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 动态 > 正文

王浩、吴仁华:拜习会将登场拜登准备好了吗?

作者:

美国负责印太事务的协调官坎贝尔7月6日说,预期在不久的将来,拜登将和习近平"以某种形式进行直接交流"。拜习会即将登场,拜登准备好了吗?可能出现什么样的局面?

著名的时事评论员汪浩说,拜登和习近平确实有必要见面,拜登跟普京也见了面,他说两人会面目的不在取得进展,而是如何减缓美中双方关系恶化的速度。历史文献学者、八九民运的参与者吴仁华则认为,会不会有成果取决于中国的态度,如果中国战狼习性不改,恐怕会面也不会有什么结果。

形式上,汪浩说,可能在第三国的国际场合会面,例如利用二十国集团峰会的机会碰面,也可以视频线上会面,或者找一中间地点碰面,正式的国事访问可能性不大。世界第一和第二大国的领导人会谈合情合理,拜习会主要目的不在取得什么样的进展,而是如何通过见面减缓双方关系恶化的速度,至少从拜登的角度来讲,他的中国政策,对抗的部分对抗,合作的方面合作,从气候或抗疫方面或许能找到合作的内容,双方若在某些问题上取得一些合作共识,也算是成就。

战狼可能让步吗?汪浩说,习近平跟特朗普签的第一阶段贸易协议,在有些方面已经让步,不过中方承诺了很多,却没有遵守,包括智财权、贸易平衡、补贴政策等,签署了协议却不见得执行,所以即使习近平对拜登在某些方面做出承诺,恐怕执行又是另一件事。从拜登上任至今,中美关系这半年来仍然持续恶化,可能双方都有一点意外。选前中共很希望拜登胜选,一般预期拜登上任后,中共会在姿态上有些缓和,让拜登留有改善美中关系的余地,但是拜登上任后,中共在姿态上没有任何缓和,而拜登对中共也没有缓和的态度和姿态,拜登对中政策的做法跟特朗普不同,但总体对中共全面挑战和抗衡的姿态上,拜登维持了特朗普的做法,美国两党在对中强硬的总体战略上,意见一致。这对于习近平来说可能有一点惊讶,所以如果习近平技术上某方面做一些让步,使美国两党在对待中国的态度上产生一些分歧,或者挑拨一下美国两党对中国政策的不同,这是有可能的。

拜登将与习近平会面,习近平是否收敛战狼外交作风,关系着会面气氛。

有没有可能又出现中美阿拉斯加会晤时,杨洁篪像战狼一样痛斥美国的情况?汪浩说:"从大内宣的效果来说,这可能性也是存在,习近平这个人有时候也是有点蠢的,但是我觉得应该不至于啦,当然美国方面也经过上次阿拉斯加的经验,拜登可能在这方面也有所防备。"

坎贝尔说"美国不支持台独"为拜习会营造氛围

坎贝尔6日还明确表态说"美国不支持台独",被解读为拜习会铺垫暖身营造氛围。中共外交部回应"一个中国原则"是中美关系的政治基础。环球时报发表社评说"中国大陆要继续聚焦增加实力和强化军事斗争准备,这是美台最能听懂的语言。"甚至进一步说:"台当局仅仅不谋求"独立"是不够的,这是台海和平的下限条件,而非上限条件。两岸统一是中华民族的最终目标,那一天终将到来。"

汪浩认为坎贝尔重申了美国过去50年来一个中国的基本政策,反对两岸单方面改变现状。

尽管拜登在台湾问题画出红线,对香港议题没有放松。拜登7日签署行政令,将特朗普政府为制裁香港发起的"紧急状态"延长一年。欧洲议会于8日压倒性票数通过决议,杯葛北京冬奥、制裁香港官员和中国 大陆涉港官员。

美国负责印太事务的协调官坎贝尔明确表态说"美国不支持台独",被解读为拜习会暖身营造氛围。(截图自美国亚洲协会Asia Society的线上座谈)

美欧围中习近平积极寻找突破口

面对美欧围中局势,习近平积极寻找突破口。习近平与法国总统马克龙、德国总理默克尔5日晚上举行视频峰会,这是三国领导人在三个月内举行的第二次视频峰会,而德法正是美国最需要拉拢的欧洲国家。默克尔在结束视讯会议后表示,一项"正面发展"是习近平表达了与欧盟在非洲合作的意愿。中国长期深耕非洲,而美国向来对于非洲事务鞭长莫及。

对此汪浩表示,习近平的努力对于实际改善中欧关系效果有限,默克尔很快就要卸任,法国处理疫情还搞不定,中国要在欧洲找到突破口的可能性不大。吴仁华也认为中国拉拢法德有没有效果有待观察,最近几年欧美国家的舆论民意对于中国的好恶感,发生巨大变化。多项数据显示欧美国家对中国的好感度出现滑坡式的下跌。而当民主国家的舆论和民意出现变化,领导人的态度也会转变,所以习近平要成功分化欧美的可能性很小。

拜习会能否有成果取决于中国的态度

至于拜登和习近平会谈会不会有成果,吴仁华说,"主要取决于中国的态度",因为今天挑战世界现有秩序和规则的不是美国,而是中国,会谈能否取得成果,会谈气氛是否良好,首先要取决于挑战者会不会改变原有态度。上次阿加斯加会晤不欢而散也是因为杨洁篪和王毅抱持战狼作风非常不友善的态度,所以拜习会谈气氛会不会比较好?会不会有结果?取决于中国,如果中国不改变挑战的态度,会谈的气氛不会太友善,也不可能有预期的结果。

