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史海钩沉 > 正文

长于谋略的神将李靖

作者:

一、四方壮志弥恩仇吴楚烟销奇策中

李靖,字药师。靖乃安定静默之意,药师为佛国世界之觉者。这般谦谦祥和的名字加诸一人之身,无怪乎历代传奇、演艺作品都爱反复流传他的故事。他与红拂女的风尘奇缘,代龙王兴云布雨的神迹,至今仍是妇孺皆知、口耳相传的美谈。李靖早已化身为后人心中的风流神将,而真正被历史铭记的,是他在人世间、在风云际会的隋唐之交,创造的一个个军事奇谈。

在初唐的武将中,李靖可谓最特别的一位。他几乎是唯一可与秦王李世民在兵法上一较高下的将领。秦王征战北方时,尉迟恭、秦琼等开国名将大多追随秦王出生入死,而巴蜀、荆楚一带,却是李靖独当一面,统领唐军逐步平定水乡江南。若说大唐半壁江山由秦王一手打下,那么另一半恐怕要归功于李靖。

与高祖恩怨

李靖姓字非凡,出身亦是不俗。在惜字如金的青史中,他有着殊为精彩的出场:姿容瑰伟的世家公子,文武兼备的翩翩少年,一出口便是经天纬地的豪言。他常对亲人说:“大丈夫若遇主逢时,必当立功立事,以取富贵。”如果不是身负天纵之才,怎敢踌躇满志、轻言功名?相对的,是诸位名士赞赏的佐证。在家中,他的舅舅、隋朝名将韩擒虎说:“天下能够谈论孙武、吴起之兵法的,唯有此人。”在朝中,隋臣杨素、牛弘皆以李靖为俊杰。杨素甚至指着自己的座位对他说:“卿终当坐此!”

在万众瞩目之中,李靖于大业末年做到了马邑郡丞,在太原留守李渊麾下和突厥人作战。此时,反隋叛乱此起彼伏,天下已成乱象,李渊有心平乱救世,暗中招兵买马准备起事。此举没有瞒过身边的副官王威、高君雅等人,同样也惊动了心思缜密的李靖。李靖出仕隋朝,此时惦念的自然是隋主安危。但他的高明,在于不和李渊正面交锋,而是伪装成囚徒,准备潜行到江都,向炀帝密告。但当他到达长安时,关中大乱,因道路阻塞而滞留京师。及李渊攻占长安,李靖便作为告密的叛臣被俘,即将问斩。

在生死关头,李靖亦渴求生机。想他壮志未酬,功业未建,怎敢轻抛这一世人身?他向曾经的首领高呼:“唐公举事,本意是为天下人除暴政,怎么不想着完成大事,因私怨斩杀壮士呢!”李渊虽视他为祸患,闻其心声亦壮其志。二公子李世民敬重他的才识和胆气,也为他请命。李渊便顺水推舟释放李靖,世民更召他入幕为宾。

使功不如使过

武德初,李靖曾随秦王李世民征讨在洛阳称帝的王世充,正遇盘踞江陵的萧铣作乱,率水师攻取唐朝的峡州、巴蜀等地。高祖李渊临时调遣李靖,安辑萧铣。萧铣乃南梁宗室后裔,炀帝的萧皇后正是其远亲。大业十三年,萧铣起兵,次年称帝。武德三年,高祖下诏命亲王李孝恭征讨。自此,李靖之才崭露头角。

李靖有心借此战机在高祖面前立功,化解过往仇怨,立即领兵南下,途径金州,遇蛮人邓世洛屯数万贼兵于山谷。李瑗征讨,数次败北。李靖为其点拨一二,再次出战,李瑗一举击溃蛮兵,俘虏甚多,唐军得以顺利通过金州。李靖等人抵达峡州时,萧铣凭险塞阻截,大军久之不得行进。高祖得知,怒其迟留,暗中命峡州都督许绍将李靖处斩。许绍是位贤士,惜李靖之才,便冒险为他请命,这才保住李靖一命。

