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史海钩沉 > 正文

卢沟桥事变到底是怎么回事? 赤俄是最大受益者

—卢沟桥事变到底是怎么回事

作者:
最大的依据是:赤俄是中日战争爆发的最大受益者。史料显示:中日战争爆发之后,莫斯科的某些要人非常高兴,事前,华北的学生以及地下工作人员对国民革命军第二十九军进行了渗透,这由多种史料所证实。《今井武夫回忆录》声称,那段时间曾在中日两军中间地带搜到一些放鞭炮的学生,问他们用意,他们说是受赤俄势力指使。

问:在“七七事变”爆发之前,为什么在北平郊区的卢沟桥,会有一支日本军队?这群日本兵是什么时候来的?

答:1900年在北京爆发了义和团运动,在这场运动中,日本驻清国公使馆秘书杉山彬被清军杀死,后来在《辛丑条约》当中,清政府被迫容许十一个列强的军队驻扎在北京至天津一带,说是为了保护列强的侨民。日本就是在这十一个列强之列。所以日本依据《辛丑条约》,于1901年派出一支部队,名曰“清国驻屯军”,驻扎在北京和天津(简称“平津”)一带,名义是保护使馆和侨民。

问:日本这支“清国驻屯军”在北京和天津一带,一直驻扎了长达36年?

答:是的。这支日军部队,原先叫做“清国驻屯军”,大清帝国倒台之后,改称为“支那驻屯军”,而中方在史料中则称之为“中国驻屯军”。

问:这支驻屯军在平津一线驻扎了36年,没有和当地的中国军队擦枪走火?

答:这支日本部队驻扎在北京和天津一带36年,基本上和当地的中国部队维持了和平共处。在“七七事变”爆发之前的一段时间,发生了“丰台事件”,就是在行军的过程中,中日两军偶遇,两军的马匹以及士兵发生了肢体碰撞,引发了一点点轻微冲突,但总体而言,这支部队驻扎了36年,基本上和中方大体做到相安无事。匪夷所思的是,中方文史资料有第二十九军的官兵回忆,在七七事变之前,第二十九军竟然和这支日本驻屯军曾经开过联欢晚会。但事实上细想也符合情理,因为中央军通过《何梅协定》等协定退出华北之后,华北事实上已经成为西北系军阀宋哲元的天下,宋哲元不是国民党嫡系,与蒋介石离心离德,宋哲元当时的算盘是夹在日军和蒋介石之间生存,所以宋哲元本人在日常要与这支日本驻屯军维系表面上的友好,其实也符合逻辑。

问:这支日本驻屯军有多少人?

答:人数并不多。1936年以前不到两千人,1936年增兵,从1771人增加到5774人。

问:为什么清朝的部队、以及后来北洋政府的部队,甘心容忍这支日本部队在自己的眼皮底下长期存在?

答:两个原因。第一个原因,当年依据《辛丑条约》驻兵在平津一带的,其实不仅仅是日军,还有英军、美军等,这是很容易被历史爱好者忽略的事实。第二个原因,当年晚清和北洋的官僚,对帝国主义采取的是妥协绥靖的外交政策。晚清和北洋事实上基本还是同一伙人,只不过是换了个名堂。当然,妥协绥靖的外交政策在当时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对国家大局是好还是不好,那是另外一个问题,不深入谈。

问:七七卢沟桥事变爆发的地点是在宛平,而且日本兵来演习的地方是在宛平城眼皮底下的卢沟桥,这个地方是否在日本兵的驻地之内?

答:《辛丑条约》所规定的驻兵地点并不包含宛平在内,也不包含丰台,更不包含卢沟桥。但是,在若干年之前,驻华英军在丰台建设了兵营,当时的中方不知为何,没有阻止英军,英军撤走了之后,日本驻屯军以这个为借口,也进驻了丰台兵营。另外还有一个事实是:在“七七事变”爆发之前的三十六年之间,日本驻屯军在平津一带不定期演习,而《辛丑条约》关于演习的地点,也没有相关的规定,而更要紧的是,当时无论是晚清政府、北洋政府,还是国民政府,都没有对这支日本部队进行过严格的约束,而且在事实上,也确实是约束不了。

问:七七卢沟桥事变的晚上,到底发生了什么事?

答:1937年7月7日,从当天下午大概四点多钟开始,日本“中国驻屯军”有一支中队,在宛平城外、卢沟桥边的一片空地上演习。

问:故意到卢沟桥边的空地上演习,宛平城就在视线之内,城内就有中国的守军,这是不是故意挑衅?

