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教育育儿 > 正文

一组爆火的漫画:父母伤害孩子的4种行为,你中了几条?

父母是一场修行,愿我们一步一步走近正确爱孩子的方式,减少伤害孩子的行为,避免孩子的心离我们越来越远。

认识一个妈妈,她说自己从没打过孩子,言语间颇为骄傲。

在她看来,不打孩子,便很成功,可是我发现他的儿子,沉默寡言,不自信也很少笑。

熟识之后发现,这位妈妈不动手,但是嘴里常常是伤害:

“啥都不行,没法说你”

“你看看别人,再看看你”

我们总认为身体的暴力,使人痛苦,其实语言的伤害,伤人与无形,那份痛苦更深更长。

以下这4种伤害孩子行为,很多父母还在做。

拿孩子跟他人比较

“学学你哥哥”

说起伤害孩子的行为,很多孩子都乐意做“别人家的孩子”,因为父母眼里别人家的孩子总是比自己更优秀。

“学学你哥哥”或者“学学你姐”等都是父母常和孩子说的话,被比较的孩子,内心苦不堪言。

《少年说》来过一个女孩,大声诉说着,妈妈经常把自己跟表姐的痛苦。

表姐很优秀,成绩好,去北京大学,参加作文比赛,还拿了第二名。

妈妈眼里装满了表姐的优秀,忽略了起早贪黑努力学习的自己,也看不见她的优点,

“表姐晚上不敢自己去厕所,我可以可以,她不愿意帮姑姑洗碗,我愿意啊,你为什么就不能夸夸我呢?”

心理学家阿德勒说:用“比较”来鞭策孩子,只会让他丧失信心、内心受伤。要找到他的优点,让孩子发现自己的优点,才是最重要的事。

爱比较的父母,容易养出自卑的孩子。好的父母懂得用心发掘孩子的优点,并且鼓励孩子欣赏自己的优点。

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不要拿自己家孩子跟别人作比较,太阳和月亮没有可比性,他们都在各自的时间段里闪耀着光芒。

否认孩子的情绪

“你对这件事感到难过是很愚蠢的”

“否认孩子的负面情绪”也是很多父母习惯行为。

当孩子摔倒了,大哭,大人训斥一句“不疼,别哭了”,对孩子的伤害比身体疼痛更严重;

当孩子被抢了玩具,哭着不停,你哄几句没用,不耐烦地说“一点小事,有必要哭吗?”让他更孤立无援;

我们都是从小孩长成大人,本该理解孩子的世界,可是似乎大人当久了,就忘了孩子的世界,也有自己的喜怒哀乐。

忘了孩子是独立的个体,他有自己的情绪,需要被尊重或接纳,即使是他的负面情绪。

之前,外国有位爸爸,教女儿处理情绪的视频很火。

因为爸爸一个玩笑话,小女孩感到生气委屈。

爸爸并没有置之不理或不以为然,而是耐心教她认识情绪,要接受并且尊重,意识到自己生气,才能更好地学会放下。

爸爸对女儿说:“你要说开,我才知道你的底线在哪里,我会尊重你的底线,绝不越线。”

尊重孩子的情绪,也是父母表达爱的时刻。感受到爱的关怀,孩子也愿意接受教育。

心理学家戈尔曼说:“家庭生活是我们学习情绪的第一个学校。教会孩子正确的情绪表达,提高孩子的情绪能力,是所有父母的必修课。

情绪这门功课,父母首先要榜样在先,控制好自己的情绪,尊重孩子的情绪,孩子才能控制自己的情绪,不随意发脾气,更不会走极端。

对孩子言而无信

“你说如果我考得好你会让我玩”“我从来没说过”

很多父母以为孩子还小,对其承诺可以言而无信,殊不知对孩子的伤害多大。

《少年派》中有一幕,张嘉译答应女儿如果成绩进步,就奖励1000元。

当女儿成绩真的有了提升,兴高采烈地来领取奖金,妈妈却说:“刚刚及格就给一千块奖金,那要是不小心考上清华北大,我不得倾家荡产啊?”

