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 大陆 > 正文

中共建政后首次 鄱阳湖洞庭湖变“草原”

—南方持续高温 鄱阳湖洞庭湖提前进入枯水期 三大淡水湖危机

中国南方地区持续高温 ,三大淡水湖水位继续走低。鄱阳湖 提前了100天进入枯水期,这是中共建政以来的首次。洞庭湖 进入枯水期已提前了4个月,而太湖 流域的水位降至近20年同期最低。此外,嘉陵江部分江段已经见底。目前,鄱阳湖水位仍在持续下降,沿岸的多个城市大片湖滩裸露,出现茫茫“草原”。

8月18日,中国中央气象台连续第7天发布高温红色预警,连续29天发布高温预警。(图片取自中央气象台官方微博)

中国南方地区持续高温,三大淡水湖水位继续走低。鄱阳湖提前了100天进入枯水期,这是中共建政以来的首次。洞庭湖进入枯水期已提前了4个月,而太湖流域的水位降至近20年同期最低。此外,嘉陵江部分江段已经见底。

8月18日,中国中央气象台连续第7天发布高温红色预警,连续29天发布高温预警,南方多地仍处于高温状态。

据中央气象台预报,8月17—26日,江淮、江汉、江南、四川盆地等地仍将出现持续高温天气,尤其是川渝地区最高气温持续超过40℃,成为全国高温中心。

从今年6月13日开始至今的区域性高温事件综合强度已达到1961年有完整气象观测记录以来最强。

根据中央气象台18日预报,未来中国南方地区的高温天气还要持续一段时间。

(网页截图)

鄱阳湖提前100天进入枯水期

据中共水利部通报,7月以来,长江流域大部分地区持续高温少雨,降雨量较常年同期偏少四成五。长江及洞庭湖、鄱阳湖水系来水量较常年同期偏少二成至八成。当前,长江干流及洞庭湖、鄱阳湖水位创有实测记录以来同期最低。

截至8月18日10时,鄱阳湖通江水体面积为737平方公里,比去年同期减少2,203平方公里,约为去年同期鄱阳湖通江水体面积的25%。

鄱阳湖是中国第一大淡水湖,湖中有一座远近闻名的地标性文物古迹——落星墩。鄱阳湖相当于一个天然水库,丰水期时落星墩浸于水中,宛如水中“孤岛”。一般从10月开始水面下降后,湖底慢慢露出。

随着鄱阳湖水位下降,落星墩已经提前展现出来。根据前两年的报导,落星墩曾于2021年11月12日、2020年11月10日现出全貌。而去年和前年的8月份,中国长江流域正遭遇强降雨和罕见洪灾。

《现代快报》报导,8月6日,鄱阳湖代表站星子站水位退至11.99米,这标志着鄱阳湖进入枯水期。这是1951年有记录以来,鄱阳湖最早进入枯水期的时间,相较往年平均时间提前了100天。目前,鄱阳湖水位仍在持续下降,沿岸的多个城市大片湖滩裸露,出现茫茫“草原”。

洞庭湖提前4个月进入枯水期

据湖南省水利厅17日消息,目前,湖南省区域性高温过程已持续27天,平均高温强度37.7℃,平均高温影响范围15.2万平方公里,综合强度等级为“特强”。

受长江上游来水减少和持续高温少雨天气影响,洞庭湖北部部分支流和干渠断流,洞庭湖水位连续回落40多天,处于近30年同期最低水位,跌破24.5米的枯水水位,洞庭湖提前4个月进入枯水期。

太湖最大岛屿遭遇极端干旱天气:水库干涸露出湖底

太湖是中国第三大淡水湖。今年6月以来,太湖流域的降雨较常年同期偏少,水位一度降至近20年同期最低。

太湖最大岛屿西山岛遭遇60年不遇极端干旱天气。8月17日,西山岛上天王坞水库已干涸,露出湖底的泥石。航拍中的茶山呈现大片焦黄色。当地村民想办法从山下水库和蓄水池往山上输水浇地,但成效有限。连日干旱已致岛上部分茶树受损。

太湖最大岛屿西山岛上天王坞水库已干涸,露出湖底的泥石。(视频截图)

嘉陵江重庆段见底

据气象台消息,此次高温过程具有持续时间长、范围广、强度大、极端性强等特点。

全国共914个国家气象站(占全国总站数37.7%)日最高气温达到极端高温事件标准。河北、陕西、四川、湖北、江苏、浙江、福建、广东、青海等地262个国家气象站日最高气温持平或突破历史极值。湖北竹山(44.6℃),重庆北碚(44.5℃)、奉节(44.4℃)、巫溪(44.0℃),河北灵寿(44.2℃)、藁城(44.1℃)、正定(44.0℃),云南盐津(44.0℃)日最高气温达44℃及以上。

长江流域持续高温天气,加上部分地区拉闸限电,导致民众怨声载道。(网页截图)

根据重庆气象台预报,8月17日,重庆市中心城区65.1%的区域地表温度超过50℃,其中60℃以上区域占比18.1%。

近日,重庆不少市民反映长江和嘉陵江水位明显降低,一些本来淹没在水中的地方裸露出来,很是罕见。水文专家解释称,由于上游来水偏少,加上持续晴热高温,重庆长江、嘉陵江洪峰过境的景象在今年汛期消失了,因此,重庆嘉陵江水位降低系汛期反枯。

责任编辑: 方寻  来源:大纪元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本文网址:https://www.aboluowang.com/2022/0819/17915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