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 民意 > 正文

颜纯钩 : 林行止封笔 一个时代落幕了!

作者:

“香江第一健笔”林行止先生宣布封笔,此事引起广泛讨论。看到他的“迟来的道别”,不免愀然不乐,这是一个时代的结束,香港此后,再难有客观﹑公正﹑持平的时事评论。敢言的人还会有,但在一张有影响力的大报,以严密的思维逻辑和扎实的论证功夫来为政治时事把脉的高手,从此在香港将无缘得见。

林先生的时评之所以影响深远,在于他具有别人不容易有的国际视野和财经学养,他有数十年观察国际政治与分析中国国情的丰富经验,更有对香港历史的亲身体验,更有殖民地时代与回归后特区管治作参照对比的足够的资历。

林先生的时评之所以吸引读者,也在于他永远抱持客观﹑理性与持平的态度,抱持公共知识分子关心国计民生的出发点。他从不故作惊人之语,不走极端,不哗众取宠,有碗话碗,有碟话碟,读他的文章,不论你是否被说服,你永远都不必担心被误导,他说服你固然好,不能的话,也提供给你另类的思考角度和思考依据。

林先生更可贵的是,他居然从创建信报的第一天起,坚持了四十八年零二十七天,虽不是每天见报,有如此的恒心与耐力非常人可及。他大半生坚持站在民间立场,关心时局与民生,批判当道,维护普世价值,光是这一点精神,就不负“香江第一健笔”的美誉。

有些读者对林先生的文章不以为然,他的个别观点也不能取悦所有人,但林先生对香港的贡献,不是他有没有声色俱厉地谴责独裁统治,不是他有没有站在香港人抗争的最前线,而是他代表了香港百年的基本价值观,代表社会正气,代表香港人整体的利益诉求,代表了香港独特的文化传承。

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我来香港,还是一个从红卫兵和知青大摧残中幸存下来的游兵散勇,满身心共产主义洗脑残余。记得到新光戏院看中越战争纪录片,看到解放军攻入谅山,还看得热泪盈眶。当年在晶报做校对,上班手闲时就浏览香港报纸,对我思想影响最深的,包括查良镛﹑林行止﹑罗孚﹑李怡这些前辈,他们为我启蒙,使我开窍。刚开始我是生吞活剥,慢慢浸淫之下,常识粗通,打碎旧有的自我,慢慢扶植新的自我,然后就像饿汉一样狂吞各种现代知识,自己融会贯通,然后才有今日的我。

我读林先生的文章,他的理论架构令人仰之弥高,有时半通不通,但我总是勉强自己把那些文章读下去,所谓“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哪怕一星半点的启发,都珍之宝之,算是给自己荒芜的内心浇一点水,然后龟裂的土地慢慢滋润,养份慢慢多,从那里就有新生命生根发芽。

有时“啃”他的财经专论的确很辛苦,但从完全不得要领,到慢慢能“掂到”他的真知灼见,那个过程却充满了冒险的乐趣。好像入了宝山,一时迷途,一时慌不择路,一时又柳暗花明。我没有机会受过正规的理论训练,一切都是土法上马,将勤补拙,就是这样,几十年追随林先生,终于对自己安身立命的城市和自己身处的时代有一点心得。

因为喜欢他的文章,我请刘绍铭教授主编“当代散文典藏”时,第一本书就是请林先生赐稿。当时有一位大陆著名学者讥笑我们,说“林行止那些文章怎么能算是散文”。在他看来,散文只有抒情的一路,没有说理的一路,古今中外散文中精采的说理散文不知凡几。事实证明,林先生的散文别有机杼,处处埋伏他的专业知识和人生经验,是开启民智的珍品。林先生的文集《闲在心上》出版后,短期内销售超过一万册,在当年的香港,创造了一个出版奇迹。

林先生宣布封笔,固然是香港以至中国报业的一大损失,但所谓“天下无不散之宴席”,在当前香港的政治环境之下,也是无可奈何的事。更多令人不安不快的事都发生了,林先生的封笔,只是另一件让我们放不下﹑令我们无限低回和感慨的事而已,但对他自己,却不失为晚年一个明智的选择。

有人推测林先生的封笔是被迫的,我猜未必如此。当初信报卖盘时,买方势必将保留林先生的评论作为交易条件之一,在林先生一方,也希望尽自己所能为特区建言,因此保留林行止时评,应该是买卖双方都肯可的条件。林先生的文章贵在客观公正持平,虽然对中共和特区政府时有批评,但都言之成理,以今日香港民心之背向而言,他的言论与“颠覆和分裂国家”风马牛不相及,因此,把他的封笔推论为中共的封杀,可能言过其实。

林先生的“迟来的道别”提到“这是笔者健康条件尚可,在大环境仍有选择自由之下作出的自由选择”,这句话便是要消除读者的疑虑,以他的地位,大概还不必在这种事情上作违心之言。因此,我宁愿相信,在当前的政治环境之下,正常的时事评论已事无可为,不论美中之间﹑中港之间,事态都在恶劣下去,恶劣到什么地步没有人知道,而不同政治力量之较量,都正在失去理性,世界正在酝酿一个大灾祸。面对这样的局面,文人的笔显得苍白乏力,世事之无望令人意兴阑珊,与其继续“饶舌”,不如就此封笔,落得清静,以自由自在之身,应对不伦不类之世。

林先生一介书生,创办一份影响广泛的报纸,在中港台和海外华人社会建立卓著的声誉,他以一支健笔指点江山,影响世道人心,他的历史地位已无悬念。更难得的是,他一生坚持知识分子的清正立场,与现实政治保持“遥远的兴趣”(余英时教授语),没有陷于政治泥沼,落入千古话柄,这是他比金庸更有智慧的地方,也是他更令人敬仰之处。

林先生对我有知遇之恩,对我的工作和写作都曾给予大力支持,他是我的启蒙者,也是亦师亦友的前辈。人生在世,能遭遇几个在学识和人品上都精采过人的人,那是自己的幸运,我只是遗憾没有机会和他有更深入的交往。谨以此文,恭贺林先生封笔,祝他身体健康,闲逸放达,自得其乐,好好享受真正的退休生活,相信未来某时某地,我们仍有机会见面谈天。

责任编辑: 李广松  来源:作者脸书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本文网址:https://www.aboluowang.com/2021/0731/16264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