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教育育儿 > 正文

父母的好意竟然是导致孩子叛逆因素之一,3个方法学会与孩子相处

作为父母都会呵护子女周全,如果可能他们会倾其所有护孩子他一生安稳,从小开始对一举一动都十分关注。无论何时只要孩子需要父母永远第一个无条件站出来,本能地安排好一切,很多父母认为被孩子依赖是一种幸福,为他们安排也是自己的责任

引起很多父母共鸣的电视剧《小欢喜》里强势、焦虑的妈妈宋茜,对上高中的女儿英子管理苛刻。她限制英子的娱乐和兴趣,替女儿拟定复习计划,身为物理老师,在家中辅导女儿功课编写模拟题,这一切安排和管控让英子透不过气。

怕耽误学习宋茜坚决反对英子周末到天文馆做讲解员,把她所有的乐高没收不允许再玩。在宋茜看来自己所有付出和安排是对女儿的爱和关心,在英子心里难以承受妈妈沉重的爱和无处不在的安排。最终英子表现出叛逆,逃学去找爸爸在那玩乐高,还背着妈妈去天文馆。

这一切被宋茜得知后,母女俩大吵,英子情绪崩溃离开家想跳海自杀。其实英子本来就是学霸也很懂事,是妈妈过多的限制和自作主张的安排使她最终叛逆甚至有轻生的念头。

01、导致孩子叛逆的因素

孩子到了一定年龄,父母的过度操心会引起他们的反感甚至出现情绪崩溃,用极端方式表示反抗,这就是叛逆

第一点:父母过度操心

父母事事为孩子操心在他们没有自理能力的婴儿期完全没问题,一旦孩子有了自主的基本能力,就应该把必要的技能教给他,给他“自作主张”的机会。已经把自己当作独立个体的孩子在父母的操心安排下他们内心压抑,很容易出现和父母对着干,顶嘴,甚至用极端方式表示反抗。在家长看来自己的好心好意不被领情还叛逆,长大了就不一样了呢,无法接受。

人处于某种控制下时间久了,势必有抵触心理,进而用行为示以反抗,希望获得自主和自由。父母的过度操心使孩子有压力,为了争取自由产生反抗心理。

第二点:成人不理解孩子

在成长过程中老师和家长是孩子接触最多的,也是影响他最深的人。因为年龄和思想差异,面对同一件事情时理解不同角度不同,孩子被误解或者不被师长理解,内心挫败产生自我保护意识,就成了师长眼中的叛逆行为。

第三点:环境影响

孩子慢慢长大也在慢慢用自己的认知认识这个世界,但是没有阅历的他们对事情的想法并不全面,一旦发现身处的环境和身边的人,与自己的认知和想象有差异,他们觉得与环境格格不入,出现本能地抵触,这种抵触不利于孩子成长也容易对周围人带来伤害

法国知名心理学家吉塞勒·乔治曾经说过:对抗权威是抵触的心理也是叛逆的行为,能将“是”代替“不”才是转机。

02、父母学会与孩子相处

孩子的叛逆行为之一就是与父母针锋相对走极端,这个时候如果父母越坚持己见,他受到刺激会情绪失控会越极端。争执不如顺从,尊重孩子的意愿,不强迫,只要不是超出底线的事情,适当顺从他。

湖北卫视有一档节目由刘仪伟主持,有来自多个国家的嘉宾参与,有一期主题就是有关叛逆。嘉宾们真实演示生活中经历的叛逆行为,把每个叛逆阶段可能的行为演绎得淋漓尽致,观众和嘉宾都被真实而熟悉的情境逗地大笑。

有一个阶段是“不知道”,父母怎样沟通孩子回答都是“不清楚,不知道”表情和语气都没有温度。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呢?一位阿根廷的青年表明自己的看法“当父母开口只关心学业时,我宁愿只看手机不回应,孩子的世界除了成绩有很多感兴趣的事物

想让孩子乐意和父母倾诉,就不要只局限在学习,要做孩子的朋友。多和孩子沟通了解他,除了学习之外,交流他所感兴趣的事,关心他的内心,使他感受到被理解,也乐意向父母敞开心扉

当父母与子女出现意见不一,未必能确切地断定谁对谁错,站在不同角度也许都是对的,这个时候孩子因为和父母的争执势必出现情绪。父母要自己平静下来,疏导孩子的情绪。不要拿出必须让孩子服从的架势,这样只能增加他的抵抗情绪。一起客观地分析各自观点,最后谁的想法更有利显而易见

付出所有自己能付出的物质和爱给孩子,这是很多父母认为理所当然的事,最终这种爱变得没有界限,反而成为控制欲事事为孩子安排妥当。把自己的想法安排在孩子身上,孩子的想法和情绪被忽视,缺少独立人格和空间,这种内心的不满积累到一定程度直接走向叛逆

凌晨妈妈来叨叨:

能力有限的孩子,很多情况下并不知道怎样与这个世界相处。所以,干脆封闭自我,抵触所有。这个时候需要家长关心和引导,多沟通,去了解他,而不是只以叛逆定义他。

责任编辑: 王和  来源:凌晨妈妈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本文网址:https://www.aboluowang.com/2021/1217/16842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