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 动态 > 正文

程晓农:拜习通话,中美关系有何变化?

作者:
博明的看法比较系统地厘清了川普团队对中美关系的基本认知,但他所属的团队已脱离决策圈;而杜如松的观点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拜登的国家安全团队关于美国如何应对中国大战略的思考。到目前为止,拜登的中国政策团队除了杜如松之外,其他人都没发表比较系统的对中国战略的说法。杜如松的观点表明,白宫国安团队对中国战略意图的判断开始清晰化,这个变化应该对今后美国的对中共战略和政策有越来越多的影响。

美国时间9月9日晚上,也就是北京时间9月10日上午,拜登打电话到中南海,与习近平通话。这是拜登试图改善美中关系的一个举动,那么,双方通话当中谈了些什么,通话之后美中关系会发生什么变化?

这是西方国家和印太地区各国都十分关心的问题。笔者分析了双方关于这次通话所透露的信息,认为拜登和习近平的通话并未取得实质性进展。

一、拜登出马:改善美中关系?

今年以来,中美双方高层外交官先后在阿拉斯加和天津会谈,中国提出了相当强硬的要求。中国外长王毅在7月26日的美中天津会谈上向美国提出了“2份清单”和“3条底线”。“2份清单”列举的是目前为止美国对中国的各种反制措施,中国要求全部取消。所谓的“3条底线”是:1,不得挑战、诋毁甚至试图颠覆中国的道路和制度;2,不得阻挠中国的发展进程;3,不得破坏中国的领土完整。这第1条实际上是要美国承认中国的现存制度不可批评;第2条是要美国充分满足中国的经济需要,包括盗窃技术机密;第3条是要美国不得过问中共对台湾采取军事行动。当然美方不会全盘接受这样的要求,于是天津会谈无果而终。

8月底拜登又排气候特使克里第二次访华,先后与王毅、国务院副总理韩正、中央外事办主任杨洁篪对话。拜登认为,气候问题也关系到中国面临的问题,与政治无关,中国应该会配合美国,合作改善二氧化碳排放,以此为突破口,或许可打开美中关系的僵局。但是,中国把气候问题当作可以对美国施压的杠杆,要求美国先取消上述清单中的要求。中国的说法是,中美要在气候问题上合作,必须有一个基本前提,那就是,近年来中美关系急转直下,大幅滑坡,面临严重困难,原因是美方对中国作出了重大战略误判;所以,美方应采取积极行动,推动中美关系重回正轨,停止将中国视为威胁和对手。结果双方的气候问题会谈也毫无结果。

由于美中高层官员的数次会谈都没取得任何进展,拜登决定自己出马,通过双方最高层的直接交流,希望能达成一些共识。这就促成了拜登和习近平的通话。

二、中美关于通话内容的官方新闻稿

拜登与习近平通话90分钟,扣除翻译时间和客套话,两个人每人可分别讲20分钟,通话的内容会涉及到不少方面。白宫关于这次通话的新闻稿很短,总共才二百字,几乎没透露什么实质性内容。以下是9月9日夜间白宫发布的新闻稿:

拜登总统今天与中共国家主席习近平进行了交谈。两位领导人进行了广泛的战略讨论,他们讨论了我们利益交汇的领域以及我们的利益、价值观和观点分歧的领域。他们同意开诚布公地处理这两类问题。正如拜登总统明确表示的那样,这次讨论是美国为负责任地管理美中之间的竞争所做的持续努力的一部分。拜登总统强调了美国对印太地区和世界和平、稳定和繁荣的持久兴趣,两位领导人讨论了两国确保竞争不会陷入冲突的责任。

双方通话结束之后,新华网在美国东部时间9月9日晚上11点立刻发表了关于这次通话的新闻稿。其通稿说,习近平在通话中指出,一段时间以来,美国采取的对华政策致使中美关系遭遇严重困难,中美能否处理好彼此关系,攸关世界前途命运。中美合作,两国和世界都会受益;中美对抗,两国和世界都会遭殃。习近平还引用了古诗:“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新华网的通稿指出,拜登表示,世界正在经历快速变化,美中关系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双边关系,美中如何互动相处,很大程度上将影响世界的未来。两国没有理由由于竞争而陷入冲突。美方从来无意改变一个中国政策。美方愿同中方开展更多坦诚交流和建设性对话,确定双方可以开展合作的重点和优先领域,避免误解误判和意外冲突,推动美中关系重回正轨。美方期待同中方就气候变化等重要问题加强沟通合作,形成更多共识。

