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社会观察 > 正文

2岁小悦悦离世10年了 中国变了吗

当一个老人以如此脆弱的姿态呈现在面前,目击者的那种淡定,甚至说冷漠,完全背离了我们对于社会道德的想象、对于人性本能的判断。难以理解,更难以接受。

当你看到一位老年人摔倒在地,会作何反应?

你是选择站在一旁做个看客,还是会第一时间伸出援手?

昨天,在一段监控视频里,我看到了一些人对于这个问题的答案。

在这段时间显示为 2021 年 7 月 27 日的视频中,可以看到,一个貌似老年人的男性在购物付款后,走到门口突然倒地。

当时,便利店里有牵着狗绳的女顾客,有站在收银台的店员,还有正在搬运箱子的工人,还有一个可能在整理货架的女店员,期间还有顾客零星进店。

可是在将近 2 分钟里,从视频所显示的情况看,却没有人上前去把老人扶起来,或者采取其他急救措施,甚至也没有看到有人打电话叫救护车。

收银员继续在收银,进来的顾客除了看一眼,依然继续购物。

除了女店员上前看了一下,似乎还询问了一两句话,以及后来掏出手机拍照外,人们该干么还是干么,仿佛什么事情也没发生,并没有一个老人躺倒在店里。

从视频折射出的气氛,只有一种冷漠,至死的冷漠。

01

一个被漠视的生命

到现在为止,我都不知道这事情发生在哪里,这位老者又是发生了什么情况,有没有生命危险。

我也不知道,周围的人后来怎么处理这事情,有没有人打急救电话,有没有人帮忙通知他的家人。

按照新闻学的说法,这是典型的 5W 不全的消息。让人纳闷的是,在微信群问了一圈,也没有人知道这段视频的背景。目前为止,更没有看到跟这段视频相关的报道。

就像人们对待这个突然倒地的老人一样,似乎他压根不存在,似乎他倒在地上只是他自己的事情。

太可怕了!

▲视频截图

我当然希望,这段视频并不完整,后面的大结局是,在热心路人的帮助下,老人得到了必要的救助。

我甚至希望这段视频压根就是伪造的,事实上没有这么一回事。

但在我的心里,仍然充满了惊讶、愤怒与恐惧,以及一种苍凉的无助感。

我不知道视频中老人晕倒的原因是什么。按照常识,他的健康乃至生命正面临着危险。同样的,按照常识,边上的人至少应该上去询问情况。如果不懂得急救知识,那么掏出电话打 120,也不过是举手之劳。

救护车早来一分钟与晚来一分钟的区别,也许就会成为他还有没有机会重新站起来的关键。

然而视频所表现的,完全是违法常识的画面。有人在付款、有人在搬箱子、有人似乎更关注自己的宠物狗 ……

当一个老人以如此脆弱的姿态呈现在面前,目击者的那种淡定,甚至说冷漠,完全背离了我们对于社会道德的想象、对于人性本能的判断。

难以理解,更难以接受。

我至今不能相信这是真的。

一位朋友看到这个视频后说了一句," 我又开始恐人了 "。不得不说,躺在地上的老人与无动于衷的路人,构成了一幅让人不寒而栗的画面。

02

小悦悦的悲剧,其实不止一起

看到这段视频,我很难不联想到 10 年前广东佛山小悦悦的悲剧。

2011 年 10 月 13 日下午 5 点 30 分,广东佛山的广佛五金城,2 岁的女孩小悦悦在过马路时被一辆面包车撞倒并两次碾压,几分钟后又被一辆小货车碾压。

在之后的 7 分钟内,18 名路人经过事发现场,却都选择视而不见。最后,是一名拾荒老太陈贤妹抱起小悦悦,并找到她的家人。

类似的悲剧不止一起。前些年,有人在路过河边时,发现了一名落水的小孩,但他并没有伸出援手,等回家找不到儿子后,立即返回出事河道,才发现溺水的竟是自己的儿子,却为时已晚。

▲ 7 分钟内,小悦悦身边经过了 18 个路人,全都选择视而不见(图 / 网络)

