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 动态 > 正文

漫天霾: 是谁让医生陷入道德困境?

作者:

以前曾多次发生这样的新闻,说某大城市三甲医院的医生受邀到小地方做手术,患者家属额外给他红包,后来又举报这位医生。许多人都认为医生收红包的行为是不道德的,对医生口诛笔伐,对举报行为拍手称快。

我们先不讨论道德,只谈这件事的后果。我不知道那些赞成举报的人是否会想到:以后哪位优秀的医生还敢到外地做手术?自己或者家人万一需要这样的服务的时候,即使拿着红包,还能不能购买到这样的服务?

医疗、优秀的医生,都是稀缺资源,是有价格的。这种价格是在市场交易中形成的,不是可以人为规定的。当人为规定的价格低于市场价格后,就会供给受限造成稀缺。极端的情况就是,这种商品或者服务会从市场上消失。

红包,就是在法令规定的强制交易的“价格”上,回归自愿交易的市场价格的一种补偿。你可以不给,我不提供这项服务就完了,以后谁也享受不到。强行将茅台酒限价为1500元一瓶,我不卖得了。这是选择多了,还是少了?多一种选择,总归是好事,对吗?

平生最厌恶的就是那种把国家对市场行为的强制性命令当作金科玉律,并向强权举报的人。这种人是令人不齿的、恶心的告密者,是强权的狗腿子。法令不让说什么,不让做什么,他就认为是绝对正确的,别人这样做了,他就去举报。这种人可以去做奴隶,可以去做斯塔西特务,可以去做犹大,唯独不能做一个正常人。

我们这个社会中的许多人,尤其是那些引领舆论方向的知识分子,总让人感觉极不“成熟”。遇到新冠疫情,或者重大公共卫生事件,把医生捧上天,白衣天使、道德楷模、勇敢无畏、医者父母心,所有高尚词汇加诸其身,感动得稀里哗啦。过了这阵子,假若再有几个医生收红包了、欺诈病人了,一顿诛心之论立即铺天盖地,他们马上就变成了吸血鬼、白衣恶魔,似乎成了这个社会道德败坏的渊薮。

喜怒无常得像个孩子,跟过家家似的。

医生就是一个职业,它没有什么特殊的。他们跟正常人一样,有七情六欲,要养家糊口,喜欢钱。他们既不比其他职业高尚,也不比其他职业卑贱,就是一种市场分工而已。医生中既有技术顶尖的,也有能力平平的;既有好人,也有坏人。跟所有行业一样,都符合正态分布规律。

把医生在道德上无限拔高,似乎他们可以不食人间烟火,救死扶伤可以不计报酬和得失,就是对他们的道德绑架。这是一种捧杀。并且,让人们对这一群体寄予不切实际的期望,总是从道德的高度,而不是市场交易的角度去看待他们的行为。他们稍有差池,或者稍不合自己心意,就从道德上予以批判,成了千夫所指的对象。

爱拿道德说事的人,多半不是什么好人;喜欢用道德规范社会,结局就是“伪君子遍地”。

你都“道德楷模”了,谈钱不是庸俗了吗?还记不记得“为人民服务”的初心?

于是,非常好的三甲医院,普通号7块,专家号12,看一个病人10分钟,假设这些钱全部归医生,一个教授一小时看病的收入是72块!坐诊一早上,收入288元。

当诊疗费被压低到市场价格之下,必然刺激需求。于是,络绎不绝的患者在外面排队,医生忙得顾不上吃饭和上厕所,环境嘈杂得令人窒息,却就这么点收入。到劳务市场问问,一个小工现在多少钱?一个搬卸工一小时多少钱?街上修个脚一小时多少钱?说医生重要的时候,说这是人命关天的大事;说价格的时候,又这么不值钱。分裂不分裂啊?

你说医生看病就那10分钟。你怎么不10分钟看个病?那是5年本科+3年硕士+3年博士+无数次进修、实习、临床,然后再加上10分钟!梅西带球长途奔袭一脚破门,一共也只用了5分钟,可那同样是20年的训练+无数场比赛+无数伤病的结果,不信你试试看!

医疗是非常硬核的技术,医生是非常稀缺的人才,这么不值钱,难道不觉得反常吗?正常收入与他们的付出不成比例,光明正大地赚取报酬而不得,于是,开点提成药,仪器检查费用贵一点,堤内损失堤外补,就是必然的选择。要不然谁去当医生啊!

就这样,医生这个本来应该备受尊敬、也配得上高收入的职业,背负上了“黑心”的骂名。可这哪里是医生这个群体的问题,这分明就是管制之恶,医生成了背锅侠而已。

医疗又有什么特殊的?它就是一项服务而已。是服务,就要按市场规律办事。非要说医疗、教育比较特殊、比较重要,那吃饭特殊不特殊,重要不重要?让所有人吃饱饭的机制,到底是公社食堂大锅饭,还是联产承包责任制?

