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艺术世界 > 正文

身为中国人,欣赏国画必须知道的4个点!

故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中庸》

中国画是中国传统民族绘画的统称,也称国画或水墨画。她是以墨为主要颜料,以水为调和剂的具有民族特色的特有画种,形成了融汇民族文化素养、思维方式、审美意识和哲学观念的完整的艺术体系。

《牡丹册》

欣赏一幅中国画作品,对于一般人来说,常常是能否"看懂"作为评判标准。一般来说,工笔的、写实的作品就容易欣赏,因为它是具体、真实的,属于看得懂范畴。但如果是粗放的、写意的作品,尤其是水墨写意的作品,就较难欣赏了,因为它不写实,形象不具体,就看不懂,而且更无从知道作者的寓意了。那么,我们应该怎样来欣赏国画呢?

首先说明,中国山水画和古代思想的互证非常紧密,众所周知,中国古代思想体量非常大,这就表示很难有一篇文章可以把一系列的审美和理念通通说尽,归根结底还是要多读书的。所以本文接下来的表述也只是一己之词而已。

《碧桃图》

欣赏国画作品要看神韵

就国画而言。看画一般要先看画面的整体气势,用中国术语来说就是先体味其“神韵”,或者是“神似”;然后再看笔墨趣味、画的构图、着色、笔力和线条等;最后才看造型,似像不像或形似。这种抓“神韵”的欣赏方法就是抓住了国画的实质。因为“神韵”是一种高层次的艺术审美享受,是中国画家们追求的目标。

当然,要从画中去体验到一种“神韵”并不是一种容易的事。它不但要求要有一定的审美能力和艺术修养,也要具备一定的国画的基本知识和文化内涵,才能够更好地去欣赏国画。

《枇杷山鸟图》

欣赏国画作品要看笔墨

在传统“六法”中“骨法用笔”排在第二位。“骨法”在中国画中指的是运用线条作为骨架进行造型的方法。它融合了汉字书法中用笔的规律和美学原则。体现了线条的力度、质地和美感。

中国画以线条构成,是与中国艺术家对线条的情有独钟和独特的感受是分不开的。古代绘画的先祖认为:以点作画易于零散和琐碎,以画作画易于模糊和平板,用线条最易于捕捉物体的形象及动感,最适宜发挥毛笔、水墨、宣纸和绢帛的特性。可以说线条是中国画家独到的艺术语言,是中国画的灵魂。

笔韵是国画家追求的最高境界。运笔时所表现出的一种内在节律,通过气与力的统一变化而形成。用笔的韵律感和节奏感亦是国画家们的心弦拨动。或浑厚苍劲、刚健挺拔,或含蓄内敛、飘逸洒脱。无不是国画家们的千锤百炼和用心血汗水浇灌的结果。

《仙山图》局部

中国画以墨为主,以色为辅,是其基本特点。笔墨二字几乎成了中国画的代名词,如果说西方画是体、面、色的交响,那么中国画就是点、线、水、墨的协调。中国的画家深谙绘画要旨,认为画面太枯燥,则有燥气;画面太湿,则无生气。墨无变化则僵滞死板。因而数块浓墨必以淡墨破之,一片淡墨必以浓墨破之,一片枯墨必以湿墨润之,一片湿墨必以枯墨提醒。观画时往往尚未看清具体形态就已被画面笔墨中溢出的抽象意韵所感染,在欣赏国画时往往也从这里入手。

在中国画的创作过程中,始终离不开墨。用墨的方法有以下几种:泼墨法、积墨法、破墨法、宿墨法、渍墨法和蘸墨法等。好的国画无不在用笔、用墨、用线、用水等方面有高妙之处。在画面上显现出浓淡干湿变化。古人云:“干裂秋风,润含春雨”,就是这个道理。

《明皇幸蜀图》

欣赏中国画要看构图和形式

从古到今中国画的构图有诸多形式,自成章法布局。东晋顾恺之称之为“置陈布势”,谢赫则称之为“经营位置”。说法虽不一样,但其意相同。即画家将要表达的内容和形式加以组织、安排,构成一幅体现个性,呈现气势,和谐统一的整体画面。一幅作品的境界高地,奇特平庸,构图非常关键。

构图的法则有其自身规律,构图的来源是生活、是眼界、是修养、是格调。构图具有极大的灵活性,因为中国画使用独特的散点透视法,用这种透视法来展现绚丽多彩多姿的世间万物,给绘画家们带来极大的自由空间和灵活性。它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不求物体具象,只求构思和形象入理。

《荷锄归樵》

中国画讲究稳中求奇、险中求稳、着意对并、打破对称,形成一个富有节奏的协调整体。大多采用“三七停”起手法则,把主要物象放置在三七点上对打破均衡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也易于形成韵律节奏,给观画者以视觉美感。

绘画有高有低,因而就有了不同时代的品评标准。张怀瑾提出了“神、妙、能”三品,朱景玄提出了“神”、“妙”、“能”、“逸”四品,黄修复则强调“逸”、“神”、“妙”、“能”四格。张彦远定了“自然”、“神”、“妙”、“精”、“谨细”五品级。不论是神先逸后,还是逸先神后,都说明中国画家始终追逐着高品位。充满着美学意识,自我意识,在借鉴传统的基础上艰难探索,力求创出个人高雅的风格,力争呈现出更加自然的气息。

《果熟来禽图》

看画还要远观其势,近取其质。利用不固定的视距、观其物象。远看大势气韵,近看点线质量。“六法”精论,千古不移,是画学传统的金科玉律。在中国绘画史上这一理论具有无法撼动的深远作用。也是时下评价、品赏中国画的根本法则。凡书画人必受这一法则的约束和检点,用这一法则鉴赏,评价中国画作品,其高低自可辨也。

中国画讲究“可行、可望、可居、可游”,这四种所想表达的都是一种“沉浸式”的观赏方式,要“近视眼”地看,要“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杏花鹦鹉图》

责任编辑: 宋云  来源:鸿汉文创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本文网址:https://www.aboluowang.com/2022/0224/17129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