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 存照 > 正文

吴惠林:跳脱“数字”的迷障 看穿数字下的政治把戏

—跳脱“数字”的迷障

作者:
必须郑重提醒的是,我们固然要让指标数字说真话,但也要思考“数字是怎么算出来的?”不要以为资料和数字都唾手可得,正如该书作者呼吁的,是应该“建立一种懂得尊重资料、投入心血搜集资料、仔细且诚实解读统计资讯

2021年9月16日,多家媒体报导,世界银行取消了一份对世界各国商业环境进行评估的重要报告(《经商环境报告》)。因为最新调查发现,世界银行高层向员工施压,以改变中国和其他国家的排名。涉案领导人包括现任国际货币基金(IMF)总裁、时任世界银行执行长乔治艾娃(Kristalina Georgieva)和时任世界银行行长金墉(Jim Yong Kim)。

世银编造假数据?

当2020年发现《经商环境报告》的数据违规后,世银暂停该报告发表,并委托一家律师机构进行外部调查。2021年9月16日世银公布调查结果,结论是:包括乔治艾娃在内的银行高层参与了向经济学家施压,设法提高中国在2018年的排名。当时的乔治艾娃和其他人正试图说服北京,让世银能从中国获得更多资金。

虽然乔治艾娃在IMF官网声明不同意该调查报告的结论与解释,并否认自己在世银任职期间曾介入该报告,且表示已就此事向IMF执行董事会进行初步汇报,但该项报告改变计算方法,以提高中国的排名却没被否认。其实,201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保罗・罗莫(Paul Romer)在该年接受《华尔街日报》访问时说,他担心《经商环境报告》容易受政治的影响而改变数据,而他在世银否认报告被篡改后不久,就宣布辞掉世银首席经济学家一职,己可确定该报告被篡改并非空穴来风。

将事件调查清楚并回复该报告的公信力当然是很重要的,而“数据”或“数字”力量之大也同时被凸显出来。当前人世间已是“大数据”时代,世人都逃不掉数据的轰炸,在“假”、“不诚信”早己成风的现时,更难避免受到数字的毒害。如何跳脱数字的迷障,是一项严肃重要课题。

可以这样说,至少自“1、2、3、………9、0”这种所谓的阿拉伯“数字”面世以来,人类就与“数字”结了不解之缘,生活中无时无刻都离不开数字,一天24小时作息,食衣住行育乐需要花费,无不以数字作为基准。在数字不知不觉间融入生活中,在数字的方便使用促进生活福祉中,人们却也时时受其役使,甚至于早已陷于数字的迷障中受到伤害呢!

著名的“633”

2008年在台湾被热烈讨论的“633”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这是当年马英九在竞选总统时所用的口号,长时间充斥各媒体、更响遍台湾各地。这三个数字代表的是台湾经济成长率6%、失业率3%、每人平均所得3万美元。

当马政府上台百日接受检视时,人民关心的焦点只在“跳票与否”,却不问为何订定“633”、其涵意为何?特别是经济成长率,似乎认为“高好低不好”,真是这样吗?这其实是一种严重的迷思,追究当前用来计算经济成长率的“国民所得统计”,其被创造出来旨在明了一个国家的经济情况、单纯的藉以了解一国经济的内涵,哪知竟演变成各国“竞逐”经济成长率高低、强调“本国”的经济实力,殊不知其所支付的代价难以估计,如今全球气候变迁、水深火热、天灾人祸不断,很可能就是各国“竞逐”经济成长率的后果呢!

再举贫富悬殊、所得分配这项颇受关切的指标数据,“均富”往往被作为目标,于是代表所得分配的指标数据拉大就被认为“恶化”。不过,顾名思义,所得分配就是指国民所得这一块饼如何分配给全体人民,是每一个人分得一样多叫做公平,或是有几分贡献就得到几分才是公平?

在一个自由的社会中,前一种分配法大概不被认同;而后一种才真是公平分配的定义。但是,贡献又是代表什么?简单的说,就是生产能力的反映,而生产能力又如何衡量呢?我们知道,每个人都会认为自己的能力强,但觉得未能得到应有报酬;不过,能力的强弱也并不是当事者自己就能决定的,还必须受制于其他人和所处的环境。我们可以简单的这么说,是由市场上供给和需求力量所决定的,而市场的竞争性愈强,就愈能反映实际的生产能力。当然,一个人的能力与其教育、经验、年龄、性别、家庭背景,以及其他的个人属性息息相关。这些属性中,有先天具有,也有后天培养的;先天的特性既管不着,也不必去管,后天的培养才是应该重视的。

拆解所得分配数据

无可置疑的,生长在富裕家庭者,其所得的分配在起始点时会较多,但若后天有着公平的培养环境,到头来先天贫困者是有机会爬到前头的。何况,“眈于安乐”是当今世人的通性,先天环境较优越者较有腐化的可能,古今中外的“富不过三代”例子俯拾即是。当然,这也有待时间来解决,不过,后天的环境愈竞争、愈能提供有进取心者的各种机会,也就愈能达到这种境界。因此,后天环境的公平才是应该强调的重点,亦即,创造和维持一个给有能力者出头机会的环境才是首要。

