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教育育儿 > 正文

教育走得太快,请等等落下的灵魂(深度好文)

牵一只蜗牛去散步

上帝给我一个任务,叫我牵一只蜗牛去散步。

我不能走太快,为何蜗牛每次总是爬那么一点点?

我催它、唬它、责备它。蜗牛用抱歉的眼光看着我,仿佛说:“我已经尽力了!”

我拉它、扯它,甚至踢了它。蜗牛受了伤,它流着汗,喘着气,努力往前爬......

真奇怪,为什么上帝叫我牵一只蜗牛去散步?

“上帝啊,为什么?”天上一片安静。

“唉,也许上帝抓蜗牛去了!”

好吧,我松手了。上帝不管了,我还管什么!

蜗牛自己往前爬,我在后面生闷气。

咦?我闻到花香,原来这边有个花园,我感到微风,原来夜里的微风这么温柔。

慢着!

我听到鸟叫,我听到虫鸣,我看到满天的星斗真漂亮!

我以前怎么没有这般细腻的体会?

我忽然想起来了,莫非我错了。

是上帝叫一只蜗牛牵我去散步。

百年风华,逐梦青春!

初心不改,大道不负!

教育走得太快

请等一等落下的灵魂

古希腊有个哲学家叫西塞罗,他曾说:

教育的目的是让学生摆脱现实的奴役,而非适应现实。

学习或教育,对学生来说,最核心的应该是为自己,而不是为别人,不是为父母去学习,而是为丰富自己去学习,这才是真正的教育。

我们常常认为,一个优秀的孩子,是会弹钢琴、会跳舞、会画画,成绩还好的孩子。

他们什么都会,考试都是前几名,能考上重点高中,高考还能考上国内外的好大学。

确实,很多优秀的人都是这样过来的。一路读硕士,再读博士。

父母倍感荣耀,觉得自己的孩子很优秀,不到45岁可能就能成为一个副处级干部,50岁再升正处级......

他们逢人便说自己的孩子有出息。

结果,这样一个优秀的人才,为官后却迷失自己,甚至沦为“学者型”贪污官员,于是,父母流着眼泪说:“我这么优秀的孩子,怎么会这样?”

这样的教育结果,是我们想要的吗?

当年,我们追求分数、才艺、才干,培养出了一些看起来很优秀的孩子,最终,却有人走上了一条没有底线和原则的道路,这不得不让人思考,我们的教育到底哪里出了问题?

其实,教育的核心问题不是出在教育方法上,也不是出在我们学生的能力上,而是我们的教育,缺乏灵魂的东西。

可以说,我们的教育在技术层面走得太快了,“灵魂层面”有些跟不上。

教育是“慢”的艺术

我的一位学生,曾带读小学五年级的孩子来我家。

“老师,你看我的孩子,不爱吃饭,瘦小的黄毛丫头,怎么办啊?”

我说:“你这孩子多大?”

“10岁。”

我说:“才10岁你着什么急啊。”

“她学习成绩也不行,吃饭也不行,比同龄人都要矮一头,怎么得了!”

我说:“你形象不错,自己的孩子会差多少?你不要着急,太在乎这个东西没用,养孩子要慢慢来,你敢拔苗助长吗?”

2014年,高考结束后,孩子的录取通知书来了。

她带着一个亭亭玉立,长得很漂亮的女孩子来,说:“叫师爷爷,这就是当年那个黄毛丫头。”

我说:“你看,你当年着急什么?孩子几年工夫就长得比你还高,比你还漂亮,还考了一个好大学。”

她说:“当时我真的着急,虽然现在也觉得很自豪。”

从这个例子当中,我深刻地体会到——教育就是“慢”的艺术。

什么是教育?

教育就像养花,一边养,一边观察,一边静待花开,子女就要这样养,要慢,不能着急。

上帝让他在这个世界上存在,就一定要给予他存在的价值体现,希望每个家长都记住这句话。

黑格尔也说过:“存在即合理。”

适合的,就是最好的

每个学生成才的途径和方式,都没有确定的指向。

现在有些学校会喊出这样的口号:“只要学不死就往死里学”“没有教不会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

这样无聊且矫情的语言,就能把教育做好了?

