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 政党 > 正文

造假穿帮与乌镇大咖:爱国造假不只是流量故事

—爱国造假不只是流量故事

作者:
自媒体炒作民族主义和所谓的爱国主义,涨粉迅速、收益大增,这是有大环境支持的。包蕴着强烈受虐者心态的民族主义,多年来一直被中共用作证明和强化执政合法性的武器;而近年来中美关系的恶化,更是让民族主义狂飙突进

  这几天,中国国内的视频博主“爱国造假”,引发群嘲;其中还有不少外国网红,也把“爱中”的段子拍成了闹剧。不少人质疑这是内宣通稿引发的穿帮丑闻。而几乎与此同时,中国的乌镇又是大咖集结,各路角色畅谈中国对外宣传的新思路,对所谓的对外传播发表看法。

  时间上的巧合,让人们再一次聚焦外宣和内宣。内宣鸡血化、外宣战狼化,而二者的趋同正在加快,呈现出内外宣的民粹化,引发了人们的普遍担忧。 

中外网红爱国造假

  9月底,大约十名中国视频博主被发现讲了一个相同的故事。在边境线上,他/她们忙着拍视频,结果边防人员主动上前提醒注意安全,因为前方两百米就是朝鲜/日本,有可能引发对方警觉。见到视频博主一时半会儿仍没有离开,又有四名边防人员意外出现,排成人墙提供人肉保护。

  视频的标题一模一样:我们没有生在和平年代,是生在了一个好国家;视频脚本文字几乎一模一样,结尾的感慨也是大同小异:此生无悔入华夏,来世还做中国人。

  另外,至少五名外国人视频博主也被发现穿帮。不同肤色的博主操着流利程度不一的普通话,配合着夸张的面部表情,讲述中国银行保安不持AK47步枪让他/她们的母亲惊诧不已,共同的赞美自然也是中国安全举世无双云云。

  有批评者指网红造假是“通稿爱国”的丑闻,但目前没有证据显示有官方机构或民间组织向这些视频博主提供通用版本的稿件。而官方机构如共青团中央以及一些官方媒体对“爱国生意”进行了严厉抨击,反应虽然迟滞但声势颇为浩大,似乎有理由让人们相信,中国互联网上成熟的稿件买卖链条促成了闹剧。 

不只是流量生意

  视频博主爱国造假即便是流量使然、与通稿无关,但这种令人喷饭的存在,与内宣的氛围其实须臾不可分割。

  自媒体炒作民族主义和所谓的爱国主义,涨粉迅速、收益大增,这是有大环境支持的。包蕴着强烈受虐者心态的民族主义,多年来一直被中共用作证明和强化执政合法性的武器;而近年来中美关系的恶化,更是让民族主义狂飙突进:在内部,官方透过民族主义整合民间的思想认识;在外部,中国外交风格强势转向,以战狼气概激烈应对美国的鹰隼风格。

  在自媒体行业,民族主义也不可免俗地炙手可热,尤其是视频博主的爱国鸡汤充斥着民族主义的味道,这一两年表现得尤为明显。但是任何东西,一旦有需求,就有供不应求的可能。刺激民族主义的佐料一旦短缺,包括视频博主在内的自媒体只好连编带骗了。

  由厚重民族主义调味的浓稠鸡汤,确实有治愈的作用,不少视频和文字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弥合民间的思想分歧、进而生成合力来应对外部危机,这也是官方乐见的。但这种鸡汤会导致成瘾效应,直接刺激肾上腺激素,直接关联现实的政治生态和舆论环境,自媒体借助影响力氤氲出的新闻幻象让人腾云驾雾,已经实现了对韭菜的大面积收割,也完全可能影响到决策层。

  中共官方怒批“爱国流量”,完全缺少基本的自省,对自媒体也很难有太大说服力和震慑力。自媒体时代的爱国流量经济其来有自,而中共若在内宣上继续强化民族主义,自媒体也仍会乐此不疲来用好这一财富密码。 

张维为风光乌镇

  内宣对应着外宣。2021年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9月28日闭幕,尽管西方媒体对这样的峰会不太感冒,但中国媒体认为这一峰会是堪比孟晚舟回归的大事件,而峰会中的“全球抗疫与国际传播论坛”,包括学界人士在内的互联网网红分享了他们对中国外宣或所谓对外传播的思路,尤其让媒体意兴盎然。

  有战狼学者之称的复旦大学教授张维为,再一次没有悬念地被聚焦。张维为在论坛上作主题发言,他在演讲的最后部分强调,“对于西方媒体的恶毒的攻击,一定要通过交锋才能更好地交流,只是希望交流,有时候会遇巨大的挑战”,他坚持认为自己“一直讲这个观点”。透过现场视频可以看到,即将结束演讲、已经合上发言稿的一刻,张维为表示“该迎头痛击一定要迎头痛击,当然该客客气气就客客气气,实事求是”,这个收尾算是给他的气势汹汹的发言做了些许调和。

  张维为从来声名在外。他5月底为中共中央政治局讲解如何加强中国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央媒当时指张维为提出了工作建议,中央政治局的同志认真听取了他的讲解,并进行了讨论。不过让外界略感意外的是,在那次集体学习后,习近平表示中国要在国际社会广交朋友,努力塑造“可信、可爱、可敬”的形象,还强调要在对外宣传中注重基调,“谦逊谦和”。

  张维为的乌镇发言没有提到可爱中国说。媒体报道他的乌镇发言时,重点突出迎头痛击论调,这一说法显然与可爱说大相径庭。有趣的看点正在隐秘处,张维为这次在乌镇公开表示“交锋”是他的一贯观点,明显也是在与可爱说保持距离。 

外宣内宣同质化引发担忧

  在乌镇讨论对外传播的网红里,除了张维为,还有左派小报《环球时报》临退休总编辑胡锡进以及战狼画师乌合麒麟,他们在论坛现场发表演讲。而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全球与当代中国高等研究院院长郑永年透过视频远程发言,这让郑永年和他们三人有了距离感。

  央媒报道郑永年的演讲时,标题一般是突出“中美关系是美国内部问题的牺牲品“这一句话,而他演讲中建设性的点睛之笔其实是最后一句——中国读者、中国媒体的一大任务,是面对美国的谎言要三个回归:回归事实、回归科学、回归理性。

  和张维为的交锋说相比,郑永年的三个回归四平八稳、相对学术化,在舆论场也还没有引发太大的讨论和回响。二者对外传播思路和理念的泾渭分明,乌镇论坛之前就引发了关注和思考;而乌镇论坛之后不同思路、理念引发的舆论场关注度的冷热分明,也变得饶有意味。

  郑永年从来并非独行。北京清华大学国际关系研究院院长阎学通在在谈到中国外交作风时,特别强调要保持风度,以理服人,而没有外交风度,是外交职业能力不强的表现。类似的观点,中国高校、社科领域的不少学者都有过表达。

  而中国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储殷在7月间的说法,则集中显示出知识界对中国对外传播整体思路的忧虑。他认为,中国外宣内宣化是显而易见的,而这一趋势与互联网、自媒体发展相结合,更形成了外宣民粹化趋势,突出表现就是一些专家、外交人员为迎合互联网上的情绪而降低专业标准。

  储殷教授所言的中国外宣内宣化,换个角度即是说外宣内宣同质化,而二者的共同点就是民粹化。也有论者认为,民族主义或者民粹主义和民族主义的合流,才是中国外宣内宣的同质化的特征。不管是哪一种观点,内宣外宣同质化看上去都是共识,而这种趋势的结果就是“讲好中国故事”最终会被国内互联网的情绪所裹挟。至于中国互联网上的情绪从哪里来,体制内的专家或许不方便说太多,前面已经谈及,其来有自是再明确不过的。

  中国外宣何处去,中国的研究者们也只能说个模棱两可。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杨洁篪的弟弟杨洁勉,作为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任曾经多次表示,当今世界所谓主流的国际关系理论不能准确解释中国外交,不能跟着西方走,要坚持自己的判断,“但我们讲出来的话,也要让西方听得懂,否则中国的话语就走不出国门,形不成国际影响“,特别是“面对争论,可以巧妙回答,以子之矛攻子之盾,但是要对于传播的对象给予足够的尊重”。

 

责任编辑: 赵亮轩  来源:北京之春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本文网址:https://www.aboluowang.com/2021/1003/16548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