女儿质疑大人就是说话不算数,还丧气道“那我下次再也不考好了”。

父母说话不算数,孩子就会大失所望。

日剧《四重奏》中有句话:“比悲伤更悲伤的,是空欢喜。”

父母应该是孩子最信任的人,父母总是言而无信,孩子会慢慢不再信任我们,没有信任连接的亲子关系,就像一盘散沙,很容易扯散。

《曾子杀猪》告诉我们对孩子一定要说到做到。

曾子的妻子到集市去,儿子一边跟着一边哭泣,妻子答应儿子,回来为他杀一头猪。

妻子从集市上回来,曾子就要杀一头猪,妻子制止:“我只不过是与小孩子开玩笑罢了”。

曾子认真地说:“现在你欺骗他,是在教他欺骗,母亲欺骗儿子,儿子就不会相信自己的母亲,这不是教育孩子该用的办法。”

看着言而无信的父母,孩子很难做到言而有信。

《实验儿童心理学》杂志上有一项研究,通过对379名成年人的问卷调查,得出结论:

小时候被父母诓骗多次的孩子,长大后也倾向于对父母说谎,且有可能面临社会心理调节问题。

父母言而无信,孩子失望多了,不再信任,父母诚实守信,孩子有样学样,自然不会让你失望。

父母对孩子的每一次失信,都会让你们的亲子关系多裂一条缝,父母对孩子多一次信守承诺,我们的亲子关系才会更亲密和和谐。

有条件的爱孩子

“我爱你,但我希望你能更努力”

我爱你,但是我希望你成绩好,变得优秀,懂事,听话······如果你做不到,我就不想爱你。

对孩子有条件的爱,也是很多父母的通病,让孩子备感心痛。

樊登老师讲过一件事,一次他坐火车,旁边是一个母亲带着一个八九岁的小男孩,一路上母子俩都没个消停。

因为男孩不停地闹,妈妈唯一的方法就是掐他,掐到孩子哭着求饶,母亲生气地说“不要你啦”,就把他扔到另外的车厢去。

火车上,母子俩这场战争没有赢家,母亲的一句气话“不要你啦”,只会让孩子明白,父母对自己并不是无条件的爱。

你们爱你的孩子有条件吗?

很多父母都会回答:没条件啊,当然没条件,可是很多时候,我们表达出来的从来是“有条件”。

“你再这样我不喜欢你了”

“妈妈不喜欢不乖的小孩”

“再不听话就不要你了”

当你给爱附加那么多条件的时候,他就会有意隐藏自己错误,不乖,缺点,因为担心暴露之后,爸妈可能因此不爱他。

曾经看过一个问题:当家长的爱取决于孩子的行为时会产生哪些结果?

心理学家罗杰斯解释道,作为这种“爱”的接受方,孩子会唾弃自己不受珍视的那部分,最终他们会认定自己只有以某种特定方式表现时才是有价值的,这从根本上说是导致神经机能病的途径,或者更糟。

没有父母不爱自己的孩子,但是孩子真正需要的是无条件的爱。

被有原则的爱和无条件的爱滋养的孩子,也许不一定优秀,但一定乐观开朗,亲子关系很和谐。

就像那个考倒数第一,还乐呵的手拿棒棒糖的女孩,问妈妈:“一个好消息,一个坏消息,要听哪一个?”

因为有父母无条件的爱做后盾,孩子才愿意无条件的敞开心扉。这样的亲子关系,亲密,和谐,让人羡慕。

从心理学上判定:语言虐待明确是一种暴力。

语言的伤害也许不会让身体受伤,但是会直戳心窝,虽看不见流血,其内已伤痕累累。

为人父母是一场修行,愿我们一步一步走近正确爱孩子的方式,减少伤害孩子的行为,避免孩子的心离我们越来越远。

责任编辑: 王和  来源:爸妈精读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本文网址:https://www.aboluowang.com/2021/0726/16240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