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古诗古文 > 正文

苏轼为其妻写的这首悼亡词 为何能流传九百多年?

“十年生死两茫茫” 苏轼的这首为爱妻所作的悼亡词,在不同的朝代,一直被广为传诵,流传了九百多年。当我们了解到苏轼和发妻王弗之间的爱情故事后,回过头再读此词,其情真意切,让人潸然泪下。

世上最遥远的距离,无非就是生死相隔,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轼,曾以一首《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道出其中愁绪。

苏轼与结发妻子王弗的相遇,仿佛是一场命中注定。二人虽然是盲婚哑嫁,却出人意料地相处融洽。

他们一起红袖添香,饮酒作赋,可甜蜜的生活却不甚长久,一场突如其来的意外,将两人的甜蜜打破。

宋英宗治平二年,王弗因病去世,自从再也没有人与苏轼互诉衷肠。

世人皆说,时间是最好的良药,七年,足以让人忘记一个深爱的人。可苏轼十年之后写下《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熙宁八年,苏轼来到密州,梦见爱妻王弗,于是写下了这首传诵千古的悼亡词。

此时苏轼与王弗已经诀别十载,纵使山水茫茫,也终有再见之日。可自己与亡妻却是生死永别。

这十年时间,他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屡次遭到朝廷新贵排挤,被贬密州,经历宦海沉沦。在此过程,他的身边没有能说话的人,无处倾诉满腹的悲凉。

如今的他在外奔波,饱受风霜,纵使再与发妻相见,也难以被认出。

苏轼的这首作品,流传九百多年,在不同的朝代,一直被广为传诵。当我们了解到苏轼和发妻王弗之间的爱情故事后,回过头再读此诗,让人感受到情真意切,泪千行。

每当受到排挤时,他第一个想到的总是发妻王弗,可如今两人却生死相隔。他的愁绪不仅是来自官场上的尔虞我诈,也不仅是来自壮志难酬,不被当政者信任,还源于身边少一知心人。

他虽然在密州做出了政绩,表面上看他在哪里都能生根,都能长成枝繁叶茂的参天大树,可他心里的苦却无人知晓。若此时王弗能在世,他心里定然不会这么孤独。

某天夜里,苏轼又梦到了与妻子在家的情形,小轩窗正梳妆,妻子还是如初见时那般。而自己却早已被风霜磨出了棱角,自己有千言万语想要与妻子诉说,想说自己这些年遭受的委屈,想倾诉自己对妻子的思念。可话刚到口中,却又一句也说不出来。

两人的相遇,源于一场才华盛宴,彼时,苏轼正在中岩书院读书,其老师正是王弗的父亲王方。他与老师漫步在池水边,他望着池水清冽见底,便感慨"好水岂能无鱼"?话音刚落,苏轼便抚掌三声,老师见到池中鱼儿,如跃龙门般竞相游跃。

苏轼建议召揽学子为此池取名,苏轼想起自己抚掌三声,鱼儿竞相跳跃,便将此池取名为“唤鱼池”。

唤鱼池三字一出,王方的女儿王弗的提名,也跃然于纸上。巧的是,她与苏轼不谋而合,韵成双壁,都将此池取名唤鱼池,两人就此结下“鱼池之缘”。

“鱼池之缘”后,王方便下意识地将苏轼看作乘龙快婿。王弗满十六岁便嫁给了苏轼,二人的婚姻,虽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但自唤鱼池后,两人便彼此倾慕许久。

嘉祐五年,苏轼写下一首《蝶恋花·记得画屏初会遇》:

“记得画屏初会遇。好梦惊回,望断高唐路。燕子双飞来又去。纱窗几度春光暮。那日绣帘相见处。低眼佯行,笑整香云缕。敛尽春山羞不语。人前深意难轻诉。”

在世人眼中,苏轼一直是个豁达豪放的人,便且以为他在感情上会迂腐无趣。不曾想,他还有这样细腻的一面,就连与王弗初见时的模样,他都铭记于心。

能让一个豪放派代表人物写下如此婉约的诗,足以见两人感情之深。

初遇王弗,他便为之魂牵梦绕。他借用宋玉的《高唐赋》,用楚王与神女离别之事,表达自己对王弗一日不见如隔三秋之情。两人的感情与其说是一见如故,不如说是一见钟情。

感情中最怕的便是一厢情愿,苏轼又写到“日绣帘相见处。低眼佯行,笑整香云缕。敛尽春山羞不语”。王弗初遇苏轼时,便芳心暗许,只是碍于礼教,才只能止于礼。可眼底的羞涩,脸上的羞红,早已出卖了她的感情。

苏轼只恨燕子双飞来又去,自己还不能将心上人娶回家。两人的感情虽然从未越界,但比寻常人亲密许多。

在苏轼诗中,我们看到“小轩窗”、“画屏”、“纱窗”、“绣帘”等,这些都是女子闺阁中的东西。苏轼写这些东西,仿佛是在无形中宣誓自己的主权。

他用他独有的浪漫,独有的霸道,跨越千年,向我们传递他对妻子之间的爱。

两人婚后琴瑟和鸣,苏轼在王弗的墓志铭上记载:

“君之未嫁,事父母,既嫁,事吾先君、先夫人,皆以谨肃闻。其始,未尝自言其知书也。见轼读书,则终日不去,亦不知其能通也。其后轼有所为于外,君未尝不问知其详。曰:“子去亲远,不可以不慎。”日以先君之所以戒轼者相语也。轼与客言于外,君立屏间听之,退必反复其言曰:“某人也,言辄持两端,惟子意之所向,子何用与是人言?”有来求与轼亲厚甚者,君曰:“恐不能久。其与人锐,其去人必速。”已而果然。

由此可见,苏轼读书时,她常常陪伴左右。她敏锐娴静,才学不输男子,她博学多识,能举一反三,她的存在,让苏轼枯燥的读书生活,多了几分甜蜜。

苏轼为人不拘小节,常常不能判断亲疏远近,故每当苏轼与他人交谈时,王弗便躲在帘子后边,分析这人性情如何?正因王弗的存在,苏轼才能亲贤能远小人,才能官运亨通。

于苏轼而言,她不仅是个知己,还是一个宝藏,总是会给人惊喜。苏轼也没想到,当时人人思慕的爱情,自己竟然唾手可得。

故事开头有多甜蜜,故事结尾就有多悲剧。王弗死后,苏轼也曾一度消沉,可他却在诗中写“不思量”。

究竟是何原因,让苏轼不再思量亡妻?

原因可追溯到六年前,也就是王弗死后第四年,苏轼又娶了王弗的堂妹王润之,两人眉眼之间有些相似。既有新人陪伴在侧,又有小儿绕膝,再加上政务繁忙,自然没有多余时间思念旧人。

可每当烦闷之际,他心里想到的依然还是王弗。

于他而言,王弗便是白月光,虽然早已离自己而去,可心中还是会给她留一个位置。纵使佳人更替,纵使时光荏苒,王弗在他心里的地位,始终无人可代替。

责任编辑: 李雨菡  来源:搜狐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本文网址:https://www.aboluowang.com/2021/0517/15940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