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古诗古文 > 正文

当杭州遇到苏轼

文/初酿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放生鱼鳖逐人来,无主荷花到处开。

水枕能令山俯仰,风船解与月裴回。

乌菱白芡不论钱,乱系青菰裹绿盘。

忽忆尝新会灵观,滞留江海得加餐。

献花游女木兰桡,细雨斜风湿翠翘。

无限芳洲生杜若,吴儿不识楚辞招。

未成小隐聊中隐,可得长闲胜暂闲。

我本无家更安住,故乡无此好湖山。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风卷黑云,如泼墨般晕染了整个天空,紧接着暴雨如注,倾泻而下。湖面上溅起的水花,如一个个弹跳的玉珠,蜂拥入船。转瞬,风吹云散,西湖又恢复了之前的温柔娴静,好像风雨从未来过。

湖中有放生的鱼鳖成群逐队,荷花深处,有采莲女采花送游人。西湖美景,让人沉醉,更让站在望湖楼上微醺的苏轼诗意盎然。

杭州,对于苏轼来说,不亚于第二个故乡。他曾两次在杭州任职,杭州的山山水水,都留下了他的墨痕和足迹。

熙宁四年,苏轼因不赞成王安石变法遭到排挤,不得不自请出京,到杭州任通判。

在杭州的日子,苏轼过得比较惬意。江南的秀山丽水,让他那颗骚动的心渐渐平息下来,静静地享受着那份恬淡。水汽氤氲的西湖,更是让他流连忘返。

朝曦迎客艳重冈,晚雨留人入醉乡。

此意自佳君不会,一杯当属水仙王。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

远离朝堂的苏轼在杭州西湖上,品佳酿,赏美景,酒醉人,景亦醉人。在杭州的日子,是苏轼最为开心的岁月。

居杭积五岁,自意本杭人。

故山归无家,欲卜西湖邻。

——《送襄阳従事李友谅归钱塘》

在杭州居住了五年,苏轼觉得自己就是杭州人了,愿日日与西湖为邻,与杭州的山山水水为友。

或许上天怜他,十五年后,苏轼再一次来到杭州。这一次他是以龙图阁学士的身份到杭州任职。这一次,他不再是贬官,他可以在此一展夙愿。

十五年过去了,西湖依然,但美景却已大打折扣。由于多年无人疏通管理,西湖中长满了野草,淤塞过半。湖水因为淤塞逐渐干涸,又严重影响了农业的生产,一系列的恶性循环,让昔日美景良田都不复存在。

我识南屏金鲫鱼,重来拊槛散斋余。

还従旧社得心印,似省前生觅手书。

葑合平湖久芜漫,人经丰岁尚凋疏。

谁怜寂寞高常侍,老去狂歌忆孟诸。

——《去杭十五年复游西湖用欧阳察判韵》

苏轼看着如今衰败的西湖,不由得连声叹息,马上上书朝廷,立陈治湖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在《杭州乞度牒西湖状》中写道:“杭州之有西湖,如人之有眉目,......使杭州而无西湖,如人去其眉目,岂复为人乎?”

为了治理好西湖,他每日到湖边查看,并亲自带领兵士开掘葑滩,疏浚湖底,并将清理出来的淤泥和葑草堆于湖中,筑成一条从南山下直通栖霞岭的长堤,又在堤上种植杨柳、芙蓉等。春日里,翠柳含烟,芙蓉争艳,将湖水映衬得更加澄碧。杭州人把其称为“苏公堤”,“苏堤春晓”也成了西湖十景之一。

在长堤上,他还让人修筑了六座拱桥,名曰:映波、锁澜、望山、压堤、东浦、跨虹。除此之外,还建造了九座亭台。小桥流水,亭阁错落,相映成趣。

看着恢复了清澈的西湖,苏轼不禁自豪地说:“我凿西湖还旧观,一眼已尽西南碧。”

疏浚西湖之后,为了能长久保持西湖的水质清澈,苏轼又下令将原来的葑田改成菱荡,租给湖边的农民种植。农民们为了菱角的繁殖,必然会及时清理葑草,这样就避免了葑草的大量繁殖。

他还制定了严格的管理办法,规定农民只能在易生葑草的范围内除草种菱。为防止种菱侵占湖面,他特地让人在湖中竖起了三座小石塔作为标志,植菱的范围不能超过塔界。这三座小石塔,成就了现在西湖美景中的“三潭印月”。

在苏轼的不懈努力下,西湖不仅恢复了往日的秀美,还更增添了许多的韵味与内涵。它不再是单纯的风景,还有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和期望。看着眼前不一样的西湖,苏轼感慨万千。

我在钱塘拓湖渌,大堤士女急昌丰。

六桥横绝天汉上,北山始与南屏通。

忽惊二十五万丈,老葑席卷苍云空。

朅来颍尾弄秋色,一水萦带昭灵宫。

——《轼在颍州与赵德麟同治西湖未成改扬州三月十》

在苏轼任职杭州之时,杭州曾发生了一次很大的瘟疫。苏轼就广求药方,终于打听到一副灵验的方子,特意让人抄了,以布告的方式贴着人流最多的地方。还从政府金库中划拨出两千缗,自掏腰包捐了五十两金子,建起“安乐坊”,为百姓看病,这就是最早的公立医院的雏形。

苏轼两次居杭,都将一腔热情付之于此。除了美丽的西湖盛景,还有“冷泉亭”、“六一泉”、“过溪亭”等都因他而得名。杭州的百姓更是将他视为神明,为他建造石像,还用他的名字来命名道路、剧场等,就连“安乐坊”也改名为“安济坊”流传了下来。

虽然苏轼已经离开了几百年,但对于杭州来说,他却无处不在。

杭州,本是江南水乡的一个秀美小城,只因某一日偶遇苏轼,从此,它就多了一份温柔缱绻,多了一份翰墨韵味。

责任编辑: 宋云  来源:唐诗宋词古诗词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本文网址:https://www.aboluowang.com/2022/0807/17864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