我还亲耳听过这么一件事。

2017 年,我的一位朋友打篮球受伤导致了脚踝骨折,走路只能拄拐,一次乘坐火车时,由于既拿着行李、背着书包,又拄着拐,行动十分不便,拐杖一不小心掉在了地上,他动弹不得。

火车站人来人往,他对几乎每一位路过者都说了一句," 您好,能麻烦您帮我把拐杖捡起来吗?我实在蹲不下 "。

直到 5 分钟后,一位老阿姨才帮了他,并且帮他拿着行李,带他去候车室休息。这之前,上百人将其视作空气。

他至今都想不明白,帮一把,真的就这么难吗?

2014 年春节联欢晚会,关于应不应该扶起摔倒在地的老人的小品《扶不扶》在全国引起了一场关于人性、道德的大讨论。

但有没有人想过,这样一个议题本身就是伪命题。

何时,人性本身的同情与善良、举手之劳的互助互爱,竟然成为了博弈的算计,辩论的话题。有人说 " 不想给自己找麻烦 ",但这个世界真的因此变得更加轻松,还是更让人疲惫?

03

不要低估 " 平庸之恶 "

小悦悦事件已经过去了 10 年,当年讨论的传统道德滑坡、价值观紊乱、行为失范等问题解决了吗?" 看客心态 " 为何仍在挑战我们的道德底线?

" 老人倒地扶不扶 " 的话题讨论中,也有人说是担心被讹诈。网上的段子 " 老人扶一扶,奔驰变单车 ",生动揭示了这种心态。

有人用心理学上的 " 旁观者效应 " 来解释,大意就是若现场还有其他人,旁观者的责任意识就会减弱,希望他人承担责任,简单来说,就是自己不想出力,想 " 甩锅 " 给别人。

▲图 / 图虫创意

这样的解释或许有道理,其导致的结果却可能是一种公共悲剧。哲学中有这样一个观点,平庸也会造成很严重的犯罪。哲学家阿伦特称之为 " 平庸的恶 "。

在当下原子化、碎片化的社会语境之下,每一名个体只有保持整体的责任感,社会道德体系与文明机制才能得以充分运转。

" 看客心态 " 也折射出社会转型期人类价值观、道德观、文化观的消解与重构,人们更习惯于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而把 " 道德铁律 " 置于了较后的优先级。

类似事件在国外也有发生。

数年前,美国哈特福德市一位 78 岁的老人被两辆车碾过,随后,9 辆车驶过其身旁,没人停下救助,诸多路人也无动于衷。此事引发当地 " 寻找灵魂 " 的大辩论,有学者通过实验发现,在小镇熟人社会,人们扶危救难的几率,远高于城市的 " 陌生人社会 "。

今天的中国,城镇化高速发展," 熟人社会 " 向 " 陌生人社会 " 的转化必然伴随着伦理的困惑与重塑,这个过程中,一套更注重自我保护而非互帮互助,更加隐喻利己而非利他的 " 陌生人伦理 ",逐渐成为新的生活秩序。

但是,人们过度的防范意识拉低了社会的信任标准、加大了社会运作成本,导致道德的大溃败。

▲广州市学生慈善义演(图 / 图虫创意)

道德的 " 回归 " 也许需要很长一段时间,但不能停下脚步。

何为道德?也许很难下一个定义,但在类似事件中,道德便是个体的自我意识与选择能力,以及对于善的追求。

真的希望,在视频的某个角落,有人为这位老人拨打了急救电话,如今他已经脱离了危险。也希望有媒体人看到这段视频后,不是选择关闭,而是去采访和追问,搞清楚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10 年前,小悦悦最终等到了 " 拾荒奶奶 " 陈贤妹,陈奶奶也受政府之邀得以在养老院安度晚年。

" 善有善报 " 的故事总是令人向往,我也相信善良的基因将永远存在于我们的世界。

责任编辑: 李华  来源:冰川思享号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本文网址:https://www.aboluowang.com/2021/0730/16261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