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史海钩沉 > 正文

林则徐译报:中国人办报的先声

作者:

关于报刊在中国的发展,大家都知道这样一个事实:1815年,英国传教士马礼逊、米怜在马六甲创办了世界上第一份近代中文杂志《察世俗每月统计传》,到1833年,英国传教士郭士立在广州创办了《东西洋考》,这才是第一份在中国境内出版的中文报刊。随后,不断有传教士在中国创办中文报刊。鸦片战争后,外国传教士在中国办报形成了一个小高潮。外国人在中国的办报活动对中国的新闻事业起到了刺激和示范的作用。通过借鉴传教士们的办报经验,中国的一些有识之士开始自己创办报纸,揭开了中国新闻事业的新篇章。不过,在外国人办报和中国人自己办报之间,有个过渡,这个过渡便是林则徐组织的译报活动。虽然林则徐对报纸还采用“情报”的眼光来看待,虽然他组织的译报并不发行,只供他本人和朋友做“内参”用,但它毕竟是中国人第一次和近代报刊这种新事物打交道。

外国人在中国创办报刊之时,中国人对办报活动是不屑一顾的。如此情形之下,林则徐便是中国重视近代报纸的第一人了。林则徐于1838年以钦差大臣的身份前往广东禁烟,抵达广州后,他发现“沿海文武官员并不谙夷情,震于英吉利之名,而实不知其来历。”(林则徐《东西各洋越窜外船严刑惩办片》)于是,他一面“指点洋商、通事、引水二三十位,官府四处探听,按日呈递”,一面派人搜集当时在澳门出版的主要外国报刊,然后选译员进行翻译,以了解敌情。对于组织译报活动,林则徐在给奕山的信中说:“澳门地方,华夷杂处,各国夷人所聚,闻见较多。尤须密派精干稳实之人,暗中坐探,则夷情虚实,自可先得。又有夷人刊印之新闻纸,每七日一礼拜后,即行刷出。系将广东事传该国,并将该国事传至广东……近雇有翻译之人,辗转购得新闻纸,密为译出,其中所得夷情,实为不少。制取准备之方,多由此出。”(林则徐《答奕山将军防御粤省六条》)因为林则徐组织译报活动的主要目的是了解“夷情”,所以,最初的译报内容便是当时政治、军事和中外贸易等方面的时事报道。随着对“夷情”认识的不断深入,翻译的内容也逐渐有所扩大。

林则徐组织译报活动所遇到的第一个难题是选译员。“大清国”向无这方面的“人才储备”,广州海关的通事虽懂外文,但文化素养很差,不足以胜任翻译报刊的工作。但是,经过林则徐多方罗致,一个译报班子还是建立起来了。这个班子的主要成员有袁德辉、梁进德、亚林、亚孟等人。

袁德辉,原籍四川,曾在槟榔屿一所罗马天主教所办的学校里学习拉丁文。他的中、英文水平俱佳,是林则徐翻译班子的骨干成员。除了翻译英文书报外,他还常将林则徐的重要文稿译成英文,他还曾翻译过林则徐、邓廷桢、怡良三人致英国女皇的信。

梁进德,广东人,是中国第一个基督传教士梁发的儿子。他经常往返于马六甲、新加坡和澳门、广东之间,与英美人士有着广泛接触。他被认为是翻译班子中水平最高的人,因此很得林则徐的赏识。他的工作主要是将澳门出版的英文周报翻译成中文,再将其中的重要部分转给中央政府。

亚林,英文名为William Botlho,先后在美国康涅狄格州和费城两地的教会学校读书,1825年来到中国广州,1839年被林则徐聘为译员。

亚孟,其父为中国人,其母为孟加拉人,曾在印度塞兰普尔的一所教会学校里学习,他的老师是著名的传教士卖西曼(Dr.Marshman)。他1830年来到广州,1839年被林则徐聘为译员。

这样译员的翻译水平在当时无疑算很高的了,可林则徐对他们的工作并不是很满意。袁德辉翻译林则徐、邓廷桢、怡良三人致英国女皇的信,林则徐很不放心,就请人再译成中文加以核对。对于从译报中选出的呈送道光皇帝的译稿,林则徐还要亲自动手修改润色。

林则徐译报活动所保存下来的成果就是《澳门新闻纸》和《澳门月报》两份译报稿汇编。《澳门新闻纸》有6册,译稿自1839年7月23日至1940年11月7日,所涉内容十分广泛,主要内容是外报有关禁烟、抗英的新闻报道和评论。这些译稿的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忠实原文,无所顾忌。译稿中以相当辛辣的语言揭露了清廷官府的腐败无能,议论清军队不堪一击,对乾隆、道光皇帝也出言不恭。对林则徐本人,译稿中有称赞之词,也有严厉的责骂。如指责他失信背约,不自量力,“所做之事,俱是性急、冒失及自傲”,说他所造成的灾害“已布满此省及近海之处”。

《澳门月报》在魏源的《海国图志》中署“林则徐译”,其实,译稿多散见于《澳门新闻纸》,可以推断它是根据《澳门新闻纸》中的材料加工整理而成,因要送呈道光皇帝御览,所以文字可能多由林则徐加工、润色,所以,《澳门月报》的译稿要比《澳门新闻纸》文雅、简洁,但也有了避讳。例如,《澳门新闻纸》中有这样一段译文——

……而中国永远如一,非是中国无内乱,然亦常有相继血战。此不过是一人之贪欲,中国暂时受苦。无论有了何等主人,国中即复如前。中国也曾为外国人所平复,然仍是暂时之乱,即平复中国之满洲王,定比用中国之风俗律例。此可谓胜中国人以力,而中国反胜之以文。

到了《澳门月报》中,这段译文被润色为——

……中国非无变乱,不过暂时受害,乃有一主,即复统一如前。即平复中国之金朝、元朝,必用中国之风俗律例。此可谓胜中国人以力,而中国反胜之以文也。

两相对比,就发现后者比前者精炼、文雅,并将直呼“满洲王”之处改成了“金朝、元朝”,这当然是为了避讳了。

当然,无论是《澳门新闻纸》中原汁原味的译稿还是《澳门月报》中的修改稿,都不对外发行。这些译稿只供林则徐用以掌握“夷情”。林则徐看过之后,也常寄给邓廷桢、怡良等重要的同僚,觉得有必要让皇帝了解的,再送呈中央政府。这样的译报跟中国人真正创办报纸显然还有着一段相当的距离,不过,说《澳门新闻纸》和《澳门月报》是中国早期的“内参”似乎并不为过。

林则徐组织的译报活动虽然持续的时间只有一年多(林则徐被罢官后,译报班子被解散,译报活动也就停止了),但它显示了官方有识之士对近代报刊的重视,是国人创办近代报刊的先声,推动了近代报刊在中国的发展。

炎黄春秋》2004年第7期

责任编辑: 东方白  来源:炎黄春秋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本文网址:https://www.aboluowang.com/2022/0510/17465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