不久,蛮人冉肇则叛唐而犯夔州,李孝恭初战失利。李靖亲率八百士卒袭其营垒,再胜蛮兵。他又在各大险塞安设伏兵,待贼入瓮,一战而杀蛮首,俘获五千多人。当捷报快马加鞭传至高祖面前,李靖终于得到君王的信任和嘉奖。高祖向朝中公卿称赞:“我听说任用有功劳的人不如任用有过失的人,李靖果然立了大功。”他颁玺书慰劳李靖:“卿竭诚尽力,功绩卓著,不必担心功名利禄了。”继而亲笔敕文“既往不咎”,以示信任与厚爱。

南平萧铣

武德四年正月,招安之事未竟,李靖洞察两军形势,上陈灭萧铣十策,获得高祖首肯。二月,高祖授李靖为行军总管兼行军长史,随李孝恭再图江南。因李孝恭不晓军旅,高祖将“三军之任,一以委靖”,使李靖成为实际统帅。李靖遂厉兵秣马,日夜操练水军,准备南征。八月,唐军进驻夔州。在长达半年的时间里,李靖没有把眼光局限在练兵,而是放眼天下。巴蜀一带新归唐朝,尚不稳定,李靖为安心作战,劝说李孝恭把当地部族的酋长子弟召来,根据其才能优劣授以官职,外示引擢,实以为质。

万事俱备,只待一场硬仗。时为夏季,江水泛涨,萧铣自恃三峡天险,料定唐军无法作战,于是休兵懈怠。九月,李靖欲率师过峡州,而诸将畏其湍流请求停发。兵贵神速,李靖以过人的胆识力排众议:“如今萧铣尚不知情,我们趁着水涨顺流而下,速至江陵,正是所谓‘迅雷不及掩耳’,是兵家上策。纵使萧铣得知唐军出征,仓促间调集军队,也无法迎战,擒拿萧铣就如探囊取物。”李孝恭抢先响应,依其计策领战舰两千余艘,沿着三峡,乘风破浪进发。因萧铣未设防御,唐军一路乘胜,于十月抵达夷陵。

萧铣有一骁将文士弘,拥兵数万驻守附近的清江。李孝恭急功近利,欲发兵征讨。李靖极力劝阻,告诫他文士弘是救败之兵,锐不可当,待其士气衰弱,才可决战。李孝恭一意孤行,留李靖守营,自己领兵出战,结果在李靖预料之中。但此战之后文士弘这边却大意轻敌,贸然纵兵抢掠。李靖见机,领余下军士突袭。文士弘之兵正肩扛手提,四处横行时,突遇李靖奇兵,顿时大乱,死伤近万。

攻克夷陵后,李靖不辞辛劳,又率五千轻骑作前锋,直抵江陵。李孝恭领大军在后。城内的萧铣寝食难安,城外的唐军却气势如虹。萧铣手下勇将相继落败,被俘士卒四千多人,大批舟舰成为唐军的战利品。眼看胜利在望,李靖宣布停战,命李孝恭将所有战船散弃长江中,任其顺流漂下。诸将疑惑,为何不将辛苦收缴的战船作为武器壮大兵势?李靖耐心解释:“江陵连山接水,我们孤军深入,若攻城未拔,对方援军四集,就会腹背受敌。现在放弃舟舰,援兵赶来一定以为江陵城破,不敢前进。这样,我们就有足够的时间擒贼。”

李靖不费一兵一卒,以一则疑兵之计便把大批援兵挡在长江下游。萧铣内外隔绝,困守孤城,终于走投无路,出城投降。李靖入城,军令严肃,秋毫无犯,城中百姓无不心悦诚服。援兵真正赶到江陵时,亦敬服于李靖治军之能,自愿放下武器,不战而降。

经此一役,李靖助唐平定了江南最大的割据势力,战功卓著,进一步得到高祖倚重,被尊封为“上柱国”。这一年,李靖年过半百,相较于早年获罪于高祖,也算是大器晚成。然而这只是他建功立业的起始,他的一生还有很长。平辅公祏、灭东突厥、破吐谷浑,无一不是他善于用兵、长于谋略的典范战例,无一不是点亮他生命的万丈荣光。