新华网的通稿表示,双方一致认为,中美元首就中美关系和重大国际问题深入沟通对引领中美关系正确发展非常重要,同意继续通过多种方式保持经常性联系,将责成双方工作层加紧工作、广泛对话,为中美关系向前发展创造条件。

三、美中媒体各自介绍通话情形

上述官方新闻稿套话很多,从中看不出多少奥秘,倒是两国媒体披露了不少相关内幕。

据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CBS)和美国全国公共广播电台(NPR)引述一位美国政府高级官员的话,这次通话是拜登发起的,通话的重点是经济话题、气候变化以及新冠疫情。这名白宫高级官员指出,周四的通话“不是为了找到某种突破性协议”,而是“保持沟通渠道的开放”,并结束以往关系忽冷忽热的周期。这位官员进一步透露,这次通话中拜登传达的信息是,美国希望确保“动态保持竞争”,在未来不会出现任何情况使双方转向“无意的冲突”。这位白宫匿名官员告诉媒体:“我们欢迎激烈的竞争,但不希望这种竞争转向冲突。”

中国官媒透露的相关信息比白宫多一些,从中国官媒的介绍中可以看出拜登谈到的部分内容。中共的外宣官媒《多维新闻》刊登了多篇关于这次通话的报道,其中一篇报道指出,两国关于这次通话的通稿,各自的内容和目标定位有明显差异。中方通稿强调,要恢复以往的合作,互利共赢;而美方则关注如何避免误解误判和意外冲突,希望确定双方可以开展合作的重点和优先领域。

笔者注意到,这次通话中,习近平虽然不象王毅在高层外交官会谈中那样划出红线,咄咄逼人,但仍然是寸步不让,那就是,美国必须在对华政策上全面纠错。而拜登则避免谈到去年中国点燃中美冷战、今年以来外交上对美国全方位施加压力的做法,只聚焦在“避免误解、误判和意外冲突”。从中方报道看,似乎习近平在气候问题上谈合作谈得比较多,讲了些空话。拜登则没有提新疆、台湾、西藏、香港和人权等议题。中共的外宣官媒承认:中美领袖通话,不会不谈台湾问题,具体谈了些什么,只有极少数人知道;至于官方发出的声明和通稿,不过都是各取所需。

中国的官媒表示,习近平强调合作与中美关系重回正轨,明显是针对拜登政府对华政策的“三分法”(指拜登当局把美中关系的相关领域按照合作、竞争、对抗区别处理);中共领导人认为,美国不可能既要对抗和竞争,又要和北京合作。而拜登讲的避免冲突,保持竞争,其实是变相地强调对华政策“三分法”。可以看出,双方仍然是“鸡同鸭讲”。拜登这次通话,并未得到中方任何实质性的避免中美冲突的承诺。

四、北京的不满和失望

《多维新闻》关于这次通话的报道分析中有一篇的标题是,《习近平、拜登的话外之音》。这篇分析点出了一个被外交套话掩盖起来的核心问题,那就是,习近平的期望与双边关系的现实有巨大差距。

首先,这篇分析表示,这次通话可以说是中美关系触底反弹的重要对话。在此之前,双方的私人特使和相关职能部门进行了太多的铺垫和“筹备”工作,首脑通话可谓得来不易。这段叙述表明,中国非常看重这次通话,希望中美关系进入一个有利于中国的转折点,就象股市触底之后的反弹。但该官媒认为,北京早已不耐烦了,而华盛顿“还没想好”。

其次,这篇分析进一步指出,虽然新华社和白宫的通稿都强调这是一次“战略性”交流,但通话内容相当空洞和务虚,双方回避了具体问题或分歧,这也意味着,并不会解决任何实际性的问题。唯一可以得到安慰的是,现在两人之间的友好气氛为继续接触创造了机会。

