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古诗古文 > 正文

古代有哪些物品可以传递相思之情?一篇文章带你读懂诗词里的相思

“入我相思门,知我相思苦。长相思兮长相忆,短相思兮无穷极。”李白的这首《秋风词》带给人一种相思无尽的感觉,那么古人又是用什么物品来传递相思之情的呢?

一、如今绾作同心结,将赠行人知不知?

同心结,是古时候,人们用锦带精心编制成一种连环回文样式的一种花结。通常是两结相连,就是因为这样所以通常被用作象征坚贞不渝的爱情,也被用来寄托相思之情。更有一种说法是:“白头偕老,永结同心”之意。

时光静好春易老,相遇一人容易,白头到老不易。同心结往往都是深闺女子送给心上之人聊表相思的。古时候的女子,大多都在后宅之中,很少有在外面抛头露面的。就算有了婚约的心仪之人也是不能经常相约见面的。这个时候怎么办呢?这些深闺小姐们就会编织一些同心结,托身边的小丫头给心上人送去,一来是表达自己的相思之情,二来是激励心上人多多努力,毕竟还有一个人在等待着你。

南朝梁武帝萧衍的《有所思》中写到:

谁言生离久,适意与君别。

衣上芳犹在,握里书未灭。

腰中双绮带,梦为同心结。

常恐所思露,瑶华未忍折。

——《有所思》萧衍

这首诗是以一位女子的口吻写出了她与心上人离别情深之意。虽然离开他很久了,却感觉像是昨天才分别。表现出了才离开不久,就开始想念,那种依依不舍的感觉。衣服上还残留你的香味,手中还拿着你写的离别信。腰上系着的两条锦带,在梦中也想把它绾成一枚同心结。这般深沉而内敛的爱意溢于言表,却没说出口,独自受着煎熬。这里的同心结就是希望与所爱之人,能结为夫妻,永结同心之意。

同心结不仅仅是古时候有情人之间传情示意之物,它也是一种汉族传统的手工艺品,受到现在很多年轻人的喜爱。它样式好看,寓意美好,现在很多年轻人结婚也会用到同心结,取其“白头偕老,永结同心。”的美好寓意。

二、垒金梳子双双耍,铺翠花儿袅袅垂。

梳子是女子闺房里的物件,就像女子的手一样,很重要又不可或缺,还带着些许慵懒的意味,也藏着万般的相思。吕胜己的这首《鹧鸪天》对梳子的描写就十分精致。

一夜春寒透锦帷,满庭花露起多时。

垒金梳子双双耍,铺翠花儿袅袅垂。

……

在一个春日的早晨,寒意渐褪,庭院里的花草最先醒过来,带有露珠的花朵格外美丽。在这样一个充满朝气的春日里,一位美丽的女子开始梳妆打扮了,金灿灿的插梳,游走在乌黑的发髻上,随着女子的手指绾髻、插梳、簪花。

深闺中的女子,开始她们的一天,便是从梳妆起。这些女子,一天都在为两件事情烦心,一是怎样梳妆打扮最为好看,二是思念未归的心上人。这样的日子,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等闲屈指数归期。梳子上寄托着这些深闺女子的深切爱意。

最开始的梳子形状是五指一样,用兽骨的一端锉出尖齿,就像五根手指一样。后来随着时代的发展,梳子的样式也渐渐多了起来,制作梳子的材料也开始不同了。“垒金梳子双双耍”,垒,一层一层重叠起来,用金子一层一层垒起来做成的梳子,那该是怎样的漂亮啊?

发展到后来,制作梳子的材料大有不同,金子、银子、玉石、牛角、象牙、珍惜鱼骨等等名贵的材料都被用来制作梳子,这些一般是大户人家的女子才能用得起的,而一般人家就用竹子或者木头制作的梳子。

再后来,不仅仅限于制作梳子的材料,还开始对梳子进行雕琢。在那小巧的梳子上雕刻上花鸟虫鱼,染上别样的颜色。看起来漂亮又美好。

在古时候,梳子对于女子来说是很重要的物件,会陪伴着她们的一生,如果赠与他人,定是心悦之人。而现在女子,物质丰富,梳子已经没有古代那么多的讲究了,可能流传到现在也就只剩下了在结婚时长辈会准备一对红木梳,陪着新娘出嫁。在有些地方,还会请有福气的长辈为新嫁娘梳头:一梳梳到尾,举案又齐眉;二梳梳到尾,比翼共双飞;三梳梳到尾,永结同心佩。这无一不寓意着对新人的美好祝愿。

所以在古代,男女定情有送梳子的习俗,表达的是白头偕老的意思。这把梳子,就承载了古代女子的一生。

三、何以结恩情?美玉缀罗缨。

在古时候,玉佩也是一中表达相思的信物。古人给美玉赋予了多种的寓意,有人说“谦谦君子,温润如玉。”认为君子就像一块美玉,温润有礼。所以,这些性格高洁的君子们常常以玉佩来作为相思定情之物,显得温润有礼,不唐突佳人。

在魏晋时期的繁钦写了一首《定情诗》,诗中就把玉佩作为定情之物,当然这首诗不仅仅是玉佩,也有其他的物品。

何以致拳拳?绾臂双金环。

……

何以致契阔?绕腕双跳脱。

何以结恩情?美玉缀罗缨。

……

何以慰别离?耳后玳瑁钗。

——《定情诗(节选)》繁钦

这首诗中提到的物品不仅仅是玉佩,还有缠臂金、戒指、耳环、香囊、手镯、玉搔头、玳瑁钗,还有衣裙,这些物品都可以用来当作定情之物,赠送给心上人以表相思之情。

责任编辑: 宋云  来源:脑洞趣味历史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本文网址:https://www.aboluowang.com/2021/0425/15852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