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众多大V、知名博主、更多自媒体人以及无数网民的发言组成了一个众声喧哗的观念/信息市场,那么围绕着俄乌战争的发言、争论,是网上不多的活跃度较高的“专业市场”之一。
在观念/信息市场上,除了不少网红大V,还有许多粉丝数量不等的自媒体人,通过发视频演讲、公众号文章,进行输出。
其中一部分人,进入舆论场的目的并不是为了输出观念,影响他人,观念只是赚取流量的工具。因此,称他们为“投喂者”,更准确一些。
有需求才有供给,投喂者是因“待食者”而出现的。“待食者”的存在就是市场需求,是商机。
一个朋友,除了不断地往朋友圈里发“大鱼论”帖子,还专门点对点发给我。我说你这也相信?他没有回答,第二天又发来同一话题的文章。我明白了,他找到了合自己胃口的投喂者,顺便也让我分享。
▲在俄军猛烈攻势下受损严重的亚速钢铁厂(图/网络)
所谓“大鱼论”,即亚速钢铁厂被俄军包围以后出现一种论调。“大鱼”特指西方重要人物,如拜登儿子、五十多名北约高级指挥官、加拿大少将等,不断有传言称其被堵在钢铁厂地下,即将落网。
近期以来,有关“大鱼论”的网文广为转发,并引起“有无大鱼”之争议。“大鱼论”这个话题,已经养活了不少投喂者,也满足了更多待食者。
顾客去农贸市场买菜,最怕买了假货劣货,破财事小,健康事大。于是市场建立了检测制度,设置了公平秤。但是,在观念市场上,“检测手段”要买家自带,否则就会上当受骗。
当然,一些人不在乎这个,有他喜欢的信息供他享用就可以,甚至他可能拒绝辨别真假,因为这可能导致信息断供。
如果你想掌握检测手段,那么本人可以保证,下面所说,是投喂者最痛恨的。
01
以“大鱼论”为例。有时,凭一两篇文章,就可以断定这是投喂行为。其特征是,在标题里,明确无误、言之凿凿地说“大鱼落网”,或“俄军捕获大鱼”,所用都是陈述句。
陈述句是用来陈述已经发生的事实的。在英语里,陈述新近发生的事实,用现在完成时态,“现在完成”,就是已经发生,已经成为事实了!因此,在正文里,应有更具体的交代:时间、地点,哪些人(职务、姓名等)等。
但是,在“大鱼论”的文章里找不到与标题相呼应的、能支持标题的具体内容,涉及“大鱼”下落的文字,均含糊不清,闪烁其词,模棱两可。
读过一两篇这样的文章,就看穿其伎俩了,再次看到这样的标题,多看一眼的兴趣都不会有。但是有的人,遭遇失望后,需要补偿,需求不减反增,就顾不上辨别了,有这种心理的人,是投喂者的目标人群。
▲某篇具有“大鱼论”特征的文章(图/网络)
可能有人已经不记得最初的“渔获”之丰富了,相关文章的描述自带兴奋:“包括18名美国病毒专家!50多名北约高级军事指挥官!200多名英国现役军官!拜登儿子待查!加拿大中将被捉!”一句一个惊叹号。
后来有关“大鱼”的消息不断缩水:拜登儿子,并不在那里;所谓加拿大中将是退役军人;后来干脆“失踪”了,200名英国军官也不提了……“大鱼论”者也没有站出来否认。
当地时间2022年5月20日,俄罗斯国防部发言人科纳申科夫表示,亚速钢铁厂已经完全被俄军控制。当天最后一批位于亚速钢铁厂内的武装人员共531人投降——关于亚速钢铁厂的战斗消息到此为止,没有一字提到“大鱼”。
这段时间以来网上流传的“大鱼论”,至此被事实狠狠地打了脸,翻车了。
于是,一种关于“大鱼”去向的新说法出现了:藏身亚速钢铁厂地下的五十多名北约高级指挥官已经被乌军毁尸灭迹!
但是,这可能吗?
这种事情只有在一种情况下会发生:这部分乌军叛乱了。
这是地震级别的事件,真要发生了,俄、乌、北约,居然没有一方对此做出反应,这可能吗?
能编出“毁尸灭迹”结局的人,智商不会很低,但为什么不愿放弃“大鱼论”,而是一再抛出“理由”来支持“大鱼论”?
对一件事情的判断,如果有确凿的依据,在短短一个多月里,需要如此频繁地改变说法吗?后一个说法否定前一个说法,这不是承认前面都是谎言吗?还有什么可信度?
02
除了通过一个时间段里前后信息的比较来辨别真伪,有的观察者还用不同事件中的独立信息进行横向比较。
亚速钢铁厂被围之前的战况表明,乌方因为空中侦察手段更为先进,对俄军的推进了解得比较清晰,取得了出乎外界的战果,因此,即使拜登儿子及几十名北约指挥官真的在亚速钢铁厂,他们也完全可以提前离开,甚至亚速钢铁厂被围后的初期,乌军还在用直升机撤离人员——他们难道不会搭乘直升离开?
而且,“大鱼论”还跟先前的一个说法互相矛盾:西方给乌克兰输送武器,是让乌克兰人为他们牺牲,他们自己可以不用亲自参战,坐收渔利——姑且把这个说法称为“炮灰论”——这么自私的西方人,怎么在亚速钢铁厂被围之前还不撤走,而是留下来与乌军并肩战斗、同生共死?这不就推翻了“炮灰论”?
如果坚持“大鱼论”的与坚持“炮灰论”的是两拨人,这两拨人应该争起来了;但舆论场上没有看到“大鱼论”与“炮灰论”争起来,那么坚持这两种观点的很可能是同一拨人——那么就要问:他们不觉得自己自相矛盾吗?或者他们坚持“大鱼论”的时候,忘了自己不久前所主张的“炮灰论”?网络可是替你记着。
知名评论员刘晓非在5月20日发布的视频里说,直到近日,还有网友与他讨论“大鱼”的有无,他说,很多网友相信“大鱼论”的依据,仅仅是“听说”,并没有自己去寻找证据,也没有进行分析。
判断某种可能性是否存在,一是要有足够的证据;其二是多个证据能形成证据链。“证据链”是指证据之间有逻辑关系,能形成互相支持的关系。如果不符合这些基本条件,就不能对某种判断形成有力的支持,即可信度不高。
对二手证据,要了解其信息来源,不能提供信息源的,大多不足采信。如果无从考察,恰当的方法是存疑,暂不作结论,这才是对受众,对自己负责的做法。但是,这样做,耗时费力,效率极低。
有人做自媒体,投喂信息,是为了赚快钱,要他这样慎重,不是要他的命吗?待食者也会不满意的,吃惯了快餐,不在乎有无营养,只求满足饥渴。
03
从“大鱼论”反推,可以找到一条心理路径。持“大鱼论”者,其立场是站在俄军一边,自然希望俄军获胜;“大鱼被围”,能满足这一心理需求,就要会极力维护“大鱼论”。
网上有人把这种心态称为“愿望思维”,即从愿望出发去处理事实;有人把这种现象概括为“用目的去调节事实”,比较准确地刻画出“大鱼论”者的心理特征。
成年人的“愿望思维”,可以视为童年心理的延续或残余。很多人童年时期都有过这样的心理:很喜欢某个玩具,如一把铁皮手枪、变形金刚,或一台游戏机,但因为某种原因,愿望不能实现,这时心理上会产生补偿需求,他会一遍又一遍想象愿望实现的情境,并相信,自己多想象一次,离愿望实现就接近一步!
这种愿望思维的误区,是把愿望当成事实,或者说希望事实服从愿望,用愿望支配事实,想让事实服从自己的需求。从思维理论角度看,这是把事实判断与价值判断混淆起来了。
所谓“事实判断”,就是关于真假或有无的判断;“价值判断”,是关于好坏优劣的判断;前者是关于客观的判断,后者是关于主观的判断。“今天会不会下雨”,最终只能有一个结果,一个客观事实,这是事实判断;但是,“下雨好不好”,是价值判断,想出行的人说不好,种庄稼的人说好,会有不同的评价。
你可以说好坏,但不能改变事实。用自己的好恶改变对事实的陈述,就是一种儿童心理。
▲王小东微博下的评论(图/微博)
有70多万粉丝的评论家王小东自述,他因为否认“大鱼论”,被一些网友骂了。这些网友希望“大鱼”说为真,否认大鱼就是断绝他们的希望。但是,如果最终确认不存在“大鱼”,他们骂谁去?骂“没有大鱼”这一事实?或者骂报道这一结果的媒体?但是,骂媒体,骂王小东,能改变没有“大鱼”这一事实吗?
这种缺乏理性的思维,发生在普通人身上,或许不会造成严重后果,但是,如果这种思维支配的言论,在舆论场上占了上风,人们因此而不敢指出事实,不敢说真话。
说不说话,怎么说话,不是依据道理、逻辑,不是依据客观事实,而是从个人利害出发,看风向说话,势必形成假话盛行,真话绝迹的可怕现实。如果这种风气最终影响重大决策,那才是所有人的灾难。
04
在舆论场上,除了新近火爆的“大鱼论”,还有更加玄乎的“大棋论”。
按照关不羽在新京报专栏上的说法,所谓“大棋论”,就是把各种内外政策、热点事件与国际政治经济胡乱攀扯,编出出一套云山雾罩的“深刻背景”、“深谋远虑”、“国家正在下一盘大棋”等等。
但是,再玄乎,“大棋论”也是有迹可循的。仍以俄乌冲突为例,有些人在俄方遭受挫折时,便会抬出“大棋论”,把挫折说成是谋略的需要——如果你认为是挫折,那是你目光短浅,不懂谋略。这样一解释,就看似反败为胜了。
“大棋论”和“大鱼论”其实都是一种阴谋论,遇到自己不愿面对的事情,或者解释不通的事情,都往“大棋论”这个筐子里扔。
▲投降的亚速营守军(图/网络)
“大棋论”或“大鱼论”的运用,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无须推论,不要逻辑,一件事情,不经论述,直接给套上一个大帽子就行。也有作论述的,但是绕来绕去,没有逻辑线可循。
当然,二者还是有细微差别,就是“大鱼论”比“大棋论”更不靠谱、更荒谬。“大棋论”还是试图给你一个解释问题的逻辑,而“大鱼论”干脆就是给你杜撰一个无需证明的“事实”。
这跟川剧的变脸术有一拼,同一个人,经“大鱼论”之手,玉面书生可以瞬间变为白鼻子小丑。
有人要问:“大棋论”“大鱼论”都不可信吗?只能这样回答:有正经道理可讲,要这么多“大棋论”“大鱼论”干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