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 科教 > 正文

为什么微软的Windows 11要“违背祖训”?

最近,微软带来了 Windows11更新,其中最夺人眼球的,大概就是“违背祖训”从左置变成了中置的应用栏,不少人也因此调侃微软终于变成了自己“讨厌”的样子。

中置的应用栏确实在初上手时带给我不少新鲜感,但使用了一段时间后,我还是选择将它设置成经典的左置模式,因为我实在放不下 Windows的经典元素之一——躲在左下角的“开始”按钮。

点击这里“开始”

相信很多朋友第一次接触 Windows,都是从点击“开始”菜单开始的。

听起来可能有点拗口,但集合了应用、设置、甚至最重要的开关机控制的“开始”按钮,确实是帮助初次接触电脑、不知从哪下手的用户迈开第一步的最好指引:如果你不知道怎么开始,就先点击“开始”。

“开始”按钮的第一次出现是在 Windows95上,伴随着 Windows95在全世界的流行,这个在屏幕左下角的简陋菜单成为了很多人根深蒂固的操作习惯。

即使之后更新了界面全新的 Windows版本,你也知道从哪里可以找到“蜘蛛纸牌”。

“开始”按钮之所以有这样的魔力,不仅因为它是大部分操作的集合入口,还和它的位置有关。

无论你打开了多少个网页和应用,只要把鼠标猛拉至左下角再点击,就能呼出的开始菜单,不用盯着光标也能操作。

然而,“开始”按钮并非从一开始就这么方便,在 Windows95上如果你将鼠标猛拉至左下角再点击,你会发现根本没有反应。

这是因为微软为了让“开始”按钮看上去像个按钮,在图标与屏幕的边缘留出了两行间隔,如果不仔细对准“开始”图标而点到了间隔上,那么什么也不会发生。

当时有不少消费者就因为呼不出开始菜单,以为自己的软件出现了问题,而致电微软要求维修或退款。

一直到6年后的 Windows XP诞生,这个问题才得到了解决,小小的“开始”图标终于填满整个左下角,无论用户点击哪个像素,都能呼出开始菜单。

从 Windows XP开始,“开始”菜单一直在变化,例如集合了系统应用的快捷访问、Windows7加入了层级结构的树形视图、Windows8用磁贴代替了菜单栏、Windows10将双栏设计与磁贴结合到一起……

▲干掉了“开始”的Windows8也干掉了自己……

不管怎么变化,你始终能通过猛拉左下角点到熟悉的“开始”按钮。微软曾经想在 Windows8将“开始”菜单干掉,但还是抵不住用户对于“开始”的热爱,在后续8.1版本将之重新加入。

左下角的“开始”就像有魔力一样吸引着鼠标的点击,事实上,这确实是屏幕上的一个“魔力点”。

感受“它”,而不用理解“它”

当你在用鼠标点击屏幕上的图标时,是点击一个大图标花的移动时间更多,还是小图标的时间更多?是远一点的图标容易点击,还是近一点更容易?

你可能从来没有想过这些问题,但是你用到的每一个操作系统的背后,都有一群设计师在为怎样让你用得更“爽”而绞尽脑汁,这也就是所谓的用户交互体验设计。

想让用户用得更快更爽,就需要让操作更符合用户的直觉,指哪打哪,尽可能缩短用户完成一个动作的时间,让操作更加爽快。

怎样让人更准确地完成精准操作?

心理学家费茨曾针对这个问题做过一系列的实验,他发现物体的大小、距离、形状都会对人的反应产生影响,根据这些实现现象,费茨在1954年提出了一个著名的人机交互模型——费茨法则。

费茨法则可以用数学公式Time= a+ b log2(D/W+1)来表达,其中最重要的影响参数就是目标的距离(D)和目标的大小(W)。

事实上,费茨法则贯穿在我们的生活当中,网购时“购买”的图标总是特别地大,并且靠近鼠标常停留的中间区域,就是为了让你能更容易地点中它。

而点掉烦人的广告时“X”总是特别地小,则是反向利用费茨法则,让你花长时间去注意广告的内容(并不小心点中它)。

由于鼠标滑到屏幕的边缘就会被停住,这时候屏边缘相当于一个“无限可选中区”。

用户可以很快地点击这个区域,所以边缘很适合放一些高频的操作菜单,例如像 macOS顶部的菜单栏、底部的 Dock栏等设计。

而当两个边缘相交时,“魔力”就产生了:屏幕角落是离中心最远的点,但是鼠标会因为拐角而被停住,W相当于无限大,需要的反应时间几乎为零,用户不需要思考就能触及这些地方,因此四个角落被称为“魔法像素”。

在四个角落放置 Windows“开始”按钮、快捷开关,macOS的通知中心等用户高频用到功能,就是这些“魔法像素”最好的体现。

费茨法则还被应用在许多意想不到的地方,例如 iPhone从滑动底部解锁、侧边返回,这时候整条边缘都是“选中区”,这比点击一个虚拟按键要快得多。

像刹车等应急按键的设计就要比常规按键要更大,也是基于费茨法则,为了使之更符合人的使用直觉,尽可能缩短人在紧急状态下的反应时间去操作,而这几乎成为了设计人工交互的一条定律。

而回到 Windows11上,将“开始”按钮居中即是放弃了祖传的“魔法像素”,猛拉左下角的动作变成了需要稍加思索的瞄准,并且随着打开应用的增多,“开始”按钮也会移动,变得复杂化的点击与费茨法则几乎相悖。

换句话说,微软这番操作是挺反人类的。

为什么 Windows11的“开始”按钮要居中?

在Windows11发布会上,微软解释过居中是为了缩短屏幕中心到目标的操控距离。

根据费茨法则,缩短距离带来的反应时间提升显然没有“魔法像素”的作用大,为什么微软执意要这么改动呢?

一个重要的原因是,费茨定律可能已经不能完全解决我们遇到的人工交互问题了。

相比过去,我们使用电脑的场景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除了常规的于15寸、27寸屏幕,有很多人会用上百寸的投影荧幕,也有一些会组成多联屏使用;键鼠也已经不再是我们交互的唯一方式,用手指触控屏幕变得越来越频繁。

在各种新的使用场景下,简单的费茨法则就很难涵盖所有遇到的交互问题。

以触控屏幕为例,没有了屏幕边缘的限制,点击屏幕左下角和点其他地方都没有区别,“魔力点”失去了魔力,居中点击反而更加轻松。

并且在触控下“魔力点”有时反而更难点击,Windows11右下角原本在魔力点的“快捷开关”和时间换了个位置,也许就是为了让大拇指点击时不必过分扭曲,更加自然。

当然如果你像我一样,还只是在一台传统的PC上工作,那么在“魔法像素”的“开始”按钮还是要更加好用。

不过当我将开始按钮设置回左边后,我发现另一个问题:“开始”变舒服了,但再看上去,好像除了图标、壁纸变化了以外,和 Windows10似乎没什么不同了。

所以将“开始”居中,也可能是微软最后的倔强——这么大的版本更新,总要搞点新鲜感吧!

责任编辑: 李韵  来源:ifanr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本文网址:https://www.aboluowang.com/2021/0713/16183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