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鲜事 > 万花筒 > 正文

不管亲戚关系多好,也别谈论这五件事

01

俗话说:“逢人只说三分话,不可全抛一片心。”

人到了一定的年纪,对亲戚关系,就要看得透彻,要现实一些。闲来无事,你可以读书、静坐,别随便找亲戚闲聊,串门的次数也要减少。

亲戚和朋友不同,不能因为几句话,闹掰了,就老死不相往来了。总有一些特别的场合,大家还是要见面的。

你应该把人际交往的规则,用在亲戚交往上,以下几件事,最好别说。

02

第一,别说家庭丑闻,也许人家等着看你笑话。

有两种生活智慧,叫“一白遮百丑、一笑泯恩仇。”

想要把家庭的恩怨消除,你就要做小白,装糊涂;要多笑一笑,学会不计较。

当你把家庭的丑事告诉亲戚的时候,那么所有的亲戚都会知道,并且会在某个区域内,迅速传播开来。

在《醒世恒言》里有一对棋友,分别叫陈青和朱世远,还同住条街。

在好心人的撮合下,朱世远决定把女儿多福许配给陈青的儿子多寿。两家还下了聘礼,请了媒人。

有道是,天有不测风云。多寿的身上,忽然生出很多的癞子,治疗了几年也不见好转。

朱世远的妻子,为女儿叫屈,每天喋喋不休,逢人就诉苦。

亲戚朋友表面上同情,背地里却编了几句顺口溜:“伯牛命短偏多寿,娇香女儿偏逐臭。”

见不得别人好,是一种通病;笑话别人的不好,也是。如果你要远离这样的病痛,那就管好自己的嘴,家丑不要外扬。

当你听到嘲笑的话的时候,应该悔悟——始作俑者,就是你自己。

03

第二,别吹捧儿女的工作,容易给儿女带来麻烦。

生活中,我们常常听到一些父母吹捧,自己的孩子有多了不起,在某大公司上班,能够在某个地方呼风唤雨。

把孩子的成绩亮出来,父母会更有底气。其实,在炫耀的同时,也带来了麻烦。

我的表叔老牛,儿子小牛大学毕业后,在深圳一家公司当经理助理。老牛非常得意,告诉亲戚们,儿子算是真正的深圳人了,工资很高,也买了公寓楼。

表姐的儿子,听了老牛的话,顺便就要了联系方式。过了一个星期,表姐的儿子去了深圳,需要小牛给一份工作。

小牛一脸无奈。他刚刚在公司站稳脚跟,哪有本事帮助亲戚?如果非常帮忙,就要借用经理的人脉关系。

被“踢皮球”之后,表姐的儿子就明白了,然后在亲戚群说:“不就是一个打工者,吹什么吹,害我丢了路费。”

现实生活中,有很多的“老牛”。他们根本没有意识到,儿孙也有自己的烦恼。更有可能的是,年轻人根本不想和亲戚走得很近。

一代管好一代,不要给后代添麻烦。儿女的情况,说不说,是他们的自己的决定。

04

第三,别说父母帮你忙,兄弟姐妹也会嫉妒。

兄弟不共财,姐妹少往来。一个家庭里,兄弟姐妹是很特别的亲戚,很亲,也很容易产生矛盾。

作为父母,是没有办法让所有的儿女都满意的。即便是腰缠万贯的父母,也存在对儿女偏心的问题。

如果你得到了父母的帮忙,就要保持安静,而不是大声喧哗。你告诉了表姐表妹,就等于变相地和兄弟姐妹们对话。毕竟,亲戚是共同的。

一个大家庭里,每个人得到的好处不一样。并且没有办法用价格来体现。

比方说,父母给了小儿子一万块钱,给了大女儿一笔房款,帮助大儿子带孙。作为儿女,往往不会感恩,反而希望“几样东西”全部归自己。

相对来说,家人互相帮助,这是好事,应该宣扬。但是要把握尺度,注意场合。

本是同根生,三观不一样。不要指望兄弟姐妹都很大度,更不要指望儿媳妇和女婿,能够站在你的角度思考。

05

第四,别轻易开口借钱,亲戚会让你失望的。

有一位作家说过:“摧残感情的方式很多,不过连根拔起的狂风暴雨,却是借钱。”

金钱可以试探一个人的心,但是你不要轻易去试探。因为大部分的人,会让你失望。能够慷慨解囊的人,并不多。

很多亲戚矛盾,其根源就在经济上扯不清。借钱是主要的经济问题。

《儒林外史》里,范进想去参加科举考试,找卖猪肉的岳父借钱。岳父说:“你啊,还不如一个卖猪肉的,读什么书哦。”

借钱不成,反而遭到了奚落。范进的心里一定很不好受。但是他不能和岳父断交,只能低头认错。

亲戚社交,要有自知之明。没有十分的把握,就不要借钱了。

更可怕的是,有的亲戚,不愿意借钱给你,还在亲戚群里,说三道四,好像你是一个乞丐一样。

06

“大树理论”告诉我们,想要成功,就要向下扎根,要花很长的时间慢慢成长,不管风雨有多大,都要熬住,坚守初心。做好了这些,再向上发展,执着阳光。

亲戚有多好,都是一时半会的好,关键是你自己要好。一边扎根一边上长,少闲聊,才是做人的最好方法。

古人说:“欲为大树,莫与草争。”

当你活成了树,就会发现,根本不要在亲戚关系里争来争去。

也许你做不到一言不发,但是你可以做到寡言少语。

从今往后,对你好的亲戚,学会感激;对你不好的亲戚,保持距离。

怀着一颗积极向善的心,过着一种独来独往的生活。

责任编辑: 王和  来源:布衣粗食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本文网址:https://www.aboluowang.com/2022/0704/17710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