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史海钩沉 > 正文

山西和南宋,是如何渐行渐远的

作者:

这两天,网上有一篇关于台湾的老文章重新开始刷屏,里面提到了一句话:“山西人不知南宋”。也就是说,在南宋王朝(1127年到1279年)存在的这段时间里,山西人从来没有接受过南宋的统治,他们对于南宋的文化和经历几乎没有什么认同感。

众所周知,我的主业是读宋史。看到这句话之后,我特别有感触,想跟大家聊聊,山西和南宋是如何渐行渐远的。

一、山西的地理位置

我们今天讨论的“山西”,并不是现在我们行政意义上的“山西省”,而是宋代的一个行政单位:河东路。

这一片区域主要指的是今天山西省不含朔州和大同(即云中)的中部和南部的土地,行政中心跟现在一样,太原。至于为什么不含朔州和大同呢,是因为后晋石敬瑭在公元938年把这两个区域作为“燕云十六州”的一部分,割让给了契丹

朋友们打开地形图,就能发现,这一片区域真就是一个天然的“独立王国”:山西的西边是黄河加吕梁山,南边是黄河外加中条山,东边是太行山,北边是燕山、太行山、吕梁山三条山脉交汇形成的大山区。如果把区域放大一些,扩大到今天“山西省”的范围,你会发现背面还有一个阴山作为屏障。

进出山西,不是翻山就是渡河,仅有的一些山谷(包括著名的太行八陉)、关隘(包括《天龙八部》里的雁门关)、渡口(包括《神雕侠侣》里面的风陵渡),经过上千年的兵火,都已经形成了成熟的防御体系,攻克的难度极大。

所以,这一片区域,一直是中原政权极其看重的地方。而这也是“太原有王气”的一个根本原因。

二、北宋建国时的山西

公元960年,赵匡胤发动军事政变,终结了小皇帝柴宗训的后周政权,自己当上了皇帝,建立了大宋王朝。

而此时,盘踞在太原的割据政权叫北汉,当时的皇帝叫刘钧。

赵匡胤一直想收拾北汉,但是因为太原政权保持了和契丹关系很好的传统,这让赵匡胤一直下不了决心对北汉动手,直到公元968年,北宋建国八年以后,赵匡胤才第一次对太原动手,很遗憾,没能打下来。

公元976年,赵匡胤在平定了南唐、收服了钱俶之后,再无后顾之忧,第二次对太原动手,但是依然没打下来。原因很简单,打到一半、北汉政权都快要扛不住的时候,赵匡胤突然就莫名其妙地死了,北宋军队一夜之间全部撤走。

这一耽搁又是三年,公元979年,接替哥哥当了皇帝的赵光义决定对太原动手,这次他御驾亲征终于拿下了太原城,彻底剿灭了北汉政权,当然也跟契丹彻底闹翻。

拿下太原的赵光义做了两件事。

第一,他将原来的太原城焚毁,然后引汾河和晋祠的水淹没了老城;第二,他在城东北四十里的地方重新筑了新城(位于现在太原市区汾河以东),逼迫太原幸存的居民全部搬到新城去住。

这样的做法,对赵光义来说固然是快意恩仇,但是对太原的原住民来说,并不是一个友好的信号。

三、北宋末年的山西

从时间表上大家就能看出来,山西纳入北宋版图的时间,比其他地区要晚了接近二十年。这段时间说长不长,说短也不短,但是请大家记住一点:山西人和北宋人,是当了二十年的敌人的。

到了北宋末年的时候,山西的考验又来了。

公元1125年,金兵分两路南侵,东路是完颜阿骨打的二儿子斡离不率军从燕京-河北进攻开封,西路是完颜阿骨打的堂侄儿粘罕率军从大同-太原进攻开封。

但是粘罕进攻到太原的时候,却被守在这里的张孝纯和王禀死死拖住,一拖就是十个月,直到1126年的九月三日才被粘罕攻破。

太原守城守得异常艰苦,根据史书记载,数十万军民幸存者仅剩百分之一二,食物、兵器都已消耗殆尽。

在张孝纯守太原的时候,北宋朝廷表现得非常让人失望。

粘罕刚开始进攻河东的时候,北宋在河东地区的一号长官是童贯,他听到这个消息之后当即决定南逃。张孝纯让他在这里坐镇,调集各方兵马来死守太原,童贯居然说:“我的职责是宣抚,守城是你们的事。”说完真的就跑了。

