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 言论 > 正文

吴惠林:人工智慧AI经济的美与愁

—AI经济的美与愁

作者:

图书封面(作者提供)正体简体

就在出版社编辑电邀为本书写推荐序的同时,很的,HBO频道正播映李安导演、威尔・史密斯(Will Smith)主演的《双子杀手》,赤裸裸的推出“复制人”或“克隆”(Clone)“人”,也就是AI(人工智慧)。它比真人更强、更聪明,虽然可以帮人做任何事情,但终究会“取代”人,一旦在现实世界普遍出现,人类不就会被取代、甚至被消灭了吗?所以尽管好久以前就有复制人的电影,也早已有“外星人要取代地球人”的说法,但迄今一直尚未有复制人降临真实人间,或者根本不可能让它出现,所以迄今对AI的认定也只限于“机器人”。

高科技的迷思

不论是机器人或复制人或AI,都是“高科技”产物,而高科技或科技的发达进步,对于“人”究竟是好或坏一直都争论不休。

台积电创办人张忠谋,2018年7月26日在行政院科技会报会议中提醒,政府在发展科技的同时,应关注社会与经济问题。因在进入人工智慧(AI)时代之后,民众找工作变得不容易,也可能产生低薪问题,而5~10%掌握AI技术的人可领高薪。该年底他再度重申“数位经济时代来临,将在25年内再次改变人类生活的样貌,并带来更严重的贫富差距与失业问题,需要政府与教育单位一起解决。”

其实,关于科技发展取代人力的问题,早在18世纪工业革命出现就受到关切,这就是机器是否会替代人力。随着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生产量提升、产品多样化和品质的增进,机器和科技的进步不但未替代人力,反而扩增了就业机会和劳动报酬的提升,并使人力资本增加。

不过,工业革命和资本主义虽造就人类社会的繁荣,也让人类跳脱“贫穷的陷阱”,但所得分配不均的现象扩大,却予马克思共产主义可乘之机,无产阶级革命、斗争资本家,反剥削等人类社会大课题此起彼落的出现。到21世纪“占领华尔街”运动的出现,更凸显出贫富不均现象到了畸形极致地步,而“1%富人VS.99%穷人”更被作为诉求标语,其中涵括的普遍低薪和工作机会缺乏也受到严重关切。这些现象的形成与极化,高科技的日新月异和AI时代快速到来,就是最关键因素。

关于高科技与高失业率、高贫富差距将长相左右的示警,早在千禧年之际已频频发出。但在“科技进步乃经济成长最大驱动力”下,相对地受到忽视。而且,科技进步可创造出就业机会的看法也大有人在,如何兴利去弊,一直以来都是个棘手课题。

科技的进步,尤其是资通讯科技,虽然提高了劳动生产力与产出,科技发展所带来经济的果实却是集中在少数人身上。善用科技的个人与企业家,能快速创造财富,但是跟不上脚步的,却可能成为科技发展下的牺牲者。经济学者EdWolff早已指出,1983至2009年美国财富的增加全部集中在收入前20%的家庭,其中80%与40%的财富增长分别由收入最高的5%与1%家庭所享有。科技做大了经济的饼,但却有“赢者全拿”的结果,以至于所得分配不均。

Brynjolfsson与McAfee也早在2011年出版的《与机器竞赛》(Race Against the Machine)一书中,指出到2011年中,美国经济的衰退已经正式结束,2010年美国公司在设备与软体上的投资迅速地回复至其历史高点的95%,公司获利亦创新高,但是失业率却仍然居高不下。他俩认为造成平均收入与GDP增加,但中位数收入却降低的原因是科技发展太快,一般劳动者或组织,在技术、知识、心理与政策上没有办法跟

上科技的发展,因而输掉这场与机器的竞赛。

科技创新冲击劳动市场

就科技与经济的发展历史来看,科技的创新与使用常伴随着对劳动市场的冲击。譬如email的使用大量降低对邮务人员的需求、国道电子收费系统(ETC)的采用,使得台湾900名收费员需要转职或面临失业危机。部分英美超市或连锁商店早已开始使用自助结账系统,Amazon为了因应快速成长的人力支出并提高运送作业效率,2012年以7.75亿美元并购了仓储机器人制造商Kiva System Inc。飞利浦在荷兰Drachten的自动化工厂只雇用其在珠海1/10的人力,以128具机械手臂日以继夜的组装电胡刀,其产线经理宣称透过这些精密的机械手臂将可以组装任何消费电子设备。

在过去,一般认为电脑适合应用在记忆、运算与资料处理,但无法理解资料的内容与含意,也无法处理复杂性的图形与样式辨认(pattern-recognition)问题。在2004年出版的《新劳动力分工》(The New Division of Labor)一书中,以驾驶卡车为例,指出卡车司机必须凭借视觉、听觉与触觉来反应在车阵中遇到的突发状况,电脑不能模拟或推测驾驶人行为,这种复杂行为的处理不是电脑可以控制处理的。