二、江南漠北烽烟逝恂恂老将更忧国

七月流火,战事未央。历史的笔锋转至武德六年的夏秋之交,时隔三年,秦淮河畔的野心家再次掀起南国的动荡。反唐之将名为辅公祏,曾是追随杜伏威起义的隋末雄豪,后归大唐,镇守丹阳。因不满杜公猜忌,辅公祏于是杀副将,诈称杜公之命,起兵造反,更于同年八月初九自称帝,修宫殿、置百官,一切仿照帝制,为患江南。

高祖李渊再次请出气吞江南的大将——李靖。这支王者之师仍由李孝恭为帅,李靖作副,并领李绩等七路总管之军,水陆俱进,挥师南下。

不多时,《讨辅公祏诏》传遍大江南北,贼首亦悉心部署,切断水陆要道以拒唐军。辅公祏先派心腹冯惠亮率三万水师驻扎当涂,陈正道率两万步兵守青林;再从梁山修筑铁索横绝长江水道,修筑城池绵延十余里,与两军成犄角之势。辅公祏一心反唐,布下天罗地网,等待唐军的是一场硬战。

南平辅公祏

唐军主帅李孝恭日夜兼程,率师下江南,果然遭困,双方陷入僵持局面。李孝恭趁休战间隙,召集诸将紧急议事。将领们献策:“冯、陈二人兵力雄厚,固守天险,无法仓促攻取。不如直指丹阳,余孽自然不战而降。”李孝恭正要采纳,李靖却提出截然相反的计策。既然冯、陈二贼的营栅易守难攻,难道辅公祏称霸的石头城就可轻易打下吗?万一唐军进攻丹阳,旬月间无法收复,恐将陷入腹背受敌的窘境。李靖建议马上进攻冯、陈之军,成败在此一举。

有战神主持大局,李孝恭自然唯命是从。唐军便按照李靖之谋分头进攻。李孝恭先取冯惠亮,派老弱羸兵叫阵,待冯军倾巢而出,他再派出主力军迎战,大破冯军,冯惠亮驾孤舟遁走。继而陈正道防守的陆路防线也全面崩溃,冯、陈之兵死伤万余人。

李靖见机,亲率轻骑奔袭丹阳,辅公祏因无接应之兵,拥兵数万却落荒而逃。李绩引兵穷追不舍,一路追杀。在句容处,辅公祏身边仅剩五百护卫,无奈之下抛弃妻子逃窜,却在武康被义士生擒。他被押往丹阳,最终由李孝恭下令处决。平辅公祏之役历时近一年,其中李靖的决策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若问李靖何以作出正确决断,因他能一眼看出敌方每一步的动机。辅公祏重用的两位贼将,擅长野战,却奉命持重防守,意在拖延战斗时间。唐军远道而来,不适合久战,势必转攻丹阳,这样正入贼军圈套。李靖知己知彼,反其道而行,令贼众措手不及,最终以奇制胜。他凭军功再得褒奖,高祖钦佩其军事才干,极力赞他:“李靖是萧铣、辅公祏的膏肓之病,古代名将韩信、白起、卫青、霍祛病,没有一个比得上他!”

北灭东突厥

突厥人,特别是东突厥一直是威胁中原安定的威胁。起事之初,高祖不得已向突厥可汗示好,集中兵力在国内平乱。突厥表面上与朝廷往来,实则支持北方几大割据势力,并连年侵扰 大陆。武德末年,颉利可汗曾率十万兵马入侵晋阳,唐军多有失利。他又趁新皇登基时,遣十余万骑侵犯泾州,兵临渭水便桥之北。太宗李世民英勇无畏,亲临渭水,与颉利隔河谈判结盟,方解京城之困。突厥人狂放无礼一至于此。

贞观三年,唐朝经三年的休养生息,国力倍增。而盛极一时的东突厥发生内乱,又逢暴风雪天灾,族人纷纷离散。太宗在功臣张公瑾的建议下,决心发兵远征东突厥永绝后患。

此次唐王把兵力全权交付李靖。与战者还有张公瑾、李绩、柴绍等大将,统领十余万兵马,组成一支阵容强大的唐军。大军兵分几路,向苦寒的胡地进发。

贞观四年正月,伴着凛冽的朔风,李靖带领的三千精兵从马邑向恶阳岭挺进,准备进击定襄。突厥兵将闻之,相顾失色,一日数惊。他们一致认为唐兵若非倾国而出,李靖绝不敢孤军深入。李靖攻敌意志,派兵离间颉利心腹,诱使康苏密投降。