不要看到我们的学校门口上写着“热烈祝贺某某成为文(理)科状元,考上北大”,就以为这样的孩子将来一定会成功。

要知道,孩子的未来有无限的可能性。

所以,我的结论是:

第一,教育没有放之四海皆准的方式,适合的,就是最好的;

第二,每一个孩子成才的途径和方式,都没有确定指向。

不要觉得孩子现在喜欢画画,喜欢弹钢琴,就开始培养他成为一个艺术家,孩子的未来有无限可能性,可能他今后从事的工作和曾经的爱好一点关系都没有。

也不要看一个孩子成绩不行,就开始下结论,说这孩子今后没出息。

教育不应该是这样。

现在,有些名校会选孩子去读书,因为优质的教育资源有限,选择名校的人多,于是名校就有资格来进行筛选。

从事物发展的规律来说,这是合理的,但从教育的角度来说,这是错的。

选择教育对象的教育,是“伪教育”,不是真的教育。

教育的新常态就是要摒弃浮躁、功利,回归到教育的规律中来。

为什么我们总说要潜心育人?

潜心是一种境界,不可否认,如今少有人能潜下心来做事。

很多时候,我们都是把教育当作了手段,而不当作目的。

为什么这么说?

你看,我们使劲培养学生,培养好了,以后可以得高额奖金或回报,教育成了获得奖金、名誉的手段,所以,难免浮躁。

现在,很多家长把自己的孩子当成手段,学这个、学那个、考状元、读名校,为的都是自己的脸面。

一旦成年人开始用孩子的成长来满足某种欲望或需求时,我们的教育就一定会出问题。

我说一个简单的教育规律。

现在,初中孩子的作业,每晚十一二点可能都做不完,高三就更不说了。

这些十四五岁的孩子,他们的成长规律是怎么样的呢?

这些孩子在晚上11点到凌晨3点之间,尤其是凌晨1点到3点之间,脑垂体分泌两种很重要的激素,一种叫性激素,一种叫生长激素。

有光照、有压力,它都不会分泌。

所以,孩子如果睡眠不好、压力大,他长得就不好,这就是规律。

如果我们的教育能够重视这个规律,那布置作业的时候就可以保证一个要求:最迟晚上10点半孩子必须能入睡。

因为孩子入睡2个小时后,才可能进入深睡状态。

我们现在遵循这些规律了吗?

感觉从学校到家长,都已经忽视这些了。为了分数,让孩子加班加点地使劲学。

所以,我们的教育要回归到教育的规律上来,慢慢地、静静地、悄悄地做,不要浮躁、不要显摆。

这样,一定会有我们想要的结果。那个时候,我们的孩子不管是分数,还是才能,都可以很好,他们的灵魂也可以很丰满。

这才应该是教育的常态。

教育必须基于3个原则:中庸、可能和适当。

教育到底怎么做呢?这个问题也是教育的哲学思辨。

没有分数检验的教育是不成立的,只谈分数的教育肯定是有缺陷的。

那么,我们来看看哲学家是怎么看待教育的。

最经典的是亚里士多德的原话:“教育必须基于3个原则,中庸、可能和适当”。

中庸,用孔子的话说就是“去其两端,取其中而用之”,总之,不偏左不移右、不偏下不偏上,守中为上。

我个人认为,中庸才是人生,乃至做教育的最好哲学,就是说,我们做教育不要太过头了,也不要不够,就这么简单。

什么叫过头?

在技术层面上不断地改,改得老师都不知道怎么上课了,领导也不知道怎么布置工作了。

这样的教育,就是过了头。忘记了还有教育规律,还有教育自身内在的东西。

“可能”是指我们要知道孩子的未来,具有一切可能性,现在他所学的,甚至他的才能,他的分数,不能代表他今后能做什么,会做什么。

但是,他现在又必须要分数,所以他又必须要勤奋学习。

这些都不能丢,这样才能够确保未来的可能性存在。

所以,这里面有个“适当”,“适当”是指我们教育的方式方法一定要符合规律,要适合孩子。

不要看到邻居家的孩子琴棋书画什么都学,也要把自己的孩子送去学。

你是博士,便觉得博士的儿子就要比别人学得多一些,这样思考问题就错了,不适合他的,学了也没用,一定要去学孩子内心喜欢的东西。

教育不仅是为了适应外界,更是为了丰富自己的内心。

我们现在做教育都是为了适应外界,很多同学因为要去适应社会,结果就把社会上最乱的东西学会了,我们学校教的主流价值全部忘了,所以,教育必须要丰富内心。

孩子通过教育中学到的东西来回馈社会,这是教育的一个附属产品。

如果自己都不丰富,怎么能期待他回馈社会呢,只要不破坏社会就好。

所以,我们的教育的方式一定要符合规律,要适合孩子。

责任编辑: 王和  来源:读者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本文网址:https://www.aboluowang.com/2021/0630/16128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