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 言论 > 正文

山西煤票也许是重新开启票证经济的标志性事件(图)

 

镇雄是云南东北的一个县。最近一个关于那里的新闻很值得深思。

现在的镇雄和全国一样面临煤炭紧张的情况,对没有实现暖气供暖和煤气为主的城镇来说,特别是农民家庭,冬天都需要购买煤炭取暖和做饭。

奈何今年的煤炭价格太贵,一斤煤炭超过了一斤稻谷或一斤玉米的价格,农民朋友很受伤——种出来的粮食没有烧的煤炭贵,发热量差不太多,就是同样重量的粮食体积大一点,不如直接烧玉米棒子合算了。

云南镇雄各级部门相当重视煤炭价格问题,县能源局与镇雄多家煤矿企业商谈后,做出重要决定:镇雄辖区内的所有农村老百姓,持农村户口簿到煤矿购煤,按市场价格的一半执行支付购买,每个户口簿可以享受3吨以内的优惠。

无疑这是一项非常得人心的惠农政策。人人都夸镇雄干得好。好的东西就会推广出去,比方说,据澎湃新闻报道,为了让广大群众冬天不挨冻,近日山西多地配额销售煤炭,还出现了做工精致的民用煤票,一度冲上热搜。这是一个标志性事件。

隐藏的问题是,这不就是平价和议价的票证经济吗?配额以内的过去叫平价,超过部分是议价。

这里说一说票证经济的由来。

上世纪50年代半岛上的战争结束后,国家于1948年底发行的第一套人民币已经无法继续使用。有两个原因,一是发行第一套人民币的时候是哪里解放了哪里发行,图案不一致,第一套货币多达62种版别,面值跨度达到从1元到5万元(补充一下,这套钱币目前的收藏价格非常昂贵,价格过千万,所以现在收藏市场能够见到的绝大多数都是仿制品);二是贬值太快,无法流通。

1948年底刚刚发行时,有的地方这套人民币的一百元大约可以购买一石小米(120斤),到1953年时连一盒火柴也买不到了。在民间这套纸币基本失去了流通价值。

那么当时民间替代货币的是什么呢?手里有粮,心中不慌,中国北方当时的替代物是小米。小米和白面是当时的硬头货,小米更适合流通当等价物。那时大米还是稀罕东西,白面不方便流通。

比方说,一个木匠给人家打一套桌椅家具,用时10天,收费20斤小米。

这里插播一段逸事,是我听当事人讲的:1949年9月,两个同学,暂叫张三、李四吧,一起从高中毕业——这在当时属于现在的211、985一级的文化级别。面对新生活两个人都很向往,高中毕业后很想去政府工作,恰好当时刚刚解放事务繁多,政府正招人,他俩就去应聘。

政府工作人员很热情地接待了他们,一切审查都合格,但是,按规章提出一个要求:每人需要交15斤小米以示诚意,或者叫供伙,并且安慰他们说,中午食堂吃饭免费,其实这小米也是你们自己吃了。交来小米,马上可以填表上班。

两人当然同意,马上回家取小米。问题来了:张三家比较富裕,李四家比较困难。张三当天回家取回15斤小米就交上去了,当天填写完表格就去上班算是入伙吃小米了。时在1949年9月25日。

李四爸爸说,这是好事,咱家没小米,但是可以想办法。于是四拼八凑,费了好大力气,用了好几天时间终于卖掉家当凑够了15斤小米,让李四拿去交了,李四也填完表格开始上班。时在1949年10月5日。

后来到80年代,两人虽然在不同岗位上班,都是国家干部,问题又来了:1949年10月1日以前参加革命工作的是离休,以后参加工作的是退休。本来工作期间两个人的工资越差越多,后来改公务员制度,国家干部也不存在了。张三、李四两个人的待遇天地之别,退休后两人闲聊,一个退休开两万多,一个开五千多,感慨万千。