随后,张孝纯带着副手王禀一起死守太原,在这十个月之内,北宋朝廷没有给他们送去一粒粮食、一把兵器、一个援兵、一文铜钱,最多就是隔空发一些根本无法兑现的嘉奖令鼓励一下而已。而北宋朝廷的援兵,李纲没有兵去不了,种师中战死,姚古、解潜等先后兵败,根本无法给予太原任何具有实际意义上的支援。

也就是说,太原是在绝望和无奈之中最终沦陷的。

更让人觉得意难平的时候,钦宗在当年的年初就下了诏书割让太原给金国,是太原人自己选择不奉诏、不开门、不投降,铁了心要跟着大宋的。

结果,就这样被放弃了。

四、南宋初年的太原

事实上,自从靖康元年九月三日太原被粘罕攻破以后,太原就再也没有回归过大宋政权,而到当年的十一月,粘罕已经占领了河东路乃至今天的山西全境。这一片土地再次回到汉人政权的手中,已经是朱元璋当皇帝的时候了。

北宋灭亡,赵构在商丘称帝建立南宋王朝以后,面对宋金之间的局势,非常干脆利落地选择了南逃,从此南宋王朝成为了一个偏安江南小朝廷。

在赵构称帝到绍兴十二年双方达成和议的这段时间里,赵构为代表的南宋朝廷曾经想过收复故土,但是出于对自身实力的判断,这个故土几乎就是指以东京开封、西京洛阳、南京商丘、皇陵巩义为代表的黄河以南的区域。

为什么不含北京大名呢?大名府本来也是在黄河以南的,但是建炎二年十一月十五日,杜充守开封的时候挖开黄河阻挡金兵,导致黄河改道,从山东南部南下走泗水和济水入海,大名府变成了黄河以北了。

而在绍兴九年赵构和挞懒之间达成的“捡便宜”一样的和议里,也只是包含了陕西和黄河以南的区域,而黄河以北的所有土地(今山东大部、山西全部、河北全部)从来没有考虑过。

也就是说,南宋朝廷根本没有幻想过能够通过战争把山西打回来,也没幻想过通过谈判桌把山西要回来。

所以我说,从靖康二年十一月开始,山西就再也没有和南宋朝廷产生过任何关系了——除了敌对关系。

结束语

我第一次去跑太原马拉松是在2016年,在我此前的印象里,太原是一座“汉族”的城市。

我不是那种“大汉族主义者”,但是请原谅我找不到更准确的词汇来表达我的感受,我的意思是,在我的印象里,太原就是一座一直跟中央政权保持密切关系的大城市。

这个中央政权,当然也包括了大宋。

直到我在山西博物院看到了一件文物之后,我才突然意识到了这个问题。

这是一个印交子、也就是纸币的模板,面值是五十贯。它的名字叫“贞祐宝券”,发行于“贞祐四年”。

“贞祐”,是金宣宗的年号,与之同时代对应的年号是南宋宁宗的“嘉定”。我在这个时候才猛然间想起,这个交子是金国发行、在金国流通,当然也包括太原。

而太原,对于南宋政权来说,已经是一座“外国城市”甚至“敌国城市”了。

生活在太原的居民,不管是汉人还是少数民族,不管是本地土著还是后来的移民,他们没有经历过南宋的所有历史事件,他们可能根本就理解不了赵构中兴、隆兴北伐、开禧北伐的成就感在哪里,他们可能也不会共情到岳飞有多冤,秦桧有多贪,史弥远有多横,孟珙有多猛,甚至崖山有多惨。

他们早就习惯了剃发易服,更别说后来金国都不要求汉人剃发易服了,他们生活在黄河以北的区域,接受着金国和蒙古国的统治,用着在南宋不流通的货币,听着蒙古、女真、契丹的语言,看着这些不同于汉字的文字,慢慢也就跟南宋失去了文化认同。

公元1234年,南宋联合蒙古灭掉金国以后,出兵收复了开封、洛阳、商丘三座都城,史称“端平入洛”。

当时整个南宋庙堂之高和江湖之远都欢欣鼓舞,但是对于黄河对岸的山西人来说,他们已经沦陷了108年,你说他们还会跟着南宋军民一起欢欣鼓舞吗?

我真不知道。

2022-08-06

责任编辑: 东方白  来源:读宋史的赵大胖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本文网址:https://www.aboluowang.com/2022/0807/17863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