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 中国经济 > 正文

关乎亿万中国人的饭碗 东北黑土地告急…

中国东北黑土地20年前就开始退化。黑土地关乎亿万中国人的饭碗。所谓“黑土地保卫战”也未能阻止黑土地变薄、变瘦、变硬。大陆媒体敲响“黑土地告急”的警钟。

中国新闻周刊6月15日的文章《黑土地告急事关14亿人的饭碗》表示,东北黑土地主要包括黑龙江省、吉林省、辽宁省和内蒙古自治区东部的部分地区,耕地面积5.38亿亩,粮食产量占中国总量的四分之一,是中国最重要的商品粮基地,被称作维护中共粮食安全的“压舱石”。

此前,澎湃新闻报导,东北黑土地面积很大,但是耕地面积并不大,如果按照比例算,它占中国耕地的五分之一。因为黑土产量高,所以它在全国的粮食产量要超过平均数,粮食产量能达到四分之一。也就是说,中国人端的饭碗里,每吃三碗饭,就有一碗饭是东北黑土地生产的。

中国新闻周刊报导,黑龙江省海伦市前进乡胜利村的种植大户杨海军,从10多年前起,就已经明白脚下这块自己最熟悉不过的土地已经发生了变化:玉米和大豆的根系在地里都扎不深,长出的苗像瘦弱的病人,面色发黄;大雨过后,雨水几乎不往土里渗,远远望去是一片浅塘;种植大豆,即便一亩地用50斤化肥,也不及父亲年轻时用更少的化肥产量高。

杨海军所在的农民合作社有600多亩地。他知道,黑土地在退化。

1988年秋季,刚刚毕业留校任教的沈阳农业大学土地与环境学院院长汪景宽,在“土壤调查与制图”的课堂上讲解全国乃至全世界土壤的类型和特点。他强调东北的冬季漫长且寒冷,微生物活动受限,土壤有机质积累大于分解,形成了深厚且肥沃的黑土层。

2000年以后,东北黑土地的退化逐渐成为了学术界的共识。

现在,当农民、学术界和政府部门提到“东北黑土地”时,所指的是涵盖黑土、黑钙土、草甸土、白浆土、暗棕壤和棕壤等6种土壤类型的黑土区,面积109万平方千米。

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研究员张兴义表示,东北黑土地的耕地,仍呈退化发展的趋势。根据中科院海伦农业生态试验站的长期定位试验,东北黑土地的粮食生产能力较开垦前已经下降了20%。

土壤的“退化”是一个综合概念,体现在多个方面,黑土地退化的重要表象是变薄、变瘦、变硬。

水土流失是导致黑土层变薄的重要原因。而土壤有机质显著下降,使黑土地“变瘦”,黑土层的颜色变浅,看起来没那么“有营养”了。

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研究员张旭东的文章表示,东北的土壤为什么叫东北黑土?就是因为东北黑土有机质含量高。东北黑土在历史上开垦的初期,有机质含量是非常高的,“抓把土能攥出油”。

不同颜色的土壤性质不一样,最关键的是有机质含量不一样。颜色发白的,里边有盐分的。

有机质非常关键,它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实际上是微生物把地表的枯枝落叶分解掉,转化成有机质。农田生态系统有根茬,如果把作物秸秆归还给土壤,微生物就能把土壤分解掉,之后能形成一种特殊物质,叫土壤有机质。它逐渐积累在土壤里,这样土壤才能从原来的矿物变成土壤。这个过程是非常缓慢的,积累一公分的有机质需要几百年,短的需要二三百年,长的也可能千八百年。它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但要破坏它相对容易,不需要那么长时间。

《东北黑土地白皮书》显示,黑土地开垦最初20年,有机质含量下降约30%,40年后下降50%左右,70至80年后下降65%左右,此后黑土有机质下降缓慢。

种植大户杨海军说,垦殖一段时间后的黑土地也在明显变硬。

黑龙江省黑土地保护利用研究院院长刘杰说,导致黑土层变薄、变瘦、变硬的根本原因,是不合理的耕作,黑土地在农业生产中不断被索取,加剧土地退化,例如作物生长所带走的土壤有机质的养分,没有还到田里,机械作业、旋耕导致土壤变硬后,该深松土地时没有深松。

汪景宽说,黑土层厚度、有机质含量等单项指标确实是在下降。如果现在不保护黑土地,不把这些指标提升上去,以后的农业生产就会有问题。

数年来,多方不断提出保护黑土地。

2020年7月,习近平在吉林梨树县视察,提出“要采取有效措施切实把黑土地这个耕地中的大熊猫保护好、利用好”。

今年4月,黑土地保护法草案提交中共人大审议。草案二审稿规定,盗挖、滥挖黑土的,将从重处罚。

6月10日至13日,中共人大常委会委员长栗战书率全国人大常委会执法检查组在黑龙江检查环境保护法实施情况。栗战书强调要确保黑土地总量不减少、功能不退化、质量有提升、产能可持续,保护好黑土地这个“耕地中的大熊猫”。

责任编辑: 时方  来源:大纪元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本文网址:https://www.aboluowang.com/2022/0615/17626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