总是演的不如人意,于是让王姬顶替了上去。
熬了多年龙套的王姬,将自己的演技彻底爆发了出来,赢得了一片掌声。
演出结束后,王姬本想着能够借此晋升为主演,可结果却还是一如既往地跑龙套。
这让王姬大失所望,开始变得迷茫和焦虑起来。
人艺是个讲究“戏比天大”的地方,除了排演话剧,不准随便以个人原因外出拍戏和演出。
1985年,王姬去北京电视台主持了娱乐节目《家庭百秒知识竞赛》。
结果名气上来了,却遭到了北京人艺的一通批评,彼此矛盾产生。
两年后,姥姥来北京看望自己,王姬多次请假外出,但都没有等到批复,于是就提前离开了。
结果回来之后,王姬又被一通批评教育。
此时,压抑在王姬心里的不满与委屈彻底爆发,一气之下离开了北京人艺。
北京人艺磨炼了她的毅力和演技,但也让她错过了44部电影和两届春晚主持的机会(1986年、1987年),可以说喜忧参半,有得有失。
后来她感慨地说:
“人艺堪称中国的‘百老汇’。这个话剧殿堂,曾孕育出一个又一个令观众难以忘怀的精湛作品和优秀演员,不过可惜的是,我只不过是这棵大树的一片小小绿叶,一片不能自由生长的被捆绑的绿叶。”
1987年,王姬排演完了最后一部话剧《北京人》后,毅然决然的辞了职。
离开了坚守多年的人艺舞台,王姬决意前往美国闯荡。
03
到了美国之后,人生地不熟的她,一下子陷入了人生最低谷,举步维艰。
身上没多少钱,英语也不熟练,几乎无路可走,无依无靠。
王姬瞬间从一个明星演员沦落为了最底层人士,生活窘迫不已。
为了生存和学业,她只能尽快进入学校去读书,先让自己稳定下来。
可她第一次报考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时,就遭遇了滑铁卢,因为语言不过关。
不愿放弃的王姬,开始拼命学习英文,准备再考一次。
那段时间,缺钱的她每天只吃两块面包,甚至喝矿泉水充饥。
功夫不负苦心人,王姬通过一边兼职打工,一边在培训班学习,最终考上了加州大学。
虽然成功考上了理想的大学,但生存和学费依然成了最大的问题,让她再度陷入困境。
为了能够顺利完成学业,王姬半工半读,做过各种底层工作。
比如做过服务员、推销员、摆过地摊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