李靖在夜色的掩护下,突入定襄城,一举俘获前隋遗宗,迫使颉利仓皇奔逃。此战一雪李唐屈从突厥之耻,令太宗圣心大悦。颉利不仅被李靖打得狼狈,更在其他唐将的奋战中一败涂地。退守铁山时,他身边人手仅剩几万,随时面临倾覆之危,只得派遣使臣入京请罪,请求归附大唐。

次月,太宗以天子容人雅量,派人抚慰颉利。李靖却看得更深远,突厥表面上俯首称臣,实为保存实力,俟草青马肥时卷土重来。他命诸将:“朝廷使者抚慰颉利,突厥人一定放松戒备。我们应趁此良机选精兵一万,携带二十天粮草,彻底打败突厥。”有将士担心此举有违圣意,李靖则说:“此兵机也,时不可失,正是韩信灭齐国的道理。一两位使臣,何足可惜?”

李靖督师疾行至阴山,遇突厥斥候,皆俘之随军。大军乘雾潜行,逼近颉利牙帐十五里。颉利如惊弓之鸟,畏惧唐军之威,独乘千里马逃亡。正所谓树倒猢狲散,余众更是四处溃退。颉利本欲穿越漠北再图大计,被唐将生擒,押送长安。从此,东突厥随着颉利的收降,化作历史的尘埃,大唐版图的边境从阴山扩至大漠。

太宗初闻李靖破突厥,非但没有怪罪,反而向侍臣称赞其决断:“我听说主忧臣辱,主辱臣死。大唐早期称臣于突厥,我未尝不痛心疾首。如今李靖率军无往不捷,令突厥归顺,终于雪洗大唐称臣的耻辱。”

久已不涉朝政的高祖更是欣喜若狂,特设宫宴于凌烟阁,请太宗、重臣、贵戚共享盛事。席间,高祖亲自弹奏琵琶,抒发极乐的情怀,太宗亦起舞助兴,群臣举杯相贺,宴会一直持续到深夜。这是史书中罕见的君臣其乐融融的情景,可知李靖此战的意义已经超越简单的战争胜负,而是洗尽国耻、守土开疆的辉煌功业。

惧满思危,知足能止

李靖行军打仗,或攻或守,是战是和,每一步都谋算得精准缜密。而偏偏在做人上,他却糊涂得多。只因他长怀盈满之惧,遂将一身才智深藏。

史载他生性沉厚,每在朝中议事,他常常表现得“恂恂然似不能言”。即使他被同僚弹劾治军无方,受到太宗严词训责,他也不加辩解,一味叩首谢罪。清者自清,李靖虽然受到污蔑,但相信通达事理的太宗最终会给他一个公正的决断,所以他并不急于表白心迹。果然,一旦太宗发现冤枉了李靖,便推心置腹,主动抚慰老功臣:“前朝君王对待功臣,有功不赏,还罗织罪名杀害。我不仅不会怪罪你,还要记录你击败突厥的功勋。”不久,他又召见李靖:“之前有人污蔑你,现在我已分辨是非,希望你不要介怀。”

贞观八年,官至宰相的李靖忽然以足疾请求辞官,太宗知其心意,派侍臣转达圣意,大赞李靖恭谦的美德,并将他树立成身居富贵却知足能止的典范。

李靖虽卸下人臣之担,但一直未忘报国之志。贞观九年初,边疆的吐谷浑进犯凉州,李靖闻讯,顾不上足疾与年高,主动请缨远征。这一年,他以六十四的高龄挂帅北上,顶着风霜雨雪,向异族蛮人发起雷霆之击,将大唐天子的神威再次远播边庭。

2016-01-28

责任编辑: 东方白  来源:大纪元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本文网址:https://www.aboluowang.com/2022/0501/17427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