然而,在2010年,Google自动车以视讯相机、雷达感应器与光学定位测距感应器及其详细的Google地图资讯,在无人协助的情况下,在加州行驶了1,000英里,并在经过20万英里自动驾驶测试安全通过之后,于2012年获得美国内华达州的牌照,加州也随后开放自动车上路。IEEE(电机电子工程师学会)推估至2040年,路上有75%的车会是无人驾驶的自动车。Brynjolfsson与McAfee亦在书中以GeoFluent即时翻译软体为例,说明电脑早已可以处理复杂性沟通的能力。在科技快速发展下,电脑与人脑的功能似乎更接近,更多的工作可能在不久的将来会受到机器威胁。

不过,科技创新一方面取代某些人力工作,一方面也创造新的就业机会与商机。因为智慧型手机、平板电脑与社团网络如Facebook等的流行,使得应用软体(App)盛行。自2007年iPhone上市后,至2012年在美国创造出约46.6万个工作机会,而这个数字只是针对单纯的App公司,还不包括如电信营运商、Amazon、Google、Apple或Facebook等相关与基础设施公司。此外,电子商务与电子交易平台如Ebay与Amazon,也使得个人或企业可以低成本创业,并利用网路无国界的特性接触全球市场。

虽然电脑功能日益强大,且早已有许多软体能赋予电脑学习能力,但人类的直觉、创意与应变能力是电脑所没办法比拟的。Brynjolfsson与McAfee早就建议,企业或个人应该善用科技,藉由机器提升竞争力,而非与机器竞赛,而“创新”则是主要的解决之道。企业需要以“企业家精神”,发展“创新”的组织架构、流程与商业模式,充分利用日新月异的科技与人力,以熊彼得(Joseph Schumpeter)的“创造性破坏”过程满足市场需求,创造利润。

为因应科技的快速发展与产业结构的变迁,除了如张忠谋说的应该透过教育或训练外,个人应学习如何应用发展中的科技,并应该学习取得在现在与未来不会被机器取代,与电脑互补的技能,避免成为技术性失业的一员,毕竟“求人不如求己”啊!

一本出色的“AI经济”读本

关于高科技对于人类究竟是好或坏,一直以来都争论不休,讨论文献满坑满谷,到AI出现更达到高潮,依然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莫衷一是。英国知名经济学家罗杰・布特尔(Roger Bootle)这本《AI威胁》(The AI Economy: Work, Wealth and Welfare in the Age of the Robot)新书,为我们作了彻底的、清楚的、完整的总整理。

本书有三大主轴,一是概论总观经济,探究机器人与 AI对职场和商界的影响并深入探讨政府是否该制定政策监管 AI发展。二是提出对个人、企业和政府的主要课题──当 AI比人类更聪明并主宰世界、或者 AI与人类结合时,这个世界会变成什么模样?三是不仅探讨 AI对经济(工作)层面影响,更深入探讨对日常生活(休闲、娱乐)引起的问题,如隐私规范、道德伦理。

作者以“机器人时代来临”揭开序幕,接着以三章分就“人类的进化史”、“这次会不同吗?”以及“就业、成长及通货膨胀”三个课题,来探索“人类与机器的过去、现在及未来”作为第一部分。

第二部分剖析“AI时代的工作、休闲娱乐及收入”,分成“工作、休息及享乐”、“未来的职业”,以及“嬴家与输家”等三大章作探索。

最后的第三部分“我们该怎么做?”作者分由“鼓励、征税或管制?”、“如何教育年轻人?”,以及“确保全人类的繁荣”等三章提供答案。本书还意有未尽的以“AI的奇点和超越”为人类展望未来。

换个角度来说,本书旨在探索“机械人主导的经济世界下”出现的六大课题,一是“AI是否会导致经济衰退、大萧条?”二是“是否导致就业机会大幅减少?”三是“体力劳动、家事劳务、日常脑力工作将通通被AI淘汰?”四是“对于经济增长率、生产力增加和生活水平有什么影响?”五是“AI世代该怎么教孩子?”六是“AI新世代的我们该何去何从?”这些的确是攸关人类生死存亡的大课题,作者非常冷静的就个人、企业和政府政策立场为地球人作详细的剖析,是偏向乐观、正面的,很值得读者细细咀嚼参考,本书也可作为“经济发展(成长)”课目的参考书,甚至可作教科书。

当然,AI世界会是如何,还是得由各个地球人自己做最佳的决策,坚信“生命会自寻出路”啊!

大纪元首发

责任编辑: 赵亮轩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本文网址:https://www.aboluowang.com/2020/1224/15375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