答:理论上无法排除。但在卢沟桥附近演习,并不是驻屯军的第一次。日本防卫厅战史室编撰的《华北治安战》记录:当晚演习的日军官兵知道龙王庙晚上有中国官兵站岗,所以他们为了避免误会,故意背对龙王庙,向另外一个方向(地名:大瓦窑)演习,在这一点上,《中国事变陆军作战史》也有相同的记录。当时日本驻北平使馆助理武官今井武夫在《今井武夫回忆录》也指出此前这支驻屯军在此前也在卢沟桥附近演习过,并且遭到中方部队冯治安的抗议,说日本部队演习时候把子弹射进宛平城了,并叮嘱今井武夫转告驻屯军“以后要注意点”,今井武夫自称接到投诉后到驻屯军开展调查,结果是“查无此事”。除了日方史料之外,中方也有多处史料指控日本驻屯军在1936-1937年间在华北不分地点,到处演习,“频繁挑衅”。双方的说法大致相符。

问:当晚的事态是怎样发展的?

答:日军声称,演习到当晚22:00过后时分,有人在黑暗中向演习当中的日军放冷枪。

问:日本方面所指控的这一阵“冷枪”,到底是否真实存在?是不是日本方面蓄意捏造的?

答:中国方面的金振中留下了相关的材料。金振中是国民革命军第二十九军第110旅第219团第3营的营长。事发的时候,金振中本人就在宛平城内,他事后写道:他亲耳听到了当晚十点半左右在城外响起一阵枪声。金振中的证言,可以参考金振中自己所写的回忆证言《卢沟桥抗敌经过》,这篇证言收录在《文史资料选编》第25辑,是北京出版社的,出版年份为1985年。金振中的证言,与日本中队长清水节郎等人的证言互相吻合的、彼此一致,时间、地点、事情,都一致。因此,如果仅仅论这一阵枪声本身的话,两国的史料倾向于它客观存在。

问:那么到底是谁在黑暗中、向演习的日军开枪呢?

答:有可能是日本军中激进分子想挑事,也有可能是赤俄方面的人,依据事发时候日本驻北平使馆助理武官今井武夫的回忆:在“七七事变”之前,在日本的军中存在有这样的传闻:“七夕将有大事发生”。说到这里,我有必要注解一下:中国的“七夕节”,指的是农历七月七日,而日本的“七夕节”,则指的是公历的7月7日。依据今井武夫的说法,在“七七”卢沟桥事变之前,日本军中不但存在这个传闻,而且东京军部还为此派了专员前往平津,调查这个传闻的出处,同时也视察一下:“中国驻屯军”当中,有没有人在密谋闹事,如果有,则果断处置、将其扼杀在萌芽当中,那时军部还不希望和中国打仗,从这个传闻来看,日本军中的激进分子,的确有嫌疑。

问:赤俄方面的人,这种嫌疑有什么依据?

答:最大的依据是:赤俄是中日战争爆发的最大受益者。史料显示:中日战争爆发之后,莫斯科的某些要人非常高兴,事前,华北的学生以及地下工作人员对国民革命军第二十九军进行了渗透,这由多种史料所证实。《今井武夫回忆录》声称,那段时间曾在中日两军中间地带搜到一些放鞭炮的学生,问他们用意,他们说是受赤俄势力指使。

问:那么当晚一阵冷枪之后,又发生了什么?

答:日军声称:他们遭到冷枪袭击之后,立即集合、点名,发现少了一个士兵,这个士兵的名字,叫做“志村菊次郎”。于是,这股日军声称:结合“冷枪”和“失踪”两件事,认为一定是宛平城里的中国军队(国民革命军第二十九军)乘着黑夜,偷偷将志村菊次郎绑走。

问:那么志村菊次郎这个失踪的日本兵,他是干嘛去了?

答:这个日本兵,据说是拉肚子去了,而且拉完肚子之后,他在黑夜中还迷了路,到处转悠,走了许多冤枉路。

问:有作家认为这个日本兵是受日本军方指使,故意离场,蓄意挑事的。

答:不能排除这种可能,然而严肃的历史研究都讲证据,就这点而言,客观地说,目前证据不足。

问:这股日军的长官以为志村菊次郎被中国军队绑走了,所以他们要求中国守军打开城门?

答:是的。这股日军于是气冲冲地走到不远处的宛平城门下,大声喊叫,要求城内的中国守军开门、让日军进城去、搜索失踪的日本兵。

问:那么这个失踪的日本兵志村菊次郎,据说不久之后就归队了?

答:是的。志村菊次郎很快就归队了,但是宛平城下的日军并没有因此罢休。

问:为什么不罢休?

答:因为日军一口咬定是第二十九军在黑暗中向日军放冷枪,所以日军要求第二十九军就“冷枪”事件,给个合理的说法。大队长一木清直在卢沟桥事变爆发一年之后(即1938年),接受日本《朝日新闻》采访,他对记者是这样说的:“我当时接到了志村菊次郎归队的报告,但我认为还是应该坚持和中国军队交涉,否则中方会以为我们可欺,日后会得寸进尺。之前的丰台事件就是例子。这次毕竟是中国方面向我军开枪射击了,如果我们就这样草草撤走,那么就会给二十九军留下这样一个印象:只要向日军射击,日军就会逃跑,那么今后日军威信扫地。”

问:一木清直这段话是什么意思?

