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 中国经济 > 正文

专家:中国结构性通膨压力加大 政策应对难度增

▲专家分析,中国物价近年的波动与部分地方和部门制定的政策不无关系。(图/中新社)

预测显示,中国下半年的消费者物价指数(CPI)年增率可能阶段性突破3%,结构性通膨压力加大。专家说,宏观调控要在提振经济成长和稳妥应对通膨中寻求平衡,政策应对难度明显加大。

新一期的中国新闻周刊报导,7月中国CPI年增2.7%,增幅连续第4个月在2%以上,而且仍呈上涨态势。中国人民银行(央行)近日在第二季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预计,今年下半年,国内CPI在“一些月份涨幅可能阶段性突破3%,结构性通胀(膨)压力加大”。

报导刊登粤开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研究院院长罗志恒的文章表示,中国经济上半年面临的主要矛盾是低成长,下半年伴随通膨抬头,宏观调控要在提振经济成长和稳妥应对通膨中寻求平衡,政策应对难度明显加大。

文章分析,当前中国国内的通膨主要源于猪周期带动食品价格上行,CPI中非食品分项、核心CPI与PPI(生产者物价指数)年增率一致下行,反映出猪周期上行与总需求不振并存。

据表示,下半年和明年中国通膨的总体格局可能是CPI持续上升,下半年可能突破3%;PPI持续回落,年底短暂反弹后明年再度下行甚至出现负成长;今年9月前后CPI年增率可能超过PPI年增幅度。

面对下半年结构性通膨压力加大,文章指出,监管当局除了坚持稳健的货币政策,有必要提前做好政策储备和应对,包括继续做好保供稳价工作,确保能源和粮食安全,实现中国国内粮食稳产增产、能源市场平稳运行、猪肉充足供应,避免价格大起大落。

此外,产业政策和COVID-19疫情防控政策要避免一刀切,保障物流和供应链产业链畅通运转,防止出现暂时性、区域性物资短缺。

另一方面也要针对中低收入民众提供适当补助,减轻物价上涨对生活的影响,并彻底解决地方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不足的问题,重塑激励机制,避免人为导致的物价波动。

罗志恒分析,中国物价近年的波动与部分地方和部门制定的政策不无关系,例如部分地方环保措施过度导致上一轮猪周期中生猪产能大幅减少,引发猪价大幅上涨;或是一些激进的减碳行动,导致煤炭等价格大涨;而疫情期间,一些地区过度防疫,引发物流不畅,造成物价大涨。

他说,中国具备保持物价总体稳定的有利条件,因为中国是大市场,能够较好地应对和消化输入性通膨,而且粮食价格稳定,猪肉储备也相对充足,有利于平抑猪周期的影响。应客观研判与妥善应对未来通膨形势,但不必过度忧虑。

责任编辑: 楚天  来源:中央社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本文网址:https://www.aboluowang.com/2022/0825/1794316.html