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史海钩沉 > 正文

苏轼的职场初体验

作者:

嘉佑二年,苏轼中了“千年科考第一榜”,还没来得及等到分配工作,母亲不幸病故,他和苏辙回四川守孝,三年之后再考中制科,随后被分配到了凤翔府,任签书判官,相当于知府的助理,或者办公室主任之类的工作。

凤翔知府叫陈希亮,苏东坡的眉州老乡,那一年四十七岁,性格非常刚直,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不太好惹。

二十六岁的苏东坡开朗活泼,到了凤翔之后,很快就跟衙门的年轻人打成了一片。因为苏东坡文章写得极好,所以吏员们都非常尊敬地叫他“苏贤良”,意思是他的文章足以达到“贤良方正科”的水平。

结果就是这个称呼出事了,某天一个吏员当着陈希亮的面这样称呼苏东坡,陈希亮当场大怒,将吏员施以杖刑,边打边骂说:“一个小小的府判官,有什么资格称贤良?”

苏东坡极度尴尬,于是下班之后去拜见陈希亮,想要当面给他解释清楚,谁知道陈希亮根本不见他。

郁闷的苏东坡只好悻悻而归,写了两首诗来记录自己的失望、排解心中的难堪。

一首写道“虽无性命忧,且复忍斯须”,意思是“虽然在这儿上班没有性命之忧,但是经常都得忍气吞声的,人间不值得”。

另一首写道“忆弟恨如云不散,望乡心似雨难开”,虽然是思亲思乡,但是这首诗的题目叫《九日独不预府宴登真兴寺阁》,就是某月初九他一个人没参加陈希亮举办的凤翔府官员聚餐,独自逛寺庙去了,可见多么的悲伤。

苏东坡以为自己对陈希亮惹不起总躲得起,但是没想到不久之后又挨了陈希亮当头一棒:他中元节没有去拜见知府,被罚铜八斤。

这真的是,拜见也不是,不拜见也不是,搞得苏东坡极其摸不着头脑。

然而,让他更难堪的还在后面。

苏东坡的工作需要经常写一些祭祀、祈祷的小文,这种文章对他这样一个博览群书之人来说,感觉就是手到擒来。但是每次他写好了文章去交差的时候,陈希亮必然拿过去东涂西改。

苏东坡只好拿回去按照修改意见重写,重写之后陈希亮又改,往往要改好几次才能交差,浑如现在难伺候的甲方,就差说一句“还是第一稿最好”。

这样的日子过了很长一段时间,苏东坡的耐心、自尊心、自信心都在这种恶劣的环境下反复煎熬着,终于也开始对陈希亮心生忿恨。

后来陈希亮在凤翔府建了一座凌虚台,让苏东坡写篇“记”,苏东坡写得那叫一个文采飞扬荡气回肠,在文章里嘲讽陈希亮,说他“别看现在修得富丽堂皇,几代之后只剩下破瓦颓垣,无非就是为了活着的时候自夸而已。”

陈希亮看完之后,居然没生气,笑着对身边的人说:“我把苏洵当成自己的儿子,所以把苏轼当成自己的孙子。这孩子少年得志名震京师,我怕他骄傲自满影响了今后的发展,所以刻意打磨他的心性。”

顺便说一句,陈希亮的岁数比苏洵还要小,但是因为两家在眉州是世交,算起来陈希亮确实要比苏洵高一辈,倒并不是要占苏东坡的便宜。

说完这句话,陈希亮让人把苏东坡写的讽刺他的《凌虚台记》一字不改地刻石树立。

但是苏东坡依然没能理解陈希亮的这种教育方式,两年之后他被从凤翔府调回了开封,他与陈希亮的不和也闹得满朝皆知。

后来陈希亮因为接受了其他州的馈酒,被以贪赃的罪名罢职,于熙宁十年抑郁而死,朝廷中还有人传言,说这是苏东坡的伯乐欧阳修帮他出气收拾陈希亮的结果。

等元丰二年苏东坡因为乌台诗案被贬到黄州以后,正巧陈希亮的儿子陈慥(读造)也在黄州,大家还担心陈慥会趁机报复苏东坡,谁知道两人相谈甚欢,成为了极好的朋友。

顺便说一句,陈慥,字季常,就是电影《河东狮吼》里面的古天乐

直到这时,苏东坡才从陈慥口中得知了陈希亮的良苦用心,回想起陈希亮当初对自己的严格要求,感激不尽,主动提出为陈希亮写传记,让他的事迹不至于湮灭于世。

写完之后,苏东坡又感慨地说:“当年我在凤翔跟了陈公两年,那时候我年少气盛愚不更事,经常跟陈公争论,甚至争得面红耳赤,现在想起来,真是后悔啊。”

话虽如此,但是陈希亮的教育方式还是挺残酷,让心高气傲、才华横溢的苏东坡耿耿于怀多年。

换做今日,如果我的第一份工作遇到这样一位领导,我可能都熬不到两年,春节一过就辞职了……

2022-07-27

责任编辑: 东方白  来源:读宋史的赵大胖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本文网址:https://www.aboluowang.com/2022/0801/17836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