不允许私人资本进入医疗行业,然后又对医疗行业进行价格管制,这简直就是“双杀”!供给受限本来就难以满足需求,价格管控又使需求大增,名副其实的雪上加霜火上浇油。排长队、没床位、医生态度差,就是必然的,跟苏联排队买面包是一模一样的道理,有什么奇怪的?

一件东西明明就值1000,规定只能卖200,你真以为价格是规定出来的?真以为这世界上有一部分人,仅仅因为穿上了制服,就可以变成超人,可以违背科学规律?

假若允许自由竞争,在如此旺盛的需求下,必然有大量资本进入医疗行业,聪慧的企业家在利润动机的驱使下,各类医院会像雨后春笋般茁壮成长,缓解供需矛盾,并满足不同层次患者的不同需求。消费者掌握了选择权,就会有一个优胜劣汰的过程,那些服务好的医院和医生,会得到消费者“金钱投票”,取得生存的机会和高收入;那些质次价高的医院和医生,会被淘汰出局。这是最基础的经济学常识。

假若允许自由竞价,医院和医生就可以进行差别定价。价格能筛选出需求最迫切的人,谁出价高,本身就证明他更加急迫。不同的出价享受不同的服务,本来就天经地义。这样,医生既能在同样时间内服务更多的患者,而且使贫困患者的负担减轻,他又能取得更高的收入;诊疗服务收益高了,仪器检查这种边际成本很低的服务就会降价,惠及的也是低收入群体,其结果就是医生和所有患者的双赢。

正如米塞斯精辟地论述的那样:

价格歧视最普通的事例是医生的收费。假设一位医生每周可看80次病,每次收费3元;所看的病人有30人,他每周的收入是240元。假使他差别收费,对那最富的10个病人每次收费不是3元而是4元。他们就从每周看病50次减到40次。这位医生就剩下10次看病的时间,于是把这10次的时间减价收费2元,于是有些花不起3元看一次病的病人也就可以来看病了。这时,这位医生每周的收入是270元。

……那10位最富的病人是受到损失的,他们向来只付3元看一次病,现在要付4元。但是因歧视价格而得利的,不只是这位医生;那些付2元看一次病的病人也得到了利益。

私营医院不是什么洪水猛兽。它财产权明晰,在市场竞争中接受消费者的检验,有最大动力提升诊疗水平和服务质量,因为这关乎它的生死存亡。

事实上,现在有许多被批准的私立医院,公立医院的部分科室,以及牙科、眼科,在强大的竞争压力下,已经通过自己的优质服务,逐渐赢得了患者的信赖。如果放开竞争,需求的满足、质量的提升,将是几何式的。市场能创造的东西,本来就超乎每个人的想像。

非要说公立的就放心,简直是毫无逻辑,且无视事实,好了伤疤忘了疼。到底是国营饭店饭菜和服务好,还是个体饭店好;供销社服务好还是超市好,中国邮政服务好还是顺丰京东好,出租车服务好还是滴滴打车好?你要迷信“公有制”到什么时候?

即使是价格,市场竞争机制也绝对有能力将其降到目前受管制的低价之下。原因也是市场竞争机制。企业化的医院有最大动力,在降低价格的同时扩大它的消费群体,以此赢得更多利润。低价,本来就是市场竞争中最常用的手段。

差别定价又有什么可怕?不同的商品和服务,不同的价格,让人们选择更多,满足不同的消费者的需求,本来就是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只有在计划经济下,才会千篇一律,让人别无选择。

那不是只有富人能看起病了,穷人怎么办?这就叫杞人忧天!市场上既有50块钱一斤的大米,也有2块钱一斤的大米;既有10万元一件的衣服,也有20元一件的衣服。你怎么不担心穷人吃不起米,穿不起衣服?有需求就有供给,只有低廉的价格,才能赢得更多消费者的青睐,市场经济就是面向最多数人的大规模生产的制度,解决这些问题,简直是轻而易举。

按市场规律办事,让医生赚他们应得的,让患者选择他们想选择的。医生受到尊重,患者选择变多,服务体验变好,一举多得的事情,多好!干预的恶果就是会导致连干预者自己都不愿意看到的局面,造成的问题比要解决的问题更大。非要管这管那,让医生背负骂名,用道德大棒把他们架在火上烤,让患者别无选择,备受煎熬,所有人都在骂街,你倒是何苦?

责任编辑: 李广松  来源:观念的后浪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本文网址:https://www.aboluowang.com/2021/0425/15851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