娱乐 > 港台娱乐 > 正文

王心凌近况曝光甜美依旧,“甜心教主”坎坷转型路

前几天,在热搜上久违地看见了"王心凌"这个名字。

这次是网友曝光了她参与《浪姐》3的路透照。

谁看了都得叫一声:"绝!"

一身白色运动装,长长的卷发,青春又活力。

还有一身黑衣的上班路透图。

谁能想到,她已经将近40岁了!

怎么做到和当初那个蹦蹦跳跳唱《爱你》的女孩,一模一样。

王心凌的状态这么好,却在将近10年的时间查无此人。

如今,那些和她同期的台湾女艺人,张韶涵、杨丞琳蔡依林几乎都保持在一线水平。

而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围绕王心凌的是渣男的背叛,私密照被曝光,亲生父亲的拖累……

说实话,王心凌真的有点时运不济。

灰姑娘的走红史

王心凌出生在台湾的一个单亲家庭,从小和母亲还有弟弟一起生活。

在她还没出生之前,母亲就是民歌西餐厅的驻唱歌手,嗓音特别,唱功也好。

王心凌很自然地遗传了母亲的音乐天赋,并且想把唱歌当成自己的事业。

11岁那年,她看到电视上播放的儿童 Disco大赛,吵着要报名。

母亲就依着她,带她去参赛。

没想到,王心凌真的一举拿下第一。

虽然家庭经济条件并不好,但为了实现王心凌从艺的梦想,母亲倾尽全力,送她进入华冈艺校。

2002年,王心凌迎来了命运小小的转折点。

在朋友的介绍下,她去大声经纪公司面试,唱了一首陶晶莹的《离开我》。

嗓音甜美,但却不假腻,辨识度极高,再加上王心凌长相出挑,一下就被经纪公司看中了。

但这仅仅是第一步,接着王心凌被经纪公司送到日本,开始为期三个月的唱跳训练。

要通过国内外两个经纪公司的考核,才能正式出道。

独自在日本的那段时间,王心凌接近崩溃。

心理上是身在异国的孤单迷茫,而身体上是高压训练的疼痛疲惫。

所幸,三个月后王心凌顺利通过考核。

公司斥巨资为她量身打造了第一张专辑《Cyndi Begin》。

但这次,好运不再眷顾她。

销量惨淡,亏损严重,仅仅在新加坡获得了说得上来的成绩。

公司下了最后通牒,如果下一张专辑依旧如此,就会放弃她。

然而,人到达低谷,就是触底反弹的时刻。

第二张专辑里,全新的尝试让王心凌找到了奠定自己华语乐坛地位的风格——

甜心教主。

主打歌《爱你》,把王心凌身上原本的轻快甜美发挥得淋漓尽致。

这张专辑在全亚洲创造了突破百万销量的成绩。

23岁的王心凌,事业就此按下加速键。

不仅唱歌,还要演戏。

同年,她与明道、立威廉合作出演了偶像剧《天国的嫁衣》并演唱主题曲,顺利拿下当年年度收视冠军。

紧接着我们最熟悉的《Honey》、《睫毛弯弯》、《热爱》……

之后几乎每一次王心凌出演电视剧都会包揽主题曲和插曲。

2006年,她主演偶像剧《微笑 pasta》。

凭借乐观单纯的"乌龟妹"——成晓诗,再度爆红。

在台湾,与杨丞琳、张韶涵并称为"三小天后"。

23岁那年,王心凌成为首位成功登上国际杂志《ELLE girl》的华人女星。

加速走红的代价,便是必须时刻像上紧发条的钟。

她不敢停,也不能停。

拍戏录歌连轴转的时候,她经常一天只睡两三个小时,体重一度降到39公斤。

出道的前10年,无疑是她最巅峰的时候。

但在娱乐圈这个地方,爆红不止代表着鲜花和掌声。

相伴而生的,必然有绯闻和非议。

毁掉王心凌的2个男人

在王心凌还未正式出道时,被来学校挑选演员的导演看中,出演《车正在追》。

当时17岁的王心凌,在剧组结识了一个男生叫范植伟。

对方年长她两岁,对她一见钟情。

这段感情的最初是美好的。

范植伟总是默默关注王心凌的喜好,为她制造小惊喜,两个人越走越近。

哪怕是在王心凌出道刚爆红的时期,两个人感情依旧甜蜜。

一切在2005年戛然而止,王心凌屡次发现男友劈腿,每一次原谅换来的都是对方的死不悔改。

最后,心灰意冷的王心凌选择结束。

但那时她不知道,这段感情在日后带给她的重创,要比想象中猛烈得多。

接下来的4年时间里,这对昔日恋人的轨迹走向两个极端。

王心凌成了红遍台湾的小天后,专辑销量和电视收视节节攀升。

而范植伟,因为与经纪公司闹矛盾而被解约,甚至被经纪人公开炮轰。

没过多久,王心凌签约了新的经纪公司,成为舆论焦点。

而曾经唯一公开过的男友范植伟也成为媒体关注的对象。

这个男人作为王心凌身边的第一个炸弹,爆了!

他忽然对媒体公开自己4年前与王心凌相恋时的细节:

"我原本以为她17岁,第一次是给我,但不是的。其实我当时有一点失望。我们交往前,她有个男友,是我华冈艺校的同班同学。"

接着,这个男人曝光了与王心凌的亲密照片。

其实这张照片在今天看来,并没什么。

但这对当时走甜美清纯路线的王心凌无疑是一场暴击。

用今天的话讲,应该叫人设崩塌。

责任编辑: 赵丽  来源:娱乐频道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本文网址:https://www.aboluowang.com/2022/0511/17468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