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 中国经济 > 正文

养猪很时髦?万科、阿里、京东和华为纷纷入局

周三(3月3日),《新京报》报导,在2019年12月首次收购山东知名农牧业集团环山集团部分股权后,万科拟在今年6月左右完成全资收购,显示万科养猪是认真的,已经进入了角色。

《新京报》消息称,目前万科旗下养猪场主体建筑已完成大半,预计今年6-7月份厂区可全部建成并有首批母猪投栏。养猪场占地2400亩,项目建成后,预计出栏生猪50万头。而在由万科直接委派场长的青岛华育养殖有限公司,其一期工程已有生猪出栏,年出栏生猪大约9600头。

2018年3月,万科董事会主席郁亮在万科2017年年度业绩推介会上表示,“房地产企业已经到了必须做出改变的时候,房地产企业需要把自己看成制造业、服务业,要靠双手劳动赚钱,不要再去想靠不动产价格上涨来赚钱。”

2018年9月,郁亮表示,所有行动都聚焦在保证万科活下去。

2019年12月,高喊要“活下去”的万科,成立了珠海琴山佳业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珠海琴山),并通过珠海琴山首次入股山东环山集团,持股21.25%。

公开资料显示,环山集团成立于2004年,是山东知名的农牧业集团。环山集团以食品端为起点,投资并运营食品事业、养猪事业、蛋禽事业和饲料事业为主线,农业、物流、培训咨询和集成管理为辅助的农牧食品产业链。多年发展中,环山集团形成了一套成熟的“公司+家庭农场”养殖管理模式,统一供苗、统一供料、统一供药、统一技术服务、统一生产管理、统一回购。

2020年3月,万科成立了食品事业部(BU),布局生猪养殖、蔬菜种植、企业餐饮三大领域。根据万科官网信息,该事业部首席合伙人由谭华杰担任。

2020年5月份,万科在招聘小程序“万招君”上发布招聘信息,招聘猪场拓展经理、聚落化猪场总经理、养猪场预结算专业经理、猪场开发报建专员、猪场兽医等多个社招岗位。上述岗位学历均要求本科以上学历,最低2年及以上工作经验。

发布招聘信息后,万科再度发起并购。2020年7月30日,万科全资收购“利津华育养猪有限公司”,并开始兴建猪场及招募后期运营人员。

公开资料显示,除万科之外,万达恒大、碧桂园、越秀集团等地产公司都曾传出过养猪的消息。这似乎还是冰山一角,去年11月,新希望集团董事长刘永好在中国畜牧行业高质量发展论坛上公开表示,“全国范围内已经有超1000家房企转行养猪”。

网易“未央猪”卖出“天价”

据《雷达财经》3月5日报导,万科并非第一家试水养猪的大型企业。万科之前,网易丁磊的猪肉宴早已借着乌镇互联网大会而闻名。

2014年11月21日晚上,网易丁磊、搜狐张朝阳、百度李彦宏、亚信田溯宁等围坐在乌镇一家客栈略显陈旧的饭桌旁,饭桌上摆着丁磊的“猪肉宴”。

网易丁磊2009年就宣称跨界养猪。据《难产的丁家猪》一文介绍,网易农业事业部只有十来个人,4年才养了400多头猪,首批100多头猪出栏后,被称为“味央猪”。

2016年11月,网易“味央猪”正式上市。借着“黑色星期五”网易考拉大促,三头“丁家猪”分别拍出11万元、16万元和27.7万元的“天价”。

此后,网易味央宣布完成由美团、创新工场、京东等战略投资的1.6亿元A轮融资,并在浙江、江西两省建设生态猪场。

据媒体报导,网易味央绍兴项目一期计划将于2021年底建成,投产后年出栏生猪10万头,三期全部投产后,项目总产能将达到年出栏50万头。

阿里、京东和华为入局科技养猪

2018年,非洲猪瘟导致猪肉价格飞涨,阿里、京东两家大型互联网企业亦入局养猪,入局形式为技术合作。

2018年2月6日,阿里云宣布与四川特驱集团、德康集团合作,三方将对阿里云ET大脑进行针对性训练与研发,以全面实现AI养猪。据媒体报导,阿里云ET大脑将母猪的生产能力提升了3头,并将死淘率降低了3%左右。

随后,京东在2018年11月20日成立了京东农牧和京东农业研究院,宣称将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推动养猪业升级。

据悉,京东的智能化养猪能够帮助大中型养殖企业降低人工成本30%以上,节省饲料8-10%,缩短出栏时间5-8天。据不完全统计,如果整个中国养殖业应用这一解决方案,每年至少可以降低行业成本500亿元。

最近,华为也宣布进入养猪行业。今年2月9日,华为机器视觉领域总裁段爱国在微头条宣布,华为机器视觉推出智慧养猪解决方案,迎有需求的伙伴、客户联系。据其介绍,华为机器视觉将通过“智能原生的端云协同华为云行业视频云服务”,助力养猪企业向智能化、数字化、无人化转型。

《雷达财经》引述北京看懂经济研究院研究员郭宇轩的分析称,中国作为全球第一大猪肉消费国,猪肉市场巨大,养猪能够带来极高而稳定的现金流。

不过,也有行业人士表示,技术对于养猪业的赋能,还有待时间的检验。

责任编辑: 楚天  来源:希望之声记者贺景田综合报导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本文网址:https://www.aboluowang.com/2021/0306/15648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