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 对比 > 正文

陶杰:“小数人先富起来”之后

作者:
在他们的认知世界中,一切殖民主义皆是“罪恶”,唯有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才是理想。殖民地时代的香港,葛量洪没有留下一套葛亮洪思想,麦理浩也没有出版一本麦理浩文摘,香港社会贫富依然有差别,但有社会向上流动力,加上廉政公署,英国人就这样建设成一个和谐的华人社会,三千年来罕有的安居乐业,直到1997年,连同丰厚的储备,交还中国。

就中国的改革开放如何继续下去,因着贫富悬殊恶化,在大陆引起重大争议。数十家媒体同时刊出极左理论家李光满的“深刻变革论”,响应“斗争”论调,提醒国民有一场重大的革命正在身边发生;即被“环球时报”主笔胡锡进高调反击,指责其危言耸听,叫人不要相信。

此外,中国网络又出现一署名“华山穹剑”的文章,题为“邓小平对中国的十点警告”,强调邓小平生前曾经警告过,国民收入分配,是要令所有的人都得益:“没有太富的人,也没有太穷的人,所以日子普遍好过。”

此语出自“邓小平文选”。有人翻查邓小平理论,指出邓小平改革的原意与“初心”,并非穷富悬殊。

然而邓小平确实也是一个矛盾的人。“要让小数人先富起来”,这句话流于简单。“少数”是哪些人?“先富起来”用什么手段?先富起来之后又如何?这一切并无详细论述。

邓小平也说过“共同致富”,并指出“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共同富裕”,这句话同样出自“邓小平文选”。

有人在邓小平的遗言中寻找支持,反驳“中国在走回头路”之说。但邓小平生前的理论,并没有指出中国的改革一旦出现财富不均,到了这个阶段,应该怎样做?

殖民地的香港其实提供了典范。战后英国经济大受创伤,两次世界大战虚耗国库,剑桥大学经济学家凯恩斯成为国家经济顾问,除了主张大力推行计划经济,设立免费医疗系统,钱从何来,则多次越洋访问美国,向美国借贷。

那时香港出现数以百万计的难民,英国政府穷,香港殖民地政府也没有钱。英国人在香港并无“打土豪分田地”,新界居民的丁权权益分毫没有改变,本地传统富豪如何东、邓肇坚、周寿臣、罗旭龢,殖民地的葛量洪政府没有向他们施以重税,还长期维持低税制,也没有强制其奉献财产,而是以皇室勋衔和社会地位为诱因,令邓肇坚、何东等富豪创立慈善事业。

东华三院、邓肇坚医院、何东小学,加上天主教会在香港的接济,殖民地香港政府开创了一个良好的气氛,令华人社会商人认为,办慈善事业是一种光荣。

此时,皇室成为良性互动因素。香港殖民地时代的爵士勋衔,许多是本地商人向殖民地捐献协助改善民生的结果,英国再穷,没有伸手向香港的邓肇坚要钱,而本地富商不必向英国捐献。殖民地政府取之于本地慈善家,用之于本地难民。保良局、仁济医院、博爱医院、公益金,加上电视台的合作,市民并不感到政府有任何干预,富豪也没有受威胁,殖民地政府没有发表杀气腾腾的文告,香港的慈善事业自然产生,而且到今日,许多慈善衍生的医院和学校,制度运作良佳。

这一切,只讲激进意识形态的人不会明白。在他们的认知世界中,一切殖民主义皆是“罪恶”,唯有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才是理想。殖民地时代的香港,葛量洪没有留下一套葛亮洪思想,麦理浩也没有出版一本麦理浩文摘,香港社会贫富依然有差别,但有社会向上流动力,加上廉政公署,英国人就这样建设成一个和谐的华人社会,三千年来罕有的安居乐业,直到1997年,连同丰厚的储备,交还中国。

责任编辑: 江一  来源:CUP新闻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本文网址:https://www.aboluowang.com/2021/0908/16440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