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鲜事 > 万花筒 > 正文

生活中有这种表现的人,才是真正的小人,遇到了务必要远离!

今天我们带大家继续品读处世奇书《菜根谭》。书中有一句识人之术,教我们辨认这种不可深交之人:受人之恩虽深不报,怨则浅亦报之;闻人之恶虽隐不疑,善则显亦疑之,此刻之极、薄之尤也,宜切戒之。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受人恩惠虽然深重,但却不予报答,而一点怨恨就一定要报复;听到别人的坏处,尽管没经过查证也深信不疑,而对别人的好处,无论多明显都不愿意相信。具有这种寡义刻薄到了极点品性的人,我们应当彻底戒绝与之交往。或许你会说,我不是这样的人,但在某些时候、某些事情上,对于特定的人,仔细想想,你真的没有想报复人的时候吗?真的没有利用某种机会说别人的坏话吗?真的没有仅凭别人的只言片语就误解过人吗?肯定是有的。因此,我们每个人都应该用点心思,检点一下自己的思想和言行。

恩深不报,怨浅亦报,免不了落得一刻薄之名。这是做人上的欠缺,但也不妨碍成大器。平定西北的清末名将左宗棠就曾犯过这种毛病。曾国藩对他恩深意重,只因一项方略不同意,左就长期和曾闹意气,处处与曾为难。直到曾以名将名军赠之,助其平定西北,左意气方稍稍平伏。所以左宗棠自叹:“谋国之忠,知人之明,自愧不如元辅。”而左对其儿女亲家、至亲好友郭嵩焘的打击更失公平,迹近诬陷。以至于后来左厚着脸皮上门请罪,郭嵩焘仍怨气难平,让左讨了个没趣。观晚清之势,左湘阴之才气远在李合肥之上,然而其成就有限,与其刻薄寡恩关系甚大。

传统文化中历来有“隐恶而扬善”的美德。孔子说:“或日‘以德报怨何如?’子日:‘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做人要恩怨分明,更应有这样一个思想境界。达到这样一个境界,如果没有长久的磨炼,宽厚的胸怀,良好的道德基础是不行的。在生活中,很多人好打听别人的隐事、坏事,所谓好事不出门,恶事传千里。有些人是出于一种好奇显能的恶习,有的人却是出于一种记恶的心态,出于秋后算帐的心里;有的人不仅知恩不能涌泉相报,反而会反目成仇。

所以,我们要注意自己身边是否有这样的人。如果发现对方受恩不报、有怨不饶,如果你看出他是个善忌多疑、刻薄寡恩的人,那么,最好对其有所戒备,远离这种人。

责任编辑: 王和  来源: 方舟世界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本文网址:https://www.aboluowang.com/2021/0522/15961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