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史海钩沉 > 正文

薛守维:大饥荒时期我家的三道救命餐

作者:

“大饥荒时期”(1959—1961年),全中国闹饥荒,到处出现水肿病,甚至饿死人。那时食物奇缺,乡下农民虽说自己种粮,但比城里居民更苦。大家口粮都不够,为了活命只能想方设法填肚子。

当时我有两个弟妹,一家5口人缺衣少食,艰难地挣扎在死亡线上。最难忘那些饥肠辘辘的时日,母亲为我们做的三道“救命餐”,至今仍印象深刻。母亲已经去世三年多,虽然旧事重提又会勾起我对慈母的不尽思念,但60多年前的情景毕竟多多少少会折射出共和国那段不堪回首的历史。今天我是怀着感恩之心,记述这让今人匪夷所思的三种“美餐”。

其一叫做“薯糜咸”。母亲常常以包菜叶煮薯渣给我们当晚餐,这种薯渣是番薯镲成糜状,再洗了淀粉,留在滤布上的那部分。要煮的时候,用油锅炒菜(其实那时不少人家没油炒菜,因为油也是定量供应的。),然后薯渣和水一起下锅,再放盐或倒入咸觭汁调味,煮开后即可。一般都煮得很稀,太稠了咽不下。

其二叫做“烂番薯面”。它是把烂掉的番薯浸在清水中若干天,然后捞起、晒干、舂碎、磨成粉,再用水把粉和成面团,擀成面条。这种面条炒着吃比煮汤吃要好入口些。

其三叫做“薯糜仔面”。即把洗过淀粉的薯渣晒干后舂碎、磨成粉,再过筛,然后把筛下的粉再用水和成面团,最后用“铜镲”擦成面。煮面时,要把汤水烧开,然后一边在锅上用“铜镲”擦面团,一边往灶膛加柴烧火,一直到擦完煮熟。

以上三道“美餐”福州话叫“更顿”(意思是更换这顿饭的口味),母亲一般会把它安排作晚餐,因为晚上大家吃了没什么事做,不会觉得太饿。困难时期由于天灾人祸,出现全国性缺粮,但不知道什么原因当时种的包菜长得特别好,乡下人家家户户每天都吃包菜。也许是这种菜吃得太多,后来母亲和妹妹都闹胃病,弟弟也患上了水肿病。

我之所以作了以上介绍,不仅因为这三道餐实在太难吃,让我记忆尤深;更重要的是,在饥荒之年作为食物的补充,它挽救了我们一家人。其实,那时我们的左邻右舍也都这么吃。因此我把其称作“救命餐”。

责任编辑: 李广松  来源:澳洲新闻网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本文网址:https://www.aboluowang.com/2021/0618/16074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