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 短评 > 正文

李怡:香港年轻人和美国人都改变了什么?

—改变

作者:

面对社会的不公,年轻人都想改变,但香港与西方的年轻人极大不同:香港经历巨大社会变化,他们想改变的是回到过去;西方年轻人则在追求绝对平等和完美的思想主导下,走向新的不平等。

50多年前,中国文革时期,正逢美国反越战和反建制学生运动高潮。那时一个华裔学者对我说,他向正要上大学的儿子提出三个要求:一、不管你读多少年,你一定要把学分修完;二、不管你怎么搞,不要把婴孩带回来叫我们抚养;三、不要吸毒成瘾。

他儿子不是例外,这是火红年代的常态。

那时的西方学生思潮,分自由派(Liberal)和激进派(Radical),没有人自称是保守派,因为保守派意味着没出息。激进派主张以激烈手段去反对西方的现成体制,自由派主张以和平方式去追求平等社会。保守则被认为是守护原有的不平等体制,不思进取,不求改变。那时西方有许多毛泽东主义追随者,因为西方知识分子认同毛继续革命追求人人平等的社会主义理想。

其后文革自我毁灭,苏联东欧中国都经济不振,而列根的保守、小政府,自由发展经济的政策取得骄人成效,于是保守主义才再被人们提起。西方不再是自由派和激进派之别,而是自由派和保守派之别。

但自由主义思潮50多年一直存在并不断在西方学院、媒体、知识人中发酵,最重要的两点,一是对社会进步的期待与追求,二是接纳多元,不论人的种族、身份、信仰为何,都予以尊重,反对差别。

现实不好,必须改变。问题是,不好的现实有些是不能改变的,比如人人都会死,这现实不能改变,只能适应,追求长生不老药的改变,结果很可能是速死;天然的差别,如男女差别、种族差别、身型智力的差别所造成的不平等现实,强要改变就会产生逆向歧视。追求绝对平等,就像是吞服长生不老药一样危险。自由派追求平等、进步,到头来变成了反自由,许多习惯用语被认为有歧视成份,一些经典文艺作品因其时代背景而被指为种族歧视要下架,历史事实要迁就政治正确,反歧视绑架了言论自由。

奥巴马上台时提出的口号是Change(改变),拜登上台意味着奥巴马政策的延续。他宣称上任后大赦1,100万非法移民,这两天已经有大批洪都拉斯“难民”向美国边境进发,对非法移民的负担就是对长期缴税的原居民不公平。朝鲜又宣布恢复核计划,称美国是朝鲜的敌人,显然想向美国新总统要价。习近平说:“时与势在我们这一边”,显然如翟东升早前所说“老朋友又回来了”。打着自由主义旗号的美国建制中人,服从的规则是“天下没有美元搞不定的事”。

美国保守主义认为比改变更重要的,是遵从传统、习俗、固有道德、关注多样性和承认差异。在上帝的最后审判和公正的法院面前,才是真正的、唯一的平等;其他一切求取平等的尝试,必然造成社会停滞。如果摧毁自然和惯例的差异,追求所有人平等,那么不需多久,暴君或卑鄙的寡头就会创造出新的不平等。

同样是寻求改变,香港年轻人回归传统的追求,其勇气和由此激发的智慧,使世人惊叹;而美国年轻人在政治正确的学阀教育熏陶下,追求的是抛弃传统、创造新的不平等的改变,隐约让我们看到文革的一些景象。

责任编辑: 李广松  来源:作者脸书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本文网址:https://www.aboluowang.com/2021/0121/15480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