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 对比 > 正文

安徽"博士村"未来再难出博士?

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安徽潜山市槎水镇逆水村走出了大批高材生,全村博士生29人、硕士生54人、本科生273人,傲人成绩让它获得"博士村"美名。但村里青壮人口流失,让人担忧"再难出博士"。不过博士村的名气引来了不少人,镇上很快来了文旅项目的开发商,提出设想,要借此打造"博士小镇"。

只有读书山村唯一出路

在安徽潜山市槎水镇逆水村,家家户户都记得老支书的话:"只有读书,才是我们山村唯一的出路。"这些年,逆水村走出了许多人才,他们在村里成长启蒙,凭藉自己的努力走出大山,但逆水村似乎被留在了原地,成了他们记忆中遥远的家乡。如今留在村里的绝大多数是老人和小孩,而大批青壮年外出——"博士村"出名的同时,让人担忧"再难出博士"。

在短视频平台上,突然涌现了数十个"博士村"视频,逆水村为数不多的影像被以幻灯片的形式循环播放,配上激昂的音乐。面对各路人马接踵而来的探访,村支书汪节发有些疲惫,但还是侃侃而谈。

解放日报报导,在安徽潜山,逆水村的名气依然不大,反而是"博士村"的称呼更加深入人心。从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这个人口3000馀人的山村,走出了大批高才生,全村350多人有本科以上学历,其中博士生29人、硕士生54人、本科生273人。

逆水村地处天柱山后山腹地,由于山头阻隔,村里的河水由东向西流,故得名"逆水村"。村子交通闭塞,土地贫瘠,人均耕地面积不到1亩,曾是个典型的贫困村。

穷则思变,走出大山成了村里人最朴素的愿望,而读书考学则是最好的途径。当地早有"自古华山一条道,改变面貌靠读书"的说法,"穷莫丢书,富莫丢猪"是逆水村家喻户晓的顺口溜

1978年,逆水村出了恢复高考以来的第一位大学生,村民奔走相告。可是那时,逆水村的教学条件很艰苦——初中在小山坳里,只有几间破旧的土坯房作为教室;小学位于离公路较远的河对岸,教室是两层木楼危房。校舍破旧,日常上学也不安全,学生一边上学一边还要帮家里生产劳动,辍学的情况也有。

储昭益看在眼里,急在心里。

逆水中学女足队。

村办小学学杂费全都免

储昭益是土生土长的逆水村人,1973年高中毕业后被分配回村里教书,直到2014年退休。从教40多年,很多村里考出去的博士以及现在村里大多数村干部,都是他的学生,村里人都尊称他为"老校长"。

到了上世纪90年代,时任村支书储浩川拍板,"只有读书,才是我们山村唯一的出路"。他担任村办企业浩川林业开发公司董事长,为了发展村里的教育事业,他做了两个重大的决定。

1992年开始,村办逆水小学学生的学费、杂费、教育附加费全免,开支都由公司承担。同时,设立助教奖励资金:考取高中的学生每人奖励200元人民币(约31美元),考取大学的学生每人奖励300元。这在当时算是一笔不小的数目,在这样的激励下,孩子们的学习热情十分高涨。

1996年,为改善教育教学环境,储浩川从公司中拨款30万元用于逆水小学的搬迁和建设。一年后,四层近千平方米火炬形教学楼竣工,是当时村里最好的建筑。搬进新址后,校园面貌焕然一新,实验器材、多媒体设备等一应俱全,算得上是集合了当地最好的教育设施。

不仅如此,早在上世纪90年代,逆水村就在无意间开始了推动城乡教育资源均衡发展的实践。当时,村里提出,本村民办教师的待遇全由村办企业出资,并保证工资不比公办教师低;凡在本村五个教学点和村小任教的教师只要教育教学成绩出色,都给予奖励。这不仅极大地激发了教师的工作积极性,还吸引了邻近区域的优秀教师前来教学,促进了当地尊师重教风气的形成和教育的发展。

"很长的一段时间内,我们村小的教学质量比城里的很多小学都要好。"储昭益回想村里出的不少博士都是那时候村小的学生。1998年,逆水村中心小学搬进新址,他担任新小学的第一任校长。此后的几年时间,村小持续扩招,每个年级都有六个班,这也是逆水村小的"黄金年代"。

小学教师储浩是唯村里工作的大学毕业生。(视频截图)

青壮外流出博士恐变难

逆水村中心小学的校舍还保留着初建时的样子,虽几经加固,还是成了摇摇欲坠的危楼。原本完备先进的场地和设施,现在看上去多少有些陈旧。

老师是多了,除了专职的音乐教师,其他科目的教师配置已经相当完备;但学生少了,每个年级只剩下不到一个班的学生。即使是下课后的活动时间,校园内也人迹寥寥。偶有孩子嬉笑打闹的声音从角落的活动器材间传出来,在空旷的操场上回荡很久。

"农村的孩子本来就不多,留在村里上学的孩子就更少了。"储浩2015年从安徽阜阳师范大学毕业后回到逆水村教书,是村里唯一回来工作的大学毕业生。

如果说当年逆水村小学还一度站上潜山教育质量的高地,现在村小与外头的差距则是全方位的。储浩印象最深的,是有一次他教孩子们做三年级数学题时,有人一脸认真地提问"公交车是什么"。还有一次,他在教"速度"这个词时,发现大多数孩子都不知道飞机、火车、汽车哪个交通工具的速度快。

储浩觉得,当下教育资源的不平衡,最直观的反映可能在于孩子们的认知方面,而见识上的侷限,又注定了他们要比其他孩子付出更多的努力。然而,由于村里的孩子本就不多,竞争的缺位又让他们很难察觉到这种差距,以致落入沾沾自喜的恶性循环。

现在留在村里的几乎多是老人和小孩,年轻人多出去了。逆水村建起了不少精致漂亮的小洋楼。但大多数时候,这些楼房门锁紧闭。即使到了春节,小洋楼也不一定会迎来在外打拼的青年人,因为很多人可能早已定居在潜山市区或是更远、更大的城市。

储浩悲观地认为,以"博士村"出名的逆水村,以后可能再难出博士了。

小学生的心愿是想走出大山。(视频截图)

未来契机打造博士小镇

相比储浩和储昭益,汪节发乐观多了。对于逆水村的变化,汪节发觉得这是乡村发展的必然结果。一方面,30多年的时间里走出29名博士生、54名硕士生以及近300名本科生,不仅是当地乡村教育发展的缩影和成就,也成为逆水村发展的一个标志;另一方面,走出去的人才或许也为逆水村未来的发展埋下了新的种子。

最近,藉著"博士村"热度的馀温,逆水村正积极寻求与人才们更深层次以及更高频度的交流。汪节发想着也许某一天能将这些博士们聚集起来开个座谈会,共同探讨故乡未来的发展与出路。

报导指出,面对突然暴红的"博士村"这个IP,槎水镇也迎来了文旅项目的开发商,想要打造"博士小镇",并以此为推进当地的文旅事业。

这些年,随著长三角一体化的推进,当地正积极布局,谋求以生态旅游、健康农业发展、乡风文明建设为切入口打造长三角生态健康后花园,但一直苦于缺乏特色和具体方案。"博士村"在网上走红,或许是个新的机会。

 

责任编辑: 李广松  来源:世界新闻网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本文网址:https://www.aboluowang.com/2021/0213/15567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