答:要听懂一木清直这段话,还真是需要一点历史背景知识。一木清直所说的“丰台事件”,指的是“七七事变”之前的一段时间,在丰台发生的两军摩擦事件——中、日两军行军在路上偶遇,双方的马匹和士兵发生了肢体摩擦和冲突,幸运的是没有升级到大规模冲突,经调解之后平息了。在接受《朝日新闻》采访的时候,一木清直所讲的这段话,其实是这个意思:尽管失踪的士兵志村菊次郎已经归队了,但是日军不能就这样罢休,因为还有一个事情必须要追究到底——中国军队在黑暗中向日军开冷枪。这个事情如果不追究,那么中国军队就会说:日军真怂,放几枪他们就跑了。那么日后,日本军队在平津这一带,就没有脸面再混下去了。而中国军队则一定会得寸进尺。换句话说,一木清直是要找中方追究“冷枪”这件事,即所谓的防微杜渐。一木的事后解释符合日本人的思维方式,并能被当时的日本媒体和受众广泛接受,因为日本人就是这样的德性,事事较真,总喜欢将小事化大。

问:有没有可能一木清直所讲的其实全部都只是借口?也许他在内心深处,就是想以这件事为借口、蓄意挑起战端?

答:有这个可能。但那毕竟是人的心理活动,外人很难知晓,也很难证明。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六年前蓄谋挑起“九一八事变”的关东军参谋石原莞尔升官了,名利双收了,一木清直以及他的上司牟田口廉也,作为日本军人,想要效仿石原莞尔、挑起战火、火中取栗,也并非不可能。在当年有一个怪现象:日本中下级军人挑起战端、为日本赢得利益,往往引发日本民族主义狂热,日本政府在狂热的民意之下,往往追认军人先前的胡作非为,而日本政府的追认行为,又往往对其他日本军人起了鼓励的作用。这是一个恶性循环。

问:有研究认为事前“中国驻屯军”的某些中上层军官早就制定了针对第二十九军军长宋哲元住所的突袭计划,并据此认为卢沟桥事变其实是蓄谋已久。

答:这样说恐怕有失严谨。当年华北的抗日气氛很浓厚,中国驻屯军的中上层军官平时吃饱了撑的制作针对宋哲元的奇袭计划,是他工作的分内事,因为中日关系紧张,理应提前制作应急方案,所以反过来说,如果他不提前制定这样的应急计划、以备万一,那么反而是他的失职。军人在和平时期制作各种应急计划是正常现象,并不能证明什么。

问:那么接下来又发生了什么?

答:依据日方声称,接下来,大约在凌晨三点多的时候,又有人在黑暗中向日军放冷枪(这一点未见中方有印证史料),日军于是立马报告上级,联队长牟田口廉则通过电话,向演习的日军下达了进攻的命令,日军于是开始向宛平城开炮轰击。遭到炮击之后,宛平城内的中国守军通过电话、征求了秦德纯(在当时国民革命军第二十九军的军长宋哲元已经回乡休假,秦德纯是当时第二十九军的“代军长”,同时也是“北平特别市”的市长)的批准,奋起反击。于是,7月8日凌晨5、6点钟左右,中日两军双方的战斗,正式打响。

问:所以所谓的“七七事变”,真正打起来其实是在7月8日。

答:对。所谓的“七七事变”,其实并不是爆发在7月7日,因为如果你从开枪才算起的话,“七七事变”其实是爆发在7月8日的早晨。

问:七七事变爆发之后,蒋介石是如何反应?

答:事变爆发之后,蒋介石立马命令中央军北上支援,蒋介石的想法是,此前中央军因《塘沽协定》、《何梅协定》等文件退出了华北,七七事变爆发,正好是中央军重回华北的大好机会,蒋介石想通过中央军北上,向日方施压,并使华北回到《塘沽协定》之前的状态。

问:国民党中央军北上,宋哲元据说是反对?

答:得到中央军北上的消息后,第二十九军军长宋哲元非常紧张,他担心两点:第一,他担心中央军北上会刺激日军,这一点他估算正确;第二,他担心中央军一旦重回华北赖着不走,他的地盘化为乌有。

问:国民党中央军北上对日本构成了何种刺激?

答:中央军北上的情报很快就到达东京的决策中枢,东京于是在7月11日火速下命增兵华北三个师团,日本增兵华北的行为,使局势失控。中央军北上以及东京决定增兵华北之后,日本驻南京大使馆的人员频繁走访国民政府外交部,要求中央军暂缓北上,但同时又说日本外务省无权干涉日军的增兵行为,国民政府认为荒唐,报以一笑。

问:局势失控的表现有哪些?

答:具体的表现就是廊坊事件和广安门事件,日本增兵华北的部队遭到第二十九军的敌视,第二十九军官兵主动攻击日本增兵部队,其中广安门事件日军受挫,于是日本进攻南苑,发起报复,随后北平天津都沦陷了,局势全面失控,蒋介石在上海开辟战场,大战正式打响。

2016-11-21

责任编辑: 东方白  来源:冯学荣读史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本文网址:https://www.aboluowang.com/2021/0502/15880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