或许已经认知到国际形象下滑,习近平5月31日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次集体学习时,对于加强中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表示要塑造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

不过,吴仁华说,习近平在七一党庆的讲话并没有改变战狼外交的作风态度,仍然强硬。吴仁华说,习近平在明年二十大取得连任之前,对于不利政绩的政策,可能进行调整,在这种情况下,才有可能重新思考战狼外交。习近平会不会调整战狼外交,主要取决于欧美民主国家应对中国的措施和施加的压力,能不能达到一定程度,如果严重影响到中共的国际外交环境,对于中共的国际外交策略造成巨大压力,导致中共党内其他派系、或本来就对习近平不满的人借机反弹的话,在这种考虑之下,习近平才可能调整战狼外交策略。否则,习近平还会保持战狼的策略,会继续挑战以美国为首的民主阵营。

拜登与中国对抗同时也寻求合作的可能。

美中贸易战未成功科技战对中形成威胁

至于拜习会面,哪一方比较占优势?吴仁华认为,美中贸易战对双方都有伤害,从加征关税来看,是美国占优势。不过中国作为世界工厂的角色还没有被其他国家取代,2020年中国对美国的贸易顺差还是扩大。对美国来说,美中贸易战还是不成功的。他指出美国对中国启动了贸易战,也启动了第二步的科技战,第三步将是金融战。科技战对中国伤害很大,而金融战对中国会是毁灭性的打击。科技和金融战对于中国的打击都超过贸易战,美国应该是分步骤采取这三种战略,只是现在还没有走到金融战。

中国对于美国的科技战已感受到危机,北京清华大学国际关系学院院长阎学通近日受访表示,美国当前采取的"俱乐部战略"对中国与国际的科技合作和高科技产品生产造成严重困难,这意味着中美在数字时代的核心竞争"数字技术创新竞争"上,中国实际可利用的外部资源会被逐渐消除,对中国发展的影响很大。

吴仁华说,中国科技的核心技术依靠欧美,如果美国进一步扩大禁止出口名单,对中国当然是毁灭性打击,科技战一旦全面开打,中国很多高科技企业可能会像华为一样瘫痪。

疫情后期中国领先格局可能逆转

而科技也是防控疫情的重要工具,在疫情大流行中牵动国际局势。北京清华大学退休教授孙立平近日撰文表示,疫情前期,中国靠体制获得优势,后期美国及西方国家依靠科技研发疫苗,快速复甦,在疫情中形成的中国领先格局可能正在发生逆转。

吴仁华认同孙立平的看法,中国在疫情初始,以其极权体制的优势,实施严酷管制措施,不顾人权进行严格封城,控制了疫情。但是疫情后期,欧美国家的优势就出现了,从疫苗的有效性可以看出中国落后太多

根据美国CNBC一项分析显示,在全球疫苗接种率和感染率都高的国家中,大多仰赖中国制疫苗。CNBC找出截至7月6日止,每周每百万人新增确诊超过1000例的36个国家,在这36国找出境内超过60%人口至少注射一剂疫苗的国家。这些国家共有6个,当中有5国的全国性疫苗接种计划,很大一部分是使用中国制疫苗,这5国分别是阿拉伯联合大公国、塞舌尔、蒙古、乌拉圭与智利,而英国是其中唯一没有仰赖中国制疫苗的国家。

习近平说,各国人民有权选择自己的发展道路和制度模式。

习近平谈民主吴仁华斥谎言

独裁与民主国家的防疫考试,逐一交卷,制度之争仍然持续。习近平在中共党庆发表富有煽动力的民族情绪演说之后,6日又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领导人峰会,对俄罗斯津巴布韦、古巴等160个国家的500个政党代表发表演说。习近平敦促世界各国政党反对任何想"阻挠他国发展"的国家,影射美国对中国的做法。他说:"国际规则应该是世界各国共同认可的规则,而不应由少数人来制定。我们要共同反对以多边主义之名行单边主义之实的各种行为。"

习近平还说,各国人民有权选择自己的发展道路和制度模式。民主同样是各国人民的权利,而不是少数国家的专利。实现民主有多种方式,不可能千篇一律。一个国家民主不民主,要由这个国家的人民来评判,而不能由少数人说了算!习近平说,要加强交流互鉴,推进适合本国国情的民主政治建设。

对此,吴仁华说,习近平这番话是"正确的废话",各国民众当然有权选择发展道路和制度模式,各国情况当然不同,但这具体连系到中国,这番话就是谎言,因为中国人民从来没有权利选择自己国家实行什么制度,中国人民没有选票,中国没有民主。共产党一直提民主,早在中共建政以前,共产党在跟国民党争天下的时候,曾以民主自由为口号,批评国民党独裁,跟国民党争夺江山时,当时共产党很多文章,包括毛泽东写的文章都说,共产党追求民主自由,国民党是独裁。中共早在建政之前就谈民主,建政后也一直谈民主,但是谈的是人民民主专政,即独裁体制,中共的民主是挂在口头上,实际上没有实施民主,而是独裁,中国人从来没有选择体制和领导人的权利。习近平曾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4个字,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其中也有民主自由,只是口头说说,实际上没有,而是专制。

责任编辑: 李广松  来源:RFA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本文网址:https://www.aboluowang.com/2021/0710/16171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