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恩处事,惜福待人,方能行稳致远。
做人最重要的是什么?
很简单,就两个字:底线!
因为底线是基础,是根本,是不能再退的最后一道道德防线。
一个人,没了底线,就什么坏事都敢干。
一个社会,没了底线,就什么光怪陆离的事情都会发生。
什么是底线?底线就是奉行这五条原则。
再穷,不能坑朋友
《论语》中讲:“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意思是,君子在困境中仍然坚持原则,而小人在贫穷时就会放弃自己的操守,胡作非为。
生活中,有些人看到跟自己从小玩到大的朋友,在几年时间里变得比自己富有。
于是,他内心就开始不安。
凭什么他住的房子比我大,凭什么他开的车比我贵,凭什么他吃的穿的比我好?
甚至有些人动起了歪脑筋,为了自己的利益而欺瞒、背叛、算计朋友。
这种人就失去了做人的底线。
当对方知道你的所作所为时,便不再信任你,甚至会与你分道扬镳。
所以,别对身边人玩心眼,别算计友谊。
伤了的心,很难暖回来;丢失的信任,很难找回来。
我们不能因生活贫困而改变自己的节操,也不要因眼前的困境而丢失良知。
穷不坑朋友是底线,富不忘恩人是人生信条。
再苦,不能丢骨气
人很容易受外在环境的裹挟,被众人的意见所左右,随波逐流、人云亦云。
在这个利益为先、价值追求和信仰极度稀缺的时代,就更是如此。
黄庭坚曾因参与编修《神宗实录》,而被控告诬蔑宋神宗。
但是无论怎样威逼利诱,黄庭坚却始终不承认有诬蔑之辞,“凡有问,皆直辞以对”,不折腰、不惧怕、不屈服,其嶙嶙傲骨,令士大夫莫不叹服。
黄庭坚没低头认罪,所以,他受到的打击比其他旧党人士更大,他先贬涪州,后贬黔州,再贬戎州,后来还遭除名,羁管宜州,最后惨死他乡。
在黄庭坚生命最后一段岁月里,他与宰牛的案板相对焚香读书,用三文钱买的毛笔为朋友写跋,把在城墙上淋雨当成平生快事,永远站着傲笑而不跪着哭泣,哪怕为此颠沛流离,困苦一生。
曾国藩讲:
“养活一团春意思,撑起两根穷骨头。”
骨气是一个人的骨,丢了骨便没了形。
不管身处何种境况,脊梁骨必须要撑得起,不能委曲求全,要挺起腰杆,在困厄中求出路,在苦斗中求尊严。
不管是顺境还是逆境,人的信念都要像春天一样朝气蓬勃,保持旺盛的生机。
再难,不能搞投机
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越来越多的人,希望自己能早点达成自己的目标,早日实现自己的梦想。
于是,不少人会选择走捷径,甚至靠投机取巧来获得利益。
不踏踏实实做事,把时间和精力都放在耍小聪明上,奢求不用付出任何努力,就能取得最大的成功。
殊不知,这样的想法真是大错特错。
有的人凭借歪门邪道、投机取巧偶尔能得一时之利,但早晚会因此酿成大祸。
不跟别人比快慢,一步一个脚印走好自己的路,终有一天,你会实现自己的目标和理想。
再强,不能太狂妄
常常有这样的人:
本事不大,脾气不小,取得一点微小的成绩,就得意忘形,四处炫耀。
古人说:“满招损,谦受益。”
高调与张扬,不止是不成熟的表现,更是人生之大病,若不能及时改正,必定会生祸端。
一个人但凡高调,必会引来他人嫉恨,严重者还会影响生命安全。
年羹尧早期仕途顺畅,康熙非常重用他,随着权力扩大和地位的提高,他变得骄傲自大,不但不懂得收敛,反而养成飞扬跋扈的作风。
年羹尧对待内外官员狂傲无礼,给各省督抚发送咨文直呼其名,不仅蒙古王公,就是皇帝的女婿阿宝入见,也要行跪拜礼。
最后在雍正三年,情势急转直下,年羹尧被雍正帝削官夺爵,列大罪92条,赐令自尽。
王阳明说:
“今人病痛,大抵只是傲。千罪百恶,皆从傲上来,傲则自高自是,不肯屈下人。
故为子而傲必不能孝,为弟而傲必不能悌,为臣而傲必不能忠。”
别把自己太当回事,永远怀着一颗谦逊的心,平等友善地尊重每一个人,这才是为人处事之根本。
《周易·谦卦》对此有一个精妙的阐释:
“谦,尊而光,卑而不可逾。”
人有多谦卑,就有多高贵。
再久,不能忘恩情
曾有人说:
“一个人最大的不幸,不是得不到别人的恩,而是得到了,却漠然视之。”
其实还可以更进一步,人性最大的恶是不懂感恩,是恩将仇报。
《诗经》中讲:
“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生命中最值得感动的是,跌跤时的那一把搀扶;忧愁时的那一声劝慰;成功时的那一声喝彩。
纵使他人不图回报,也要懂得常存一颗感恩的心,并将这份恩情,用善心传递出去。
曾国藩讲:
“勿以小恶弃人大美,勿以小怨忘人大恩。”
树高万丈不忘根,人若辉煌莫忘恩,哪怕是滴水之恩,也要涌泉相报。
时间再久,也得记住别人给予的情谊,感谢他们给你的生命中带来了美丽和快乐,感谢那些值得铭记的恩情。
感恩处事,惜福待人,方能行稳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