回到前面,1953年时第一套人民币不能用了,加上半岛上的战争使得物资特别匮乏,尽管打击了大批的奸商囤集居奇,但粮食、棉花、食油等民用物资还是很紧缺。50年代中期高层领导经过反复研究,作出两个决定:一是废除第一套货币,去掉4个0,发行第二套(实际是到1955年执行完毕),即一套的一万块相当于二套货币的一块钱。二是发行粮票,任何人必须凭粮票购买粮食,多大的领导都不允许例外。粮票先是从有条件的省份开始再扩展到全国,解决贫苦人家吃不上饭的问题,避免奸商囤粮抬价。

学过历史的知道,配额发放物资是一百年前苏联的战时经济,后来从江西苏维埃到延安时期都用过,本来是解决部队后勤保障的方法。

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了中国的票证经济,从粮票扩展到布票、油票、肉票、火柴票、自行车票、香烟票等等,严重的时候几乎所有的商品都有过凭票购买的经历。

猪肉正贵的时候,有一回在某论坛上有个年轻人问:那个年代凭票去领粮食、领猪肉吃不香吗?萝卜白菜一分钱一斤不香吗?生产队集体劳动,年终发口粮、发柴火、发蔬菜、发猪肉不香吗?这样的生活还能再有吗?

我给他解释:持有粮票只说明你有购买票上额度的权利,还需要付钱才行,不是免费领的。不少人说那时候大米才一毛五一斤,问一问,是一毛五让你随便买吗?全国城镇都是每人每月供应五斤八斤的,再买没有了。你想15块钱买100斤大米,哪个卖你?有粮票吗?

萝卜白菜一分钱一斤,想一想,二亩地收获1500斤白菜只卖15块钱,那时的农民怎么活?这里面有一个名词术语,叫“工农业剪刀差”——就是工业品价格贵,农产品价格低,画在统计图表上形成剪刀的图案,所以叫剪刀差。

工农业剪刀差的后果是农民种三年地攒不够一台自行车钱,当时青年人结婚能有“四大件”的都是富裕人家:自行车、手表、缝纫机、收音机,又称“三转一响”。那时随礼也五花八门,几块钱都是厚礼,还有几个人合伙买一对暖壶、买一对枕巾枕套、买一个大挂镜等等生活用品的。

生产队集体劳动,年终发口粮、发柴火、发蔬菜,逢年过节发白面、发猪肉,这种事是有的,但是发的这些东西都不是免费的,需要工分顶,工分不够就杯具了。

这里更正一些人的错误说法:有些人以为那个时代农民交公粮是白交的,这个不对。当时国家粮库收公粮时会按议价给生产队,不过价格非常低,玉米是从七分钱到九分钱一斤不等。生产队拿到这个钱后回去后用“加权平均法”核算生产队员一年的收入。这个懂财会的比较好理解。

农民收入先要用来支付年终发口粮、发柴火、发蔬菜、发白面、发猪肉的钱,结余的钱才能拿到手。1976年时的统计数字是,全国农民年均结余收入74元。是一年。当时有的省份城镇居民月收入低于8元钱的定为困难人口。

有的农民家庭孩子多就坏了,一年的工分不够支付年终发的口粮、发柴火、发蔬菜、发猪肉钱怎么办?也不能让孩子饿到,工分不够的部分记账,先欠着,等孩子长大能挣工分了再接着偿还。农民欠的这个钱叫“三角债”。

农民干一年倒欠生产队钱的情况就是这么发生的,直到80年代后期全国的三角债才清理完毕。

从上面的历史可以看出,票证就是物资紧缺时的一种保障供给的手段。

2021年11月,云南镇雄和全国一样面临煤炭紧张的情况,率先实行了凭户口本买煤、享受半价的制度。户口本不方便携带,建议给群众发放煤票。这是有60多年经验的老办法。

拿户口本买煤的缺点,是要登记这个户口本已经买过煤了,以前是收完票就行了。以前的粮本是当月买过之后盖个章表示已经不能再买了,户口本怎么盖章?如山西这样,有了煤票就简单多了,这也是一个标志性事件。

今年是一个历史节点。以后大家会注意到这一点。

责任编辑: 李广松  来源:大鱼说小事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本文网址:https://www.aboluowang.com/2021/1128/16770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