最后,这篇分析还表示,习近平在通话中有两句话,用外交辞令表达了对拜登的不满。据新华社通稿,习近平在通话中讲了两句关键话,提醒拜登;这实际上暗示,拜登的消极态度导致中美关系原地踏步,迟迟无法走出谷底。其中一句话是,“中美关系不是一道是否搞好的选择题,而是一道如何搞好的必答题”,这实际上暗示,拜登上台至今,仍停留在思考第一个问题“是否搞好”的阶段,而“如何搞好”中美关系则不在拜登考虑的范围之内。另一句话是,习近平明确提醒拜登,“拿出战略胆识和政治魄力”。这句话的意思很明确,指责拜登当局没有足够的勇气和魄力,无法抵御美国国内的反对派质疑。

上述分析还提到,拜登像“小脚女人”一样,总是希望不急不躁地迈着“小碎步”来推进中美关系……这只能说太保守了,中美民间贸易真的等得起吗?《多维新闻》的这段话透露出一点,北京当局现在相当着急,急需拜登取消所有的对中国的遏制措施,帮助中国扭转其经济上的困境。

五、拜登的国安团队对中国大战略的反思

习近平之所以着急,不仅与国内经济困境有关,也与美国国内对中国战略意图的重新认知和对美国30年对华政策的反思有关。习近平知道,如果此刻不能扭转中美关系,以后恐怕就越来越难了。

谈到美国国内对中共战略意图的重新认知和对美国30年对华政策的反思,当然首重白宫国家安全团队的看法。今年7月8日拜登的白宫国家安全委员会中国事务主任杜如松(Rush Doshi)出版了新书《长期博弈:中国取代美国的大战略》(The Long Game:China's Grand Strategy to Displace American Order);而川普的副国家安全顾问博明(Matt Pottinger)最近在美国的《外交事务》杂志的9月/10月号发表文章,标题是,《北京的美国喧嚣:中国的大战略如何盘剥美国的实力》(“Beijing's American Hustle,How Chinese Grand Strategy Exploits U.S. Power”)。

杜如松和博明的书和文章分析的重点都是中国对美大战略,这两人的看法相当程度上代表了白宫本届国安团队和上一任国安团队的观点。他们两人虽然分属现任和后任,但各自的书和文章显示出六个共同点:一,两人都关注到中国的对美进攻型大战略,而不是拘泥于双边关系中的小事;二,两人对中国大战略的分析都倒推30年,直到老布什时代;三,因此两人都看穿了邓小平“韬光养晦”策略是为了掩盖对美大战略的实质;四,两人都聚焦中国对美国的威胁;五,两人都认为中美关系进入了对抗阶段;六,两人都是文官,因此都没谈到中美之间的军事对抗。

博明的文章对美中关系有更坦率、深刻的反思。博明认为,从美苏冷战结束的时候开始,以后的30年里美国对北京当局的认知一直存在严重偏差。不仅仅是老布什,克林顿、小布什、奥巴马也同样如此。博明指出,美国两党都没充分认识到中国战略中最具威胁性的一个因素,即北京利用美国和其他自由社会对中国战略企图的错误认知,把西方国家对中国的盲目信任作为武器,来为北京当局的国际野心服务。博明强调,重要的美国机构,特别是金融和技术领域的机构,坚持几十年来的“接触”政策,造成了自我毁灭的模式,这种模式导致华盛顿把经济合作和贸易置于一切之上。

杜如松的观点不如博明的观点那么鲜明,但他与博明的看法有个基本点一样,那就是,今后中美关系基本上是一种“零和格局”。所谓的“零和格局”,是指一方如果得益,另一方必然损失,因此双方无法真正地合作。《美国之音》记者就杜如松的书采访了美国的国家利益中心研究员保罗·海尔(Paul Heer),海尔指出,杜如松这本书所反映的对中国方略暗示了一种几乎是敌对的、完全竞争的战略。

博明的看法比较系统地厘清了川普团队对中美关系的基本认知,但他所属的团队已脱离决策圈;而杜如松的观点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拜登的国家安全团队关于美国如何应对中国大战略的思考。到目前为止,拜登的中国政策团队除了杜如松之外,其他人都没发表比较系统的对中国战略的说法。杜如松的观点表明,白宫国安团队对中国战略意图的判断开始清晰化,这个变化应该对今后美国的对中共战略和政策有越来越多的影响。

责任编辑: 江一  来源:SBS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本文网址:https://www.aboluowang.com/2021/0915/16469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