如果一个社会能够反映此种现象,那么,贫富差距不但不是坏事,反而会是激励每个人向上的动力,因为“有为者亦若是!”而且,在这样的社会中,所得差距应该也不会相差的非常悬殊;不过,到底有否适当的差距,相信是没有标准答案的。但可确定的是,机会愈均等的社会,不但差距愈不会拉太大,而且也较有趋向更均平的可能。

此外,目前所用的所得分配指标,例如高低所得阶层的倍数和吉尼系数等,都只能衡量静态现象,不能反映出究竟是否富者恒富、贫者恒贫,或者低所得者爬向高所得阶层、高所得者流往低所得阶层。因此,若不进一步探究其内涵,光由表象“数字”作判断,恐怕会导致“失之毫厘、缪以千里”的结果。

当今全球笼罩在金融风暴和通货膨胀的阴影中,经济被认为不景气,而全球会不会有股灾也让世人心惊胆战。究竟实情如何?问题何在?有关的指标数字是评断基准。有人说“钱太多是祸首”,但“钱太多”有无确切数字?而“外汇存底”是金钱数量多寡的重要来源,“出口大于进口”又是“外汇存底”累积的一项因素。对于外汇存底的数量,各国政府都以“多是好事”看待,舆论也大都如此认为,而“出口大于进口”一般以“顺差”称之,反之则谓“逆差”,言下之意,顺差是好事,逆差则不好,于是“一切为出口”成为政策,出口多多益善、进口则反之,真是这样吗?如今随处可见的泡沫金钱游戏却与这种流行的观念所导致的偏差政策、终而累积泛滥的游资息息相关呢!

看穿“数字”的陷阱

以上所举的实例,无非是说对“指标数据”理解错误的话,很容易导向不利的结果,这些事例比比皆是,而日常生活中各种民意调查和媒体报导的统计数字又是多如牛毛。除了“指标”意涵要弄清楚外,“数字”的取得及其表现方式又是大课题,“统计学”的出现就在化解此难题,但它是一门学问,绝大多数人们都无缘接受教导!那么,是否就只能听从专家们或媒体的单向传播,而时常被愚弄了呢?早在2007年出版的The Tiger That Isn’t: Seeing Through A World of Numbers(2008年中文译本《如何用数字唬人——用常识看穿无所不在的数字陷阱》)就为市井小民们提供了解码,以有趣的故事和数字常识,教导人们如何用既有的知识去理解数字。

该书是由一位经济学家和一位记者共同撰写的,他俩有感于“新闻、政治及日常生活中,到处都是数字。不论好坏,它们俨然已成为现在最高级的语言,会说这种话的人,称霸为王。数字让人一看就懂的特性,往往比长篇大论的文字更吸引民众的注意力。但它们却也往往因为同样的理由而让人痛恨。它们可以被操弄来欺骗社会大众,而不是让社会大众明了事情的真相,它们也可以被用来恐吓平民老百姓,而不是让这些老百姓了解事情发展的趋势;总而言之,它们经常落入被滥用或扭曲的下场。数字的角色极端模糊,既有信服力,又有欺骗力,到底我们要如何看透数字?”于是联手出书,希望让数字回归真实的面目。十四年后的今天,再看这段文字更为贴切。

两位作者不仅想揭开统计这行的伎俩,包括:重复计算、骗人的图表、暗藏玄机的起始日期,以及吊诡的尺度等,而且不倚赖艰涩的统计技巧,来说明该书各章节想要表达的重点。该书以生活中各项统计数字为例,说明应该如何厘清迷雾、看穿真相。作者认为掌握数字的能力,几乎人人都有,而这种能力的高低,能够影响我们如何看待生活中,各项举数字说明佐证的大小议题,它同时也是影响数字受人喜爱或憎恨的主要原因。他们相信,就算是一向自认为数字白痴的人,也可以享有这种能力。

了解数字、尊重数字及其制造者

就如同作者们所言:在别的教科书中,看不到该书的内容,书中各章节的选择及编排,即使是以专家的眼光来看,也都非常奇特,更遑论内文的呈现方式。的确!这是一本从大量使用数字者的观点来解读数字的书,有可能是一篇报导,或一个社会现象。作者希望读者们在阅读这本书的时候,能不带成见地记住书中提出的要点,看他们如何在各章节小故事中运用它们。也希望读者在看完这本书之后,能够发觉数字背后的真相,并因此充满自信。

我很同意作者们的看法,也佩服他们的勇气及拨开统计数字迷雾的能力和功力,竟然能用深入浅出白话、通俗地解说,无怪乎博得诸多好评和推荐。我特别认同《新科学人》杂志科学作家Mike Holderness的评语:“……每位记者都该带薪休假,在家好好研读这本书,直到彻底搞懂为止。”毕竟传播媒体的影响力太大了!

最后,必须郑重提醒的是,我们固然要让指标数字说真话,但也要思考“数字是怎么算出来的?”不要以为资料和数字都唾手可得,正如该书作者呼吁的,是应该“建立一种懂得尊重资料、投入心血搜集资料、仔细且诚实解读统计资讯、将统计学视为了解之路、努力找出既有数字意义、不将数字当成政治把戏的文化”。信哉斯言!

(作者是中华经济研究院特约研究员)

 

责任编辑: 赵亮轩  来源:大纪元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本文网址:https://www.aboluowang.com/2021/1007/16564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