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 中国经济 > 正文

王赫:中国经济大盘已难稳

中国经济增长的质与量都在恶化中。示意图。(China Photos/Getty Images)

6月28日,中共财政部发布2022年1~5月全国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经济运行情况:(一)营业总收入308,831.3亿元,同比增长9.2%。(二)但利润总额仅16,310.7亿元,同比下降6.5%(其中央企12,322.6亿元,同比增长0.4%;地方国企3,988.1亿元,同比下降22.7%)。由此可见,经济效益很差,维持而已。

国有企业是中共眼中的经济“主体”,受到各种支持,尤其央企几乎都享有垄断性利益,尚且如此,说明经济形势相当恶化,其它企业也好不到哪去。例如,据中共国家统计局数据,1~5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实现利润总额7,845.3亿元,下降16.1%;私营企业实现利润总额10,070.9亿元,下降2.2%。

企业经营不济,政府财政收入自然不堪。6月16日,中共财政部公布1~5月份的财政收支情况,显示财政压力越来越大。(一)1~5月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86,739亿元,同比下降10.1%;其中,5月单月财政收入12,446亿,较去年同期18,446亿下降了32.5%。(二)一般公共预算收入里最主要的就是税收,1~5月全国税收收入72,459亿元,下降13.6%。(三)收入下降,但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却在上升,1~5月为99,059亿元(其中5月财政支出18,126亿,同比增长5.6%),财政缺口达到了12,320亿元。

在一般公共预算之外,中共还有第二本账,全国政府性基金预算,但情况更糟。据上述财政部数据,1~5月全国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21,948亿元,同比下降26.1%。(一)中央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1,469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3.5%,但这不过是杯水车薪。(二)地方政府性基金预算本级收入20,479亿元,比上年同期下降27.6%,这是因为地方政府性基金预算最主要的卖地收入,1~5月仅18,613亿元,比去年同期减少7,510亿元,同比下降28.7%。

为什么卖地收入下滑如此之大呢?疫情并非主因,因为从数据上看,疫情初起的2020年1~5月,卖地收入21,091亿元,尚同比增长0.9%。显然,中共的房地产调控政策才是主因。但中共严控房地产,也是迫不得已、不得不为(例如,2020年下半年到2021年上半年,中国楼市疯狂),但这一下就把多年积累的脓疱捅破了,再也救不回来了。

6月15日,中共国家统计局发布1~5月份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统计数据。(一)1~5月份,商品房销售面积50,738万平方米,同比下降23.6%(其中,住宅销售面积下降28.1%);商品房销售额48,337亿元,下降31.5%(其中,住宅销售额下降34.5%)。(二)1~5月份,全国房地产房屋新开工面积同比下降30.6%(其中,住宅新开工面积下降31.9%;办公楼新开工面积下降24.6%)。(三)1~5月份,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52,134亿元,同比下降4.0%(其中,住宅投资39,521亿元,下降3.0%)。

这显示中国房地产行业的“大日子”成为了历史,“买房致富”的信仰已经破灭,楼市是救不回来了。中共长期把房地产当作支柱产业,房地产及其相关行业占中国GDP的20%~30%,这种高度畸形的政策不得不终结了。但是,中共又去哪找一个新领域来取代房地产呢?迄今都没有找到,可能永远都找不到。

如果房地产行业长期不振,对中共而言,最受打击的是地方财政(还有金融,本文从略)。地方财政被称为“土地财政”,对卖地收入依赖非常大(财政部数据显示,2021年土地出让收入占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比重高达78%)。2021年地方政府卖地收入达8.7万亿元,创历史新高;2022年收入肯定下滑,下滑幅度很难讲,下降10%都算是乐观估计,这个窟窿难以弥补。

而中共财政部对此判断失误,还期待楼市回暖。其《关于2021年中央和地方预算执行情况与2022年中央和地方预算草案的报告》,只将地方政府性基金预算本级收入同比增速从去年的0.9%下调至今年的0.4%。即是这样,地方财政都深感压力。

3月11日,李克强在“两会”结束后的记者招待会上讲,今年中央对地方的转移支付是多年来少有的,增加18%共9.8万亿,其中一部分是为支持企业(退税主要是中央财政掏腰包)。这已到了中央财政的极限,但相对于地方政府的需求来说,仍还不够。李克强当然清楚,却没办法,只是要求“我们的地方政府要当铁公鸡,不该花的钱你一分钱都不能花,该给市场主体的钱一分都不能少”。

然而,经济形势之恶化远超中共预期。这直接源于当局极端的“动态清零”,动不动就封城,包括上海。尤其长三角大受其害,而中国经济总量近1/4集中在长三角,经济怎么能好?长三角也是今年财政恶化最明显的地方,收入降幅最大的甚至超过30%,跌得少的也在全国平均值以上。

到5月份,中国经济大盘已经动摇,当局也认识到了。5月25日,李克强召开了史无前例的“全国稳住经济大盘电视电话会议”,10万人参加。危机时刻,李克强又说了点实话,“除非再有特大自然灾害,还有一笔总预备费,其它的钱就靠地方自己”。根据中共《预算法》规定,中央预备费按照中央全年一般公共预算支出额的1%至3%设置,一般也就几百亿(例如2017年中央预备费为500亿元,占当年中央本级支出的1.69%),不能指靠。

由此可见,中共财政已经山穷水尽。而中共提出的稳经济6方面33项一揽子政策措施,有24项直接涉及财政部门的职责,涵盖税收、专项债券、政府采购、支出政策、民生社保等。显然,财政对“稳住经济大盘”心有余而力不足。5月30日,财政部部长刘昆主持召开“全国财政支持稳住经济大盘工作视频会议”,布置落实有关财政政策,提出八大重点,但相对于这么大体量的中国经济(2021年GDP114万亿元),和普遍的对中国经济“预期转弱”、对中共的不信任、抗拒情绪,其作用委实有限。

李克强在十万人大会上说:“中国作为一个这么大的经济体,一旦运行滑出合理区间,想再拉回来,不付出巨大代价和更长时间是很难做到的。”这正在成为中国的现实。

责任编辑: 楚天  来源:大纪元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本文网址:https://www.aboluowang.com/2022/0630/1769141.html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