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鲜事 > 万花筒 > 正文

《道德经》:心欲为贼 执拗为害

一、

一个人可以坚持自己的底线,但是却不能死守自己的偏见。

能够坚持自己底线的人,在生活中哪怕会遇见小的障碍,但是这样的人活出的却是刚正之气。

有一句话叫做“当浑浊成为常态时,清醒便成了一种罪”,当一个人带着“清醒”融入世俗时,或许会受到一些排斥,但是当他坚持底线的时候,就能给这个浑浊的世界带来清明和正直,这个世界也需要这样正直而又有坚守的人,一切本不为过,反而值得提倡。

但是在世俗之中,大多数人却把“坚持底线”和“死守偏见”两者混淆,所以大部分人都活在性格执拗之中,还自以为能够坚守正道。

在《道德经》中说:知不知,尚矣;不知知,病也。

知道自己不知道是最好的,如果总拿着自己的死守教条还自以为知道,这才是最可怕的。

古时,在齐国有一个姓黄的老人家,他有两个女儿,长得十分漂亮,堪称国色天香。

但是这位老人谈到两个女儿的时候,总是特别谦虚的说:“小女样貌丑陋,粗俗愚笨。”

因为在古代女孩未嫁之时都是待字闺中,整天不出门,自然也没有人见过他女儿的真实面目,刚开始他这样说,别人以为他是谦虚,后来说的多了之后别人真的相信了。

这些话被一传十十传百,以至于她两个女儿丑陋的消息远近闻名,很多人以为这是真相,直到过了女儿婚嫁的年龄,也没有人上门求亲。

后来附近有一个农夫,因为家中贫困,无钱娶亲,无奈之下就跑到这个老人家门上去求婚,老人家看到大女儿年龄大了,也不考虑是不是合适,便一口答应了。

新婚当天,新郎掀开新娘盖头的时候,才知道这原来是一位国色天香的绝代佳人,不禁大喜过望。

消息传开之后,很多人才知道这个老人原是过分谦虚,于是都争相去娶他的小女儿,小女儿自然也是国色天香。

这个老翁信奉“谦虚平和”的作风,但是由于谦虚的过分,反而耽误了女儿的青春,这就是过犹不及,这个事情虽说有些夸张,但是在生活中很多人都犯类似的错误,死守着自认为正确的教条不放,最后反被教条捆绑。

二、

《菜根谭》说:利欲未尽害心,意见乃害心之蟊贼;声色未必障道,聪明乃障道之藩屏。

名利欲望未必是侵害自己心性的根本,只有自以为是才是残害心灵的毒虫;淫乐美色并不一定会妨碍一个人的品德,自作聪明,目中无人对一个人伤害才最大。

在这世间能够真正建功立业的人,大多都是谦虚圆通的灵活之人,如果一个人自以为是,过于固执,即便他有一定的才华,最后未必会有好的结果。

就像古代的项羽一样,项羽论智谋,论才华,均不在刘邦之下,而且他本身就是贵族世家,但是最后却因为过于死板而输给了刘邦,葬送了自己的性命和江山,这一点在他用人的状态中就能体现出来。

本来在项羽旗下,文有范增,武有英布,甚至韩信最初也跟了项羽一段时间,他们均有傲世之才,但是项羽对他们却用而不信,所谓貌合神离,最后导致他们离心离德。

范增屡屡献策,而项羽都不采纳,甚至后来还因为刘邦的一个离间计,让范增饮恨之下,一走了之。

紧接着刘邦又把英布拉拢到自己的阵营之中,当项羽被彻底孤立时,俨然已经成了没有基础的建筑,最终也以坍塌告终。

就像许多人所看见的一样,性格直傲之人喜欢坚持自己的成见,不懂得变通,即便自己是错的,也不愿相信别人,容易太过于相信自己的经验和教条,而执迷不悟,这种人难以共同谋事。

最有智慧的人,是“行有不得,反求诸己”,从当下遇到的困境之中反查自己的过失,引以为戒,并且主动克服自身不足;而一般智慧的人,是自己犯了错误之后,自觉反省改正;而至于那些有了错误不仅不改正,甚至执迷不悟,从未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还抱怨外界的人,只有以被动和失败而告终了。

人生一切境遇皆由内心而生,从内心改正自身,那么外在的一切定然有翻天覆地的变化,所以放下执迷不悟,清醒,是人生最大的智慧。

责任编辑: 王和  来源:国学书舍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本文网址:https://www.aboluowang